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市田东县印茶镇,老地名叫义圩,猪杂粉8元一碗

落花时节佳人 2024-11-29 16:36:48

参观远街土司寨后前往向都县委旧址,途径印茶镇顺便走一遭,发现这地方不错,有疑问的是为何叫印茶。印茶,内心想到的是产自印度的茶叶,逛街的时候没看见有一家茶馆,这里距离印度有十万八千里,怎么叫印茶确实想不明白。不过地方总有历史,起名亦有原有,本文就写一写印茶镇。

印茶镇位于田东县的南部,距离县城29公里,镇域面积21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为2.7万余人,常住人口为2.3万余人。印茶镇的流失人口为0.4万余人,可以理解,毕竟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亩,温饱不是问题,但快速转换的社会环境下,想要让家人的生活环境过得好只能被迫离乡。担心的是,背井离乡的人在外落户,印茶镇亦因人口流失而变得冷清。

印茶镇流动人口仅为0.4万,想来流失的不算严重,不过流失的都是青壮年。青壮年是家乡的建设大军,让这部分人口流落他乡,对于本家乡的建设不是什么好事,希望外出混得开的年轻人抱着建设家乡的满怀壮志返乡创业。经常跑各个乡镇游玩,印茶镇流动人口并不算严重,上次游玩平果市的黎明乡,户籍人口1.8万余人,常住人口不足万人,印茶镇比起黎明乡想来要好得多。

印茶镇的老地名叫义圩,再往前一点叫野圩,为何叫野圩,是因为街圩边的野溪河。野溪河后来更名为小清河,野圩则保留至清朝同治年间。野圩听起来非常的好听,但文字上有点不雅,同治年间甘茶村有位文人用异音更名为义圩。更名为义圩不仅是雅化,另一层意思就是当地村民非常的信义。

明清时期的义圩属向武州,向武州改土归流后与都康、下旺等土州合并设向都县,义圩则属向都县。解放初期义圩属向都县百龙区,1952年属镇都县的百龙区整体回归田东县,百龙区改为11区,义圩则成为百龙区下的一个乡。义圩划归田东县后因避讳同名,将义圩更名为印茶乡。

位于田东、田阳、巴马三县交界的义圩,圩址在野屯而叫野圩,更名为义圩跟印茶镇同样的道理,都是出于雅化,义圩镇的野屯现在叫做义屯。义圩更名为印茶圩,原有是街圩位于甘茶村和捡印村的中间,后来捡印村和甘茶村合并设甘茶村,义圩乡则更名为印茶乡。1953年,田东县的11区区公所在印茶乡而改为印茶区。

当时实行的县管区,印茶区是个大单位,印茶区下有印茶、江城、巴麻等好几个乡。印茶区相当于现在的副县级,区长比县里的副手还牛掰,区长到县里开会,县里的副手还得给区长点头哈腰。区长为何比县里的副手牛,只因区长是地方一把手,而县里的副手只是给县里的一把手当助理,官阶同等,一个拥有决策权,一个有职无权,谁羡慕谁,想来只有混官场的人才知道。

1958年印茶区撤销设印茶公社,为迎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还更名为上游公社,这场文化风波过后上游公社又改为印茶公社,同时撤销巴麻公社、江城公社并入印茶公社。分单干后印茶公社撤销,析出印茶、江城两乡,巴麻乡则成为印茶镇的一个村,2001年印茶乡升格为印茶镇。

印茶镇是百色起义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向都县县委旧址就在巴麻村的小学校,革命烈士黄绍谦就是巴麻村人。黄绍谦牺牲不是战死于沙场,而是被叛徒出卖,不知出卖黄绍谦的叛徒解放后是吃香的喝辣的,还是被乱棍打死。印茶镇的烈士纪念碑纪念的是1951年解放军灵活部队53大队与县大队在桥坊附近与土匪激战牺牲的53大队参谋长刘殿臣等16位烈士修建。

街上吃一碗猪杂粉8元,感觉不算太贵,比起在城里,想来这里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本来想吃老友粉,老板说没有酸笋,最后只能吃猪杂粉来应付肚子。本人喜欢乡镇游,更喜欢游玩后发表文稿,所写的都是游记,没有多大的历史价值,希望朋友当茶后文看就好。很多人留言怎么喜欢跑到山区的小乡镇游玩,或许各有所好,本人就喜欢远离城区,没有被现文化熏陶,慢节奏的偏远乡村。游玩印茶镇后走江城镇进入天等县,然后在天等县返回隆安,结束此次的田东之旅。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1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