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闿运:论包世臣、何绍基两家的执笔法

书法为墨心 2024-06-08 07:45:24

晚清承书道之凋弊,包世臣、何绍基两家致力北朝碑版,别开新路,对近代书法的发展,深有影响。我在青年时代,探索书道,对两家之书及其执笔法,都曾试为仿效,知其利弊。

包氏的执笔方法,在《双揖》下篇“论书”中叙述甚详。他用五指握管,与唐·陆希声所传之撅、押、钩、格、抵五字执笔法基本相合,主要在执管布指方面。他主张:“执笔欲其近,布指欲其疏。”前句是说执管要执得低,后句则说:“食指须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中指内钩,小指贴名指外拒,如鹅之两掌拨水者。”并借王羲之爱鹅的故事,以附会证实其“五指疏布”,强调名指用力,“其书无不工”的臆说。又强调“书艺始于指法”,“笔锋随指环转”,以代替作书时要腕肘并用的方法。

包世臣《行草书录内史与谢尚书书轴》纸本行草书 132×55.5cm 山西省博物院藏

我在当年,试学此法,最后发觉由于“五指疏布,笔锋随指环转”,失去了腕肘并用,以达到点画用笔中锋,八面圆满,提按分明,导送便易,以及使转牵掣有大幅度的余地等优点的可能性。单凭拨指,使转范围局促,行笔顾此失彼。更重要的是:提按牵掣,断非拨指所能胜任。流弊所至,下笔不能中锋直落,行笔多成偏锋拖沓,横画竖直皆呈弧曲形。故何绍基谓包书不能“横平竖直”,评其学北碑“未为得髓”。(见何氏题(北魏张黑女墓志》包跋后)

执笔本无定法,要以悬腕为基础。包氏在《双揖》中,自称对悬肘曾‘一下过苦功。并谓已经“学成”。但察其书迹,每多笔锋粘着纸面,不见提按轻重分明之处,而行笔缓软,缺少沉着痛快之致。怀疑他的悬腕悬肘功夫不够。后见其手书《删定孙吴郡书谱序》墨迹影印本,他在后跋中,据实陈述了自已作书的情况云:“指腕不能离几,虽下笔必求方圆平直,而手常不相及,偏软缭绕之病,时发于不自觉。”由于《双揖》著撰,纸上谈兵,不见胜败。自题手迹,有物可证,难作大言。所以包氏的执笔方法,是否可取?应由实践者视其效果而定其可否。

何绍基《重谒三苏祠诗稿》 1855年 21x24cm

何绍基用回腕执笔法。即虎口向上,掌心向胸,五指对胸,指端执管,腕肘俱悬。整个右肢回环,如挽弓张弦之状。汉名将李广猿臂弯弓,以善射传颂千载。何氏自负其书,结合他的执笔方法,因自号为“蝯叟”。(注:《说文》无猿字,《广韵》“蝯猴五百岁……”何氏精通古文字学,字必有据,故书作“蝯”)其题自藏《北魏张黑女墓志》云:“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侠衣孺矣。因思古人作字,未必如此费力,直是腕力笔锋,天生自然。我从一二千年后,策努验以摄骥骥,虽十驾为徒劳耳,然不能自已矣!”他对自己的执笔方法,是否完全正确,并未肯定。态度比包世臣谦逊诚实。

回腕高悬之说,初见于黄庭坚论书。黄云:“用笔(指执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又云:“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迭整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己左右。”(见《山谷文集》)所谓双钩,即前述五指执笔法中的食指“押”字,与中指“钩”字。食、中二指都起使笔管向内钩的作用,故称“双钩”。又有所谓“单钩”执笔法,苏轼用之。(详后)

包世臣《行书论书轴》色笺行书 134×30.5cm 安徽省博物馆藏

据黄氏所言的回腕高提笔,是“令腕随己左右”。说明腕部不是僵死的。与何氏创造的猿臂挽弓式的回腕法,并不相同。何氏所以创造此法,是有其时代背景和客观原因的。明清两代,科举取士,考卷书法,提创“馆阁体”。此体不求书法艺术的高度表现,而力求字迹光洁匀称,要写得所谓“乌、方、光”。使字如印版排印,千篇一律,万人相同。写好此体,端赖腕肘紧压桌面,手指拨运。习惯养成,改学悬腕,非常困难。何绍基一早年考中进士,积习未深,尚能改弦易辙。入翰林后,在书法艺术上决心打破“馆阁”枷锁,克服腕肘不能提空的障碍,于是抛弃了竖掌紧靠桌面写小楷的习惯,改作猿臂挽弓式的回腕高悬。因此腕底被迫离案,肘亦随之悬空。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猿臂挽弓式回腕执笔法的优点,是腕肘必然悬空,运笔时得以允分发挥笔锋上下提按的作用。其缺点则腕死,全靠肘臂运行,不能使笔管向左右前后八面倾侧起倒,以尽笔锋周围副毫的作用。写小字起倒幅度小,单凭笔端主锋上‘下提按,已足够应用。故何氏小楷精绝,作风与米萧小行楷殊途同归,异曲同工。更能融化北碑于唐楷之中,不愧后来居上。但作大字,欲求雄厚沉郁,除以中锋行笔为主外,非借助于副毫不可。何氏腕死,笔管不能倾侧起倒,单靠笔端主锋运行。故其大字空灵飞动有余,而雄厚沉郁不足。至于其率意酬应的行书大字,既伤于过急,又因不能兼用副毫,往往失于粗略不周,或任笔浮游,习气横生。不识者手无悬腕工夫,更不知其长而效其短,产生种种流弊,应该引起注意。

写字原是适应实用,记载人们语言和社会一切活动之所需。首先要求

书写方便。在这前提下,再求字写得更好些,逐步上升,成为书法艺术。决无故意违背手腕生理机能,而制造书写不便的方法之理。可以说:违背手腕生理机能的一切执笔法,都因笔法失传,后人在摸索中的矫揉造作。包氏的五指疏布,及要求笔管“向左逛后稍偃 ,若指鼻准者,锋乃得中”(见(双揖·述书上))。何氏的回腕,以及后来康有为所说,要“腕平当使杯水置上而不倾”,及“筋皆反纽”(见康著(广艺舟双揖·执笔第二十》),等等,都违背了手腕的生理机能。何绍基既称“古人作字,未必如此费力,直是腕力笔锋,天生自然”。已感觉到自己的执笔方法费力不自然,而未发觉不自然与费力之病,在于猿臂弯弓式的回腕(。但何氏部分书法,获得高度成就,关键在于腕肘高悬,加以他功力深厚,解决了上下提按的基本技法问题。如其不用回腕,使腕肘配合提按起倒,则其成就,必能更高于现有的水平。以此可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对腕肘悬空有坚实的功力,不问执笔或高或低,虽断指残手,在书法艺术上也可学出一定的成绩。反之,如依案而书,对悬腕不下苦功,虽精通八法,其理论与实践必然脱节,书亦难以求工。

0 阅读:59

书法为墨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