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由于武器装备的落后,惨遭列强们的侵略。但谁能想到,西方诸国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都曾将当时最为先进的武器进献给中国,但未引起中国的重视,遗憾地与中国擦肩而过……
1793年的盛夏,一个闷热的午后,83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小憩。此时,官员送来了英王乔治三世的礼物,礼物尽显欧洲科技风采,有军舰模型、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燧发枪等,突出的是1支燧发枪,蒙银錾刻、镶嵌象牙金丝的枪面装饰甚为精致。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中第八集《觐见》里的乾隆皇帝形象
真实再现了乾隆皇帝接见乔治.马嘎尔尼的场景
早些时候,乾隆曾接到沿海商人代禀的英国使团信件,其中说到,皇帝80大寿时,未及来贺,今特遣使节团前来进贡。因信中“情词极为恭顺恳挚”,他已经允准使节团来京觐见,并命令沿海官员妥善接待。
来人是经过英国政府精心选择的,使团的首脑是乔治.马嘎尔尼勋爵,他是一位任过彼得堡商务谈判代表、爱尔兰事务大臣、加勒比岛屿总督、印度马德拉斯省督的大人物?此行中国,实质上是探个虚实,为在中国增开通商口岸、降低关税、设常驻外交使节、开放租界等做个铺垫。
英国的乔治.马嘎尔尼勋爵
西方漫画里有关.马嘎尔尼勋爵会见乾隆皇帝的描绘
使节未到,礼物已先期到达,这让乾隆比较满意。因为有了皇帝的旨意,马嘎尔尼使团一路受到各级官员的礼貌接待,对中国人的“彬彬有礼”大加赞赏,并向中国官员表示:“敝使味于贵国风俗,今后各事,请各大人就贵国习尚中所有者便宜行之,敝使决不稍持异议。”然而真要相见之时,矛盾突然发生,中国官员要求马嘎尔尼等向乾隆行三拜九叩大礼,而英国使团坚持要行本国国王时的单膝跪拜吻手礼。双方争执激烈,马嘎尔尼甚至以不见皇帝相威胁。尽管最后乾隆皇帝对此表示了宽容,英国使团官员可以单膝跪拜礼见皇帝。但也认为英国蛮夷,不懂礼数。既然礼数不全,其他皆免谈。
礼物展现之后,没有引起乾隆的惊喜,下令日后安排马嘎尔尼回京游园,参观景福宫。在那里有早些葡萄牙、荷兰、罗马教皇“贡献”的精美西洋玩意,让英国人自己货比货。果不其然,马嘎尔尼观后在日记里这样描述他所看到的东西:“……有各种各样的欧洲玩具;有做工极其精致的地球仪、太阳系仪、钟表和音乐自鸣钟,我不禁惶惑了,我们的礼物未免相应见拙。”
英国使团送给乾隆皇帝的黄金钟表(当前陈列在承德避暑山庄中)
英国使团赠送给乾隆皇帝80寿辰的礼品枪即燧发枪
不过,马嘎尔尼很快就从丢面子的懊丧中苏醒过来,要找回英国人的尊严,很热情地邀请福康安观摩英国士兵的枪炮操练,结果遭到了福康安傲慢的拒绝:“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稀罕!”天朝此时所以傲慢地拒绝观看英国人枪炮操练,是因为大清的前辈们利用马背民族骑射优势,平定三藩,抗击沙俄侵略,三征噶尔丹,清朝疆域颇大,人口超过3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2/5,人们称为“康乾盛世”。大清皇帝以天朝上邦自居。此次马嘎尔尼造访,乾隆皇帝仍然看作是英国愿意称臣献贡,殊不知大英帝国当时已经战胜了西班牙、荷兰,夺得海上霸权,正在急剧殖民主义扩张。
同时期的英国,已经接连击败了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国家,取得海上霸权,但狂妄自大的清帝国却对这些一无所知
西方燧发枪的“三段击”战术编组
至于那支燧发枪也不是稀罕物。有大臣献言,早在乾隆皇帝的爷爷康熙皇帝当政期间英国就曾送过燧发枪,大前年英国还曾送过燧发枪,这次送枪只不过装饰有所变化。当时宫里利用火药为能源的礼品鸟枪已经陈列了几十支,绝大多数属于火绳枪,燧发枪只有十来支。
清朝康熙年间英国使团赠送的燧发枪
在乾隆五十五年,就曾有外国使团提前赠送过皇帝燧发枪样枪
英国同时期的燧发枪
并且,火器本来发源于中国,经13世纪蒙古大军三次西征,横扫欧亚大陆,将中国的火箭、铁火炮、大小火铳传到了阿拉伯、欧洲。欧洲从16世纪初,小火铳发展成燧发枪。燧发枪从中国明朝后期开始传入,没有得到普及应用。外国送的燧发礼品枪,可能皇上出于好奇,试射过几发,而后即束之高阁。原因是在手工业阶段,燧发枪的结构远比火绳枪复杂、精细,造价昂贵。先进的武器没有引起大清兴趣,还因为他们满足于八旗军的传统骑射辉煌,加上当时的燧发枪处于从枪口前装发射药,弹丸阶段,每次发射前的装填时间长,射速太慢,远远比不上弯弓射箭快,火器的优势难于让旗人赏识。
燧发枪的发射原理
英国燧发枪的结构与原理
明末清初中国仿制的火绳枪(鸟铳)的原理
华丽精致的欧洲燧发枪
康熙皇帝也曾说过,担任武职“以骑射娴熟,人材壮健为要。”还说过,“训练有素”的军队是“精神振作,骑射皆佳。”而雍正皇帝在其五年(1727年)时也说过:“满洲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
满洲八旗的清军将领,始终坚持以”弓马骑射“为主,视燧发枪等先进武器为”奇技淫巧“
与同时期西方国家大量装备燧发枪不同,清帝国军队在装备部分火绳枪同时,也始终坚持以”弓马骑射“为主
大清王朝一再强调的“弓马骑射乃建州之本”的祖训,最终导致中国的枪械发展坚持走的是火铳、火绳枪之路,
同时期装备先进燧发枪的英军士兵
鸟枪中的火绳枪曾在中国军队列装,例如,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朝廷军队中设内、外火器营,仅内火器营3920人中,有鸟枪(火绳枪)射手2512人,占64%,同时在吉林、广州、福建等许多地方都设立了鸟枪营。1899年出版的《清会典》中记载的线膛鸟枪的枪长1.9米,全枪质量4.4千克,每次用黑火药4.5克和铁丸24克;滑膛的鸟枪长2米,每次用黑火药9克和铁丸3克。
同时期清军装备的火绳枪
同时期清军装备的线枪枪机
《紫光阁》二十四功臣中,手持火铳的清军将领形象
清军装备的火绳枪(鸟铳)仍为落后于时代的前装填方式
清代宫廷画中使用鸟枪进行密集反击的清军官兵
总之,燧发枪之所以在中国未能像欧洲各国那样取代火绳枪,一方面是由于早期的燧发枪由于装填及结构的复杂性导致其射速、火力未能全面碾压清军手中的火绳枪及传统的弓箭,另一方面也由于大清王朝一再强调的“弓马骑射乃建州之本”的祖训,最终导致中国的枪械发展坚持走的是火铳、火绳枪、击发枪之路,从而与后来在军队中占据主流的燧发枪擦肩而过,也为50年后的”帝国悲剧“埋下了隐患……
由于清帝国的盲目自大,其最终不可避免地迎来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最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