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定要去听播客,打破信息壁垒。”“半年时间从抑郁到有所好转,播客救了我一命。”在某网络平台上,年轻人纷纷用生动的网言网语为播客打call。对于懂得如何利用网络资源的年轻人而言,播客似乎拥有无穷的魅力,既能传递信息、启迪思维,又能在情感上提供抚慰,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缓解压力的重要方式。
据报道,2024年以来喜马拉雅平台播客收听量一直高速增长,是其增长最快的赛道之一。“耳朵经济火了”的话题甚至一度冲上微博热搜。这把“火”并非虚火,烧得旺盛有力。得益于互联网媒介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人们文化水平和消费层次的整体提升,播客、音频直播等得以“破圈”,吸引更多人参与创作、传播、消费和投资,从“小众”逐渐“声”机焕发走向大众。可见,“耳朵经济”爆火的现象并非一阵风,而是数字化时代的一种发展趋势。
其实,“耳朵经济”早已有之,只是在前期,围绕为“耳朵”提供信息消费的初始商业模式,存在产品单一、传播渠道窄、变现能力弱等问题,很难搭建起高质量、可持续的循环发展生态。
现如今,“耳朵经济”受到年轻人热烈追捧,在于创作者和消费者都能得到高度的满足。对创作者而言,自身才能得到发挥、展示和认可,精神上是快乐的,同时创作成果通过广告收入、付费订阅、版权销售等方式,能不同程度地转化为物质收获。
对消费者来说,“耳朵经济”的外在吸引力来源于其先天优势和后天优化,一方面是平台功能完备、应用场景广泛,能让听众有机整合上下班、做家务等碎片化时间资源,转化为增益工作和生活的信息流。另一方面是产品丰富多元,有学习型、成长型、陪伴型等,能尽量满足更多群体的消费需求。
每个顺应规律的新事物得以壮大发展,必然要经历所处社会环境的千锤百炼,尤其是最具活力和可塑性年轻人的“挑剔”审视。“耳朵经济”就是一种年轻化的经济形态,其产生高度契合年轻人洒脱自在的行为模式,以及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年轻人各种形式的认可又反哺“耳朵经济”的快速发展。
每个年轻人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都会进行多向度的摸索,最终形成独特的生活哲学。不妨将驱动“耳朵经济”爆火的主观因素,称为年轻人的“声波哲学”,即年轻人如同声波一般,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持续探索各类非真空的“介质”,不断突破信息茧房的束缚,全方位、多层次提升自身的价值,深度赋能工作和生活。“声波哲学”的意义在于,为年轻人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情感支持,助力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持续成长和自我超越。
“耳朵经济”不仅代表信息消费的新趋势,也映射出年轻人不断追求自我成长的生活方式。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成熟,“耳朵经济”将在未来迎来更大空间。
要确保其可持续发展,行业需要创新内容、保护版权,为这一新兴领域提供健康的生态支持。可以预见,随着“耳朵经济”的深入发展,它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激发个体潜力的重要力量。
原文首发于《时代邮刊》第478期
2025年2月·新青年
作者/沈鑫杰 编辑/何淋淋
编 辑 |胡晨曦 审 核 | 李 玲 终 审 | 黄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