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俊滨随笔:戎马倥偬与编纂家谱都是一种修行

杨弘环球经 2024-08-01 16:41:02

戎马倥偬与编纂家谱都是一种修行

——“八一”感怀

作者:边俊滨

“八一”节就要到了,这是一个军人或曾经是军人的节日。按照惯例,当年曾在一个战壕里摸爬滚打过的战友一定会聚一聚,甚至还得小酌几杯。前天按惯例接到了要约邀请,并按惯例预定在了“八一”那天的中午。是的,应该聚一聚,而且还应该喝上几杯。但我婉言谢绝了,不为别的,只因潜心编纂家谱。心想,只要我党执政,“八一”节来年还会有,这一点信仰还是有的。可家谱编纂则不同,族人翘首期待,我必须只争朝夕。所谓家国情怀,疑源于此也。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边氏家谱》(本谱为繁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海则滩镇掌高图村庙滩边庆系老三门支谱)于2020年1月1日完稿,2022年5月19日第三次出清样,2022年9月29日我将PDF文稿发与堂侄边罡,嘱其印刷。

2023年2月15日,堂侄边罡告知因疫情原因本谱未能按时付印,并询问有无新的嘱咐。考虑到家谱的神圣性,决定再校对一次,尽可能避免和减少疏漏。订正过程中,自己逐步意识到本谱从核稿日即2022年2月1日(农历春节)起至今又发生了一些事件,是否应该再将这部分内容编入。斟酌再三,认为还是编入为宜,否则,可能会有缺憾。故此,终稿就延至2023年3月12日。终稿付梓印刷期间,即2023年4月1日“边氏文化交流活动暨第四届联谊会预备会议”在靖边召开,我应国华、俊文之邀参加了座谈,就关于榆林(怀远)边庆支系的渊源有幸与边氏总会的各位宗亲进行了交流。交流中,得知边氏宗族曾于2019年8月出版了《中华边氏通谱》。缘起编写《边氏家谱》(本谱为繁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海则滩镇掌高图村庙滩边庆系老三门支谱)是为后续编写榆林(怀远)边庆支系《边氏家谱》做准备,考虑到与《中华边氏通谱》的接轨问题,慎重起见遂叮嘱堂侄边罡暂印20本,仅供交流。

2023年4月8日,经俊文举荐我从中华边氏通谱编辑部边道明总编处喜获《中华边氏通谱》一套(编号249),诸事尽废,闭户深思月余而谱通焉,甚喜。随即将这一结果告知中华边氏宗人联谊会文正会长:“谢谢兄弟美言,谢了!近日我正在学习《通谱》,其目的有三:一是敬宗,继承家风、家训、家规,弘扬先祖优秀文化;二是借鉴编写经验,为将来陕甘宁蒙青边庆支系编写小通谱作储备;三是验证自己主编的《家谱》在史料上的可考性,体例上的规范性,家族谱牒的可藏性和文学上的可读性。初步来看,《家谱》与《通谱》一脉相承,未发现有明显的冲突与不融合,本人认为可以作为《通谱》的细胞与模块,权算是一方积木吧。在靖边参会前,我并不知晓宗族编《通谱》,更未见到《通谱》,故得知宗族刚编就《通谱》时,心里确有点忐忑不安,唯恐出现“几年汗与泪,满纸荒唐言”的结局。初读《通谱》后,这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多少有点坦然。据此,想写一点《家谱编写探析》,也算是对学习《通谱》后的愚见,届时烦请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及各位编委与族人们给予斧正。”故,再次萌发编写《边氏家谱》(陕西榆林‘怀远’边庆支系)的冲动。

《边氏家谱》(陕西榆林‘怀远’边庆支系)拟编纂上、中、下三编,共三册:上编 总论,以《中华边氏通谱》为蓝本,时间跨度始夏朝至公元1395年,集中记叙边氏宗族的历史渊源与优秀文化传承。上编一册,已达213100余字,终稿约23万字左右。中编 分论,以2023年3月由我编写的《边氏家谱》(本谱为繁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海则滩镇掌高图村庙滩边庆系老三门支谱)为蓝本,时间跨度从1395年至今,论证、记叙榆林(怀远)边庆支系的历史渊源与优秀文化传承。中编一册,已达210500余字,终稿亦约24万字左右。本编较2023年3月由我编写的《边氏家谱》(本谱为繁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海则滩镇掌高图村庙滩边庆系老三门支谱)重点突出:一是史实与史考,如“第一章 明朝洪洞大槐树 迁民的集体记忆”、“第二章 戍边塞外 屯田大川沟”、“第四章 莫说青山多障碍 万水千山总是情”、“第五章 牵手 ” ;二是尊祖与敬宗,如“第三章 人杰地灵 瓜瓞延绵” ;三是期望与祝福,如“第六章 字辈派语 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 ”;四是教化与传承,如“第九章 边氏家风家训”等。下编 牒记,以《边氏家谱新编》为基础,记叙边庆支系四大门派人丁繁衍状况。下编一册。上编 总论,中编 分论目前已完成了三修,待下编初稿形成后略作补充即可定稿,但下编需分会组织与倡导收集资料后方能编写,非一己之力所能。

最早接触到宗族相关遗闻是从爷爷的故事中开始的。爷爷讲,你们一定不能忘,咱们的老家在横山波罗的大川沟,那里有个边墩梁。还记得大约六岁左右的一年冬天,家里来了几位陌生的长辈与爷爷、父亲和二叔父他们商讨去大川沟的事,好像是筹集费用什么的。六岁左右,大概是1962年,筹集费用应该就是“公元1960年春,波罗镇借大办农场之机,又组织临近社队群众二次开垦坟院。隆冬11月,边氏族人推举边万余去榆林行署进行诉讼。公元1962年2月份,行署、县工作组王科等人负责处理。决定:坟院主权原归边姓族人,并由边氏族人管理。”的维权事件。换言之,我的宗族观念也许就启蒙于此吧。

关于编写《边氏家谱》(陕西榆林‘怀远’边庆支系)的始末,2024年5月9日我在给中华边氏通谱编辑部边道明总编的《通谱探析》一文中已做了说明,现摘录如下,不再赘述。

“道明兄:近好!

研习《通谱》,受益匪浅,能与先祖穿越时空对话这是人生之幸事,当然会很辛苦 ,这种艰辛与付出有些人是理解不了的。近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有个念想,应该利用自己积累的知识给后人留一部具有史料可考性、谱书可藏性、文学可读性的家谱。当然了,有这个想法的族亲也有很多,然或知识所限,然或身体所累,然或资金所困,然或事务所误,故践行者无几。看到现状,寝食难安,压力与动力同生。身为边氏子民,理应有所担当,方可上告慰先祖,下垂范子孙。家谱——我心中的“圣经”与“菩提树”,灵魂中的一部分。

去年给你寄去的《边氏家谱》只是我们小宗支的谱书,其目的一是对小宗支的史料进行抢救性记录,二是为将来有机会编写陕北支系家谱积累经验。但后面这种动力还是始于我们在靖边的谋面,得益于《通谱》的支撑,受于你孜孜不倦编写《通谱》的感悟。

陕北边氏有两大支系,即府谷支系与横山支系。从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横山支系迁入应早于府谷支系,且横山支系为“军屯”,而府谷支系为散迁,两者暂无交集,当然了,仍需待考。

陕北横山边氏家谱初定分为三编,即上编:总论,以通谱为蓝本,再适当的做一些增减;中编:分论,论述始迁祖与宗族的渊源、身世、迁徙、世系、传记、字辈、家训、碑记、族产、坟茔等;下编:牒记,世系世代记载统计。

目前,上编已完成约百分之九十的工作,中编已完成约百分之七十的工作,下编只有一个提纲,真正的工作还未启动,待安排。

家谱编写还未列入宗支本年度工作计划,国华、俊文今年的重心是筹建陕北边氏文化传承中心,故家谱前期的编写工作只能是我自己将“所”变“不”了。

待初稿形成后,还请老兄指正,谢谢!

俊滨 谨言

2024年5月9日 草于西安

2024年7月26日晚上10 :00,我经一年零三个月的苦修,《边氏家谱》(榆林边庆系第四次编纂)“上编 总论”、“下编 分论”三修稿完成,便将上述以《我的家谱情结》为按语遂发于“国华、俊文、立志、立斌、边罡:“现将关于编写《边氏家谱》(榆林边庆系第四次编纂)的想法发于你们,供商榷。如有机会,见面详叙。”并附《家谱探析商榷》与《边氏家谱》(榆林边庆系第四次编纂)“上编 总论”、“下编 分论”等部分核心章节节选。2024年7月28日,我在与堂侄边罡探讨《边氏家谱》(榆林边庆系第四次编纂)的构想时得知,国华、俊文集中精力忙于“榆林市榆阳区边氏家族文化传承中心”筹建工作,家谱编写一事还提不到议事日程之上,近期暂无安排,看近年怎样。是的,“榆林市榆阳区边氏家族文化传承中心”是先祖们的灵魂安放地、是其后裔们的精神寄托地、是宗亲们“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教化地,属宗族中锚定的头等大事,2024年2月24日甲辰上元自己还亲自为筹建工作起草了《筹建“榆林市榆阳区边氏家族文化传承中心”捐款倡议书 》,《边氏家谱》(榆林边庆系第四次编纂)工作理应让位。鉴于此,经与堂侄边罡商议,把原拟编《边氏家谱》(榆林边庆系第四次编纂)的设想改为编纂《边氏家谱》(本谱为繁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海则滩镇掌高图村庙滩边庆系老三门支谱第二次编修),拟定2025年国庆期间与族人见面。该调整得到了原编委会的一致同意。

编写家谱,是所涉宗族的重大事务。就本人而言,若从听爷爷讲故事算起已经六十多年了,若从1998年获赠1995年3月25日油印版《边姓家谱新编》后萌发编纂《边氏家谱》的想法算起也已二十六年了,自己深切感悟到,编写家谱的过程,就是与先祖的对话过程,能与先祖穿越时空对话这是人生之幸事,当然会很辛苦 。

遵史考“求源、反证、旁证”之方法,本着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经考: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怀远)边氏支系始迁祖:边庆。

公元1395年即明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支系始迁祖边庆奉诏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移防至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波罗镇大川沟挂冠落籍,大川沟始有边姓,边墩梁由此得名,距今2024年已629年,繁衍27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自秦汉以来,战争就从没有止歇过,而战场之上的将士们大多再也没有回来,唯有清冷的明月照映着孤寂的关城。如果能有像汉代时李广那样的飞将军镇守,胡人的铁骑就会永远被阻挡在遥远的阴山之外。始迁祖边庆与他的后裔就是塞外“筑城屯田”的“飞将”,他们虽与李广相隔约1500多年,“不教胡马度阴山”好让百姓安居,秦汉征人未还,始迁祖与他的后裔们也未还,一代一代,前赴后继,守护着这片热土。千年来人事推移,唯有皎皎明月、千年关山还有黄河母亲、延绵长城、矗立古堡以及边墩梁脚下大川沟无定河不息流水的永恒,见证与诉说着始迁祖边庆与他的后裔们那段可歌可泣、宗族流芳、戎马倥偬、筑城屯田的历史。

还是那句老话:编写家谱与戎马倥偬都是人的一种修行。

愿“感怀”是一杯浓缩的酒,与战友共饮。

公元二0二四年 “八一”节

0 阅读:1

杨弘环球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