粟裕接受采访,称淮海战役是他指挥的,秘书却劝他:请别这样说

历史求真所 2024-04-13 14:01:05

文|历史求知所

编辑|历史求知所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决战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战役。

经过这场战役之后,解放军开始势如破竹,只用过短短不到三个月就击败了蒋介石的国民党部队。

在建国后,有很多专业人士开始探寻解放战争时期这些战役背后的故事,然后以战争为原型进行文艺创作。

而当时国内也很重视三大战役的宣传工作,在中央的支持下很多人对此展开电影拍摄。当时担任南京电影制片厂影视编导的石征先就打算编撰一本有关淮海战役的书。

为了准确性,石征先翻看了很多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学习。他发现作为淮海战役指挥员之一的粟裕却在他个人的回忆中对于这一战役提及甚少。

为了对淮海战役更加了解,石征先决定去见见粟裕,当面采访一下他。而当时粟裕因为患病,身体状况已经不太理想。为了让他好好休息,只给了石征先20分钟的谈话时间。

当石征先见到粟裕后,粟裕却表示:“原来的时间限制作废,我给你4个小时,中午饭也在我这里吃。”

石征先对粟裕慷慨豁达的态度大感意外,并且在采访中粟裕直截了当地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

当时,粟裕的秘书一听这话,赶紧劝他,让他不要继续说,但是,粟裕却没听,继续说了下去。

后来石征先回忆说:“这句话让我震惊,当时就做了记录。”石征先为何会感到震惊呢?原来原因竟然是小平同志也说过一样的话。

那么这场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呢?想要知道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了解一下这场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的规模空前庞大,是我国从古至今战争样式最复杂,伤亡最大歼敌最多的一场战役,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当时参与这场战争的有140万正规军,400多万民兵和地方武装。解放军60万人击败了国民党军队80万人,我们不禁发出疑问,这60万人怎么就稀里糊涂地把这80万人给吃掉了呢?

当时80万国民党军队以徐州为头,蚌埠为尾,津浦线为身摆出一字长蛇阵。华野和中野60万大军将占领淮州和海州,打算把“长蛇”截成两段,最后孤立徐州。这也是淮海战役名字的由来。

按照计划,华野在碾庄包围了黄百韬军队。国军虽然不擅长野外作战,但是凭借着坚固工事和先进的装备,在防御时表现得很出色,碾庄一时无法攻克。

碾庄无法攻克,而这时徐州方向的敌军又派来了增援,其攻势异常凶猛。于是东边的战场很快便陷入了僵局之中。

为了截断这一字长蛇阵,也为了牵制国军来吸引火力,中原野战军选择出击宿县。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机械化的国军行军竟然这么快。中野很快就遭到了三方围攻,处境异常艰难。

就在中野陷入处境困难的境地时,幸好此时碾庄之战胜利结束了,国军收缩回徐州,华野给中野派来了增援。

而南边的军队进攻又不积极,于是中野做出了惊天的决定——包围黄维兵团于双堆集。

与此同时,杜聿明集团正准备给中野来个南北夹击。华野在发现其意图之后也做了个惊天的决定——包围杜聿明集团于陈官庄。

为了追击堵截杜聿明,华野开始与时间赛跑。此时的战场极为的诡异,非常像两个皮薄馅大的灌汤包。对此刘伯承元帅有个精妙的比喻“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当前要先吃掉黄维兵团。

但是《孙子兵法》中曾提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当时这两个包围圈内外兵力大致相等,国民党火力非常凶猛。该怎么吃掉敌军呢?

此时的共产党方面,粟裕开始了极限操作。当时国军准备南北对进。陈官庄北边空虚,华野可以减少兵力给中野以支援。

得到增援后,黄维军团很快就独木难支,被联合消灭了。此时的解放军已经掌握了绝对的优势,陈官庄包围圈里边的国民党部队只能依靠飞机来获取补给,但是这完全是杯水车薪。

国军士兵在饥饿、寒冷与劝降的三重打击下,开始大量投降。总攻的时刻最后还是来临了。

1949年1月6日,华东野战军对杜聿明集团发起了总攻。如秋风扫落叶一般,仅仅4天后,徐州剿总司令部副总司令杜聿明被俘。

这也意味着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战役的总指挥究竟是谁?·】——»

1948年9月24日,在辽沈战役爆发后不久,我军在全国战场上都取得了胜利。为此粟裕专门向中央递交了后来有关淮海战役的初步构想。

但是此淮海战役并非我们所熟悉的淮海战役,而是以解放两淮海州3个城市的战役,史学界称为“小淮海”。

在初期部署的小淮海战役时,毛主席明确指示由陈、邓统一指挥。到了11月16日,“小淮海”演变成“大淮海”。

毛主席又宣布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和谭震林组成总前委。刘、陈、邓为前委委员,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由此不难看出,小平同志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是淮海总前委的最高决策者。那么淮海战役真的是小平同志指挥的吗?

事实上,总前委非但几乎没有指挥过粟裕,反倒是粟裕通过毛主席多次指挥了总前委。

第一阶段围歼黄百韬,粟裕请陈、邓统一指挥。陈、邓二人以通讯工具太弱委婉拒绝,让军委直接指挥。

总前委成立的时间是11月16日,此时距离歼灭黄百韬军团仅仅只剩下6天的时间,作战目标没有改变,因此第一阶段并非总前委指挥。

在第三阶段围歼杜聿明集团时,刘帅和陈毅已经离开了淮海战场,前往了中央商讨渡江战役了。

而邓小平则领导中野野战军进行休整,第三阶段也是华东野战军独立完成的,总前委并没有直接指挥。

从“小淮海”演变成“大淮海”,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节粟裕都提出了关键性的建议。

1948年5月,粟裕不赞同3个纵队过长江,建议留在中原打仗。毛主席让他前往中央所在地城南庄亲自详谈,粟裕的这个关键性建议,为后来的淮海战役奠定了基础。

城南庄会议后,陈毅被派去前往中原军区工作,粟裕开始独自承担华野军政大权。

毛主席同意粟裕暂时不过江,但是要求少则4个月,多则8个月之内必须歼灭第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完成渡江准备。

粟裕回到华野后立即就发起了豫东战役。结果邱清泉兵团第五军跑了,区寿年兵队做了替死鬼。

为了完成歼敌目标,粟裕马上又指挥了济南战役,围点打援,吸引徐州集团主力北上增援,在途中将其歼灭。

不曾想只用了8天就将济南城攻下,直接把杜聿明给吓跑了。在济南战役结束的当天,粟裕又递交了作战方案。他建议华野主力应乘胜追击,立即攻占淮阴、淮安、连云港、高邮和海州。

在和毛主席几封电报往来后,确定了作战方案,形成了淮海战役的初步构思,即所谓的“小淮海”。华野行动后战场出现了新变化,起初粟裕只是希望中野帮助切断津浦线,牵制孙元良兵团。

陈、邓竟然率中野主力攻打开封,迫使孙元良兵团逃往徐州方向,由此中原野战军也加入了淮海战场。

考虑到此战的规模将空前庞大,于是10月31日这天,粟裕向军委提出建议,请陈军长和邓政委统一指挥,到这里仍然是小淮海。

随着张克侠起义,导致徐州东北门户大开,粟裕综合敌情变化,连夜给毛主席发电报,要求把敌人主力抑留在徐州及其周围,之后再不断削弱、逐渐歼灭。

但是毛主席在看到内容后却下不下来决定。因为粟裕的胃口太大了,本来计划只是歼灭黄百韬兵团12万人,现在要消灭的却是国民党实力最强大的整个徐州集团。

在经过一天的深思熟虑,以及与周总理和朱老总三人协商后决定,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军主力,勿使其南窜。

自此“小淮海”才彻底演变成“大淮海”。考虑到此战的规模空前庞大,军委经历有限,而且远离战场。因此在11月16日成立了总前委,整个战役由总前委统一调度。

根据粟裕晚年的回忆,在淮海战役他紧张过两次。一次是在第二阶段,这也是他最紧张的一次。

当时华野全歼了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在增援的路上被中野围住。当时蒋介石不想放弃黄维兵团,于是命令杜聿明前去解救。

但是杜聿明在撤离徐州时阳奉阴违、违抗军令,暗地里却打算从西南方向撤退。杜聿明成功骗过了我军卧底,导致毛主席对粟裕发电报说杜聿明打算从两淮方向突围。

杜聿明在撤离时集中炮火向东方猛轰,这一假象导致谭振林深信不疑。可粟裕却坚持自己的判断,没有听从命令,冒着巨大的风险,把兵力部署在西南方向的津浦路两侧。最终把杜聿明30万大军包围在陈官庄。

而在中野包围黄维兵团后,刘、邓十分乐观地称仅仅需要3天就可以全歼敌军。粟裕连忙打电话提醒不要小看黄维兵团。

结果中野再打了5天后完全啃不下黄维,自身伤亡反而不断增大。于是陈毅连忙致电粟裕询问当时是怎么打败的黄百韬兵团的,粟裕回答是迫近作业。

于是刘帅下令所有部队停止进攻用挖战壕的方式抵御敌军,结果中野还是啃不下黄维,打得异常惨烈,战局顿时陷入焦灼。

在另一边的粟裕要包围杜聿明的30万大军,也无兵可调。华野不断缩小包围圈,在歼灭孙元良兵团后,粟裕敏锐地察觉到,杜聿明集团的士气逐渐消沉。

于是粟裕便决定大胆用兵,让陈士榘率领华野3个纵队,外加特种兵纵队主力,共十几万人前去援助中野。正是粟裕的兵行险招,才让中野歼灭了黄维兵团。

到了第三阶段,因为中野因伤亡较大奉命休整,围歼杜聿明军队也是由华野独自完成的。

可以说淮海战役从一开始构思战役蓝图到实际指挥的过程中都是粟裕在主导着整场战役的进程。连毛主席都多次说过:“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小结·】——»

现在人们每当谈论起三大战役,世人都会普遍认为,林彪指挥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粟裕指挥了淮海战役。

的确,虽说成立了总前委,但这个战时临时设立的总前委,没有发出过任何军事指令。

总前委统筹淮海战役一切事宜,并不是战役指挥,而是后勤保障。而对于邓公称自己指挥了淮海战役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是从职务级别、职务权责而言的。

面对这么庞大的战场,想要从中协调好两大野战军,统筹全局,就必须有一个领导机构,总前委由此成立。

而在这个指挥中枢中邓小平担任总前委书记。所以从级别职务角度而言,邓公就是淮海战役的最高级别指挥员,这个说法也是成立的。

所以,邓小平和粟裕都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其实都有道理,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从整个淮海战役的角度来说,邓小平是这次战役的最高领导人,自然可以说这次战役是他指挥的。

而从淮海战役的作用和贡献来说,粟裕又是出力最多、功劳最大的,说是他指挥的也是有道理的。

此外在这场战役中,中央的指挥调动也不可或缺。

所以就个人之见,无论是中央的指挥,还是野战军前线的奋战,还是总前委邓公的后勤保障,任何一环都缺一不可。

淮海战役胜利是一场特殊的,由大家一同完成的作战。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