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端妃因谋害嘉靖皇帝而被凌迟处死,她是被人陷害还是罪有应得?

楼哥看明史 2023-10-27 15:40:10

前言:在今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硕放街道,有一座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明代楠木厅:昭嗣堂。该堂始建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部采用最上等的金丝楠木,故而当时被称为香楠厅。这座香楠厅的主人是嘉靖朝户部郎中曹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怀念他的女儿曹端妃。

曹端妃死得很惨,因为她是被千刀万剐凌迟处死。遍查明代官方史书,曹端妃应该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公开受此酷刑的皇妃。究竟是什么样的罪名,让明世宗朱厚熜对自己的爱妃施以如此毒手?又据说曹端妃是遭人陷害,那她究竟冤不冤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无锡昭嗣堂

从宠妃到凌迟

曹氏,生于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望亭镇,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己丑科三甲进士曹察之女。说起来明世宗的子嗣之路也非常艰难,这位皇帝可能是光长了心眼,自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四月即位之后,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一直苦于膝下无子。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十月,明世宗身边的第一宠臣张璁建议海选天下美女“以充妃嫔,以备侍御”。次年三月,朝廷册封九嫔。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八月,九嫔之中的阎氏生下皇长子朱载基。

然而皇长子很快夭折,眼看着后宫之中又没有了动静,朝廷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年底,在南京城内外又进行了一次海选,曹氏也因此得以入宫成为淑女。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十一月,曹氏因为怀有身孕而被册封为端嫔。

明世宗朱厚熜画像

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八月十五日,皇长女出生,世宗亲自为其赐名朱寿瑛。而曹端嫔则以“首占虺蛇之祥”,即生育皇长女的功劳,得以进封端妃。

端妃曹氏册曰: “朕惟王化之兴,始于闺门。家齐之效,形于国治。肆坤仪之得辅,斯内政之有光。咨尔端嫔曹氏宿着勤劳之久,首占虺蛇之祥。宜示眷恩,用酬美报。兹特进封尔为端妃。尔其益修妇道,匡佐坤仪。恒励祗勤,禆翊内政,尔惟最之。钦哉。”—《明世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一》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曹端妃依然十分得宠,因为她在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五月十二日,又生下了皇次女宁安公主,并赐名朱禄媜。

壬寅宫变

时间很快来到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曹端妃迎来了她人生中的至暗日。就在这一天的晚上,低级嫔御杨金英率领苏川药、杨玉香等十多位宫女进入端妃宫中,打算将就寝于此的世宗用绳子勒死。

明世宗朱厚熜剧照

不知是何缘故,绳子因为打了死结而勒不死皇帝。其中有一个名叫张金莲的宫女眼见情势有变,直奔皇后方氏的寝宫自首。方皇后急忙带人救驾,世宗这才幸免于难。当时场面混乱至极,连方皇后本人都被一个名叫姚叔皋的宫女给打了一拳。

经过一番严刑拷打,众宫女供出主谋乃端妃曹氏和宁嫔王氏。世宗在收到皇后的汇报之后,当即下旨将众人全部凌迟处死,其中包括曹端妃和王宁嫔。当时的刑部主事张合亲见此案,将刑部问讯口供的原文摘抄在了其本人所著的《宙载》之中。

司礼监张佐题为谋害事: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奉懿旨: “好生打着问!”得杨金英,系常在、答应供说: “本月十九日,有王、曹侍长在东稍间点灯时分,商说: ‘咱们下了手罢,强如死在手里!’杨翠英、苏川药、杨玉香、邢翠莲在旁听说,是杨玉香就往东稍间去,将细料仪仗花绳解下,总搓一条。至二十二日卯时分,将绳递与苏川药,苏川药又递与杨金花拴套儿,一齐下手。—《宙载》

方皇后剧照

因为嘉靖二十一年是壬寅年,所以这场弑君大案也被称为“壬寅宫变”。

曹端妃冤不冤?

那么问题来了,曹端妃究竟是不是主谋?如果是,她图什么?如果不是,又是谁陷害了她呢?

非主谋说

其实早在明朝尚未灭亡之时,就有诸多私修的史书对曹端妃抱有极大的同情,认为她极其受宠,故而方皇后用借刀杀人的方式趁机将其除掉。

比如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进士何乔远所著的《名山藏列传》、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进士黄景昉所著的《国史唯疑》、明末著名史学家谈迁所著的《国榷》都这样认为,日后清朝在编纂《明史》之时也采纳了这种说法。

后命内监张佐等捕宫人杂治,言金英等弑逆,王宁嫔首谋。又曰: “曹端妃虽不与,亦知谋。”时帝病悸不能言,后传帝命收端妃、宁嫔及金英等悉砾于市。并诛其族属十余人。然妃实不知也。久之,帝始知其冤。—《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

一般来说,有两条证据可以证明这种说法的正确性。

其一、《明史》认为壬寅宫变后,世宗“病悸不能言”,即因为脖子受伤而无法说话,只能眼睁睁看着方皇后假借他的名义发号施令,进而公报私仇。

皇后所在的坤宁宫

其二、《名山藏列传》指出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方皇后宫中起火,世宗却阻止内官救火,任由皇后被活活烧死。

主谋说

在判断曹端妃是否冤枉之前,我们先来驳斥一下以上两个证据。

其一、据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状元焦竑所著《国朝献征录》中的记载,救活了世宗的老牌太医许绅曾经叙说了整个治疗过程: “辰时进药,未时上忽作声起,去紫血数升,申时遂能言。”上午七点到九点(辰时)吃药,下午一点到三点(未时)吐出淤血,下午三点到五点(申时)就恢复了语言功能。

此外据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举人沈德符所著《万历野获编》中的记载,当时刑部是奉世宗口谕将曹端妃等人悉数处决:“你们既打问明白,不分首从,便都拿去,依律凌迟处死。”

明世宗朱厚熜剧照

其二、宫中失火,是在十一月初五日。而方皇后的崩逝,是在十三天以后的十一月十八日。两者之间,很难说有任何联系。而且世宗下诏以“元后”的规格操办方皇后的丧礼,更是看不出对她有任何怨恨之情,要知道方氏只是皇帝的第三任皇后而已。

谕礼部曰: “皇后比救朕危,奉天济难。冀同膺洪眷,相朕始终。不意遽游,痛切朕情。其以元后礼丧之。”—《明世宗实录卷三百三十》

既然如此,曹端妃到底冤不冤呢?我们来看看这次弑君大案的几个疑点。

疑点一、世宗在端妃宫中就寝,当杨金英等人用绳子勒死皇帝的时候,曹氏在做什么?她是懵然不知,还是袖手旁观,亦或是亲自指挥?张金莲为何不就近向端妃求救,反而跑去皇后宫中?

紫禁城皇宫

疑点二、杨金英等十六名宫女,在夜深人静之时进入端妃宫中行凶,为何无人盘查阻止?究竟是谁向她们透露了皇帝的行踪,又是谁确保她们可以进入端妃宫中?

疑点三、此外对于这十多位宫女弑君的动机,有“专家”认为是世宗为了炼制丹药“红铅”以求长生,大量采集宫女们初潮的经血,这才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这个说法其实也有问题,据《万历野获编》的记载,炼制“红铅”之事发生在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和“壬寅宫变”的时间对不上。

疑点四、既然下了决心弑君,在用绳子无法勒死皇帝的情况下,为什么不用摆放在宫中的香炉等物?还是说她们接到指示,一定要让皇帝看起来像是突然暴毙,所以不能让世宗见血?

综合以上种种疑点来看,曹端妃在这场“壬寅宫变”中至少绝不无辜。那么问题来了,作为已经生育了两个女儿的宠妃,她图什么?

明世宗朱厚熜剧照

曹端妃虽然有两个女儿,但她真的未必待见皇帝。在方皇后之前的两位皇后陈氏和张氏都下场凄凉,说明世宗为人极其刻薄寡恩。另外据朝鲜史料的记载,世宗常常任意惩罚宫人,因此而死者高达二百余人。换句话说,无论是曹端妃、王宁嫔,或者杨金英等宫女,都有仇恨皇帝的动机。

盖以皇帝虽宠宫人,若有微过,少不容恕,辄加捶楚,因此殒命者,多至二百余人,蓄怨积苦,发此凶谋。—《中宗大王实录·卷九十九》

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九月,世宗在和文官集团的对决中获得最终胜利。为没有当过一天皇帝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上尊谥曰“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庙号曰“睿宗”,并将其神主牌位升祔太庙,排序甚至在明武宗朱厚照之上。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二月十六日,世宗南巡承天府(今湖北钟祥),结果刚到卫辉府(今河南卫辉),行宫便发生大火,全靠着锦衣卫指挥使陆炳舍生忘死把皇帝背出火海。这一切真是巧合吗?

夜四更行宫火。是时法驾已严办,侍卫仓卒不知上所在,独锦衣卫指挥陆炳负上出御乘舆。后宫及内侍有殒于火者,法物宝玉多毁。—《明世宗实录卷二百二十一》

锦衣卫指挥陆炳剧照

一计不成再升一计,我们前文说过,和其他军户、破落户家庭出身的妃子不同,曹端妃是进士的女儿,文官集团的背景。如果世宗之死真的被定性为暴毙,可能无论是曹端妃、王宁嫔还是杨金英等宫女都不会死,甚至还有嘉奖。

外部提供条件支持,内部又有反抗的动力,这恐怕才是曹端妃铤而走险,在自己宫中组织了一场弑君大案的真正原因。依笔者看来,曹端妃可能真的不冤。

结语:据《明史》的记载,曹端妃和王宁嫔都是被公开凌迟处死,即“磔端妃曹氏、宁嫔王氏于市”。不过据《万历野获编》作者所说,他看了刑部的底案,里面没有曹氏的名字,推测她应该是在宫中受刑。其实这也可以理解,虽然世宗将端妃和宁嫔称为“二逆”,但毕竟是天子妃嫔,扒光了公开行刑成何体统。

端妃死后,其父曹察并未受到牵连,一直到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才去世。长女常安公主去世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七月二十一日,年仅十四岁。次女宁安公主则由沈贵妃抚养长大,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下嫁驸马都尉李和。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0 阅读: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