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凤至,这个北方商贾之家出身的才女,终其一生钟情于东北军少帅张学良,陪伴他的起落沉浮,辗转五十年守候。
张学良先是在家族安排下与她成婚,但这份姻缘却在岁月长河中成了他们二人间的深情纽带。
她从高门贵女到帅府少奶奶,经历了丈夫的权势登顶,也度过了后来的幽禁岁月,而她的情感始终未变。
最终,她更是漂泊异乡,在美国的股市中拼搏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却不忘为他准备好归处,等待他前来。张学良也在遥远的台湾一隅,望着她的照片,感念她的牵挂。
两人间这段感情在纷繁的时代背景下,书写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情感历程,充满波折和动人细节。
于凤至去世一年后,张学良来到她的坟墓前,痛哭流涕道:凤至,我来晚了啊!
一、张家少奶奶:从成婚到盛名于凤至的故事始于吉林一个安静的小镇,她的父亲于文斗是一位商人,靠粮栈起家,富有且崇尚书香。
于凤至从小聪慧过人,自幼便在父亲资助下上学读书,并早早展露了才情。她九岁时便背得书声琅琅,后来还考上了奉天女子师范学校。
她不仅学习出众,还才情超凡,尤以书法见长,诗词也时常获得亲友称赞。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之下,于凤至既有端庄的礼仪,又兼具一股书香之气。她青葱年少时的这一切,虽未能预料日后的命运变迁,却仿佛为其未来多舛的旅途做好了准备。
当张作霖初见这位年轻女子时,便被她的才华吸引。那是他驻扎在于文斗家乡郑家屯剿匪的日子,于文斗在其粮栈后院设宴款待这位年轻的东北军统领,期间更请来一位先生为于凤至算命。
张作霖得知女方是“凤命”,而自己的儿子又被称作“将门虎子”,便心生撮合之意,提出要促成一桩“虎凤相配”的姻缘。
于凤至的父亲虽不愿意将女儿送往军政之家,害怕将来孩子受委屈,但终究拗不过张作霖的热忱,便答应了这门亲事。
这桩婚姻从商贾之女到少帅少奶奶,于凤至嫁入张府,最初的成婚只是作为家族政治的纽带。然而,时光渐渐让她与张学良间的感情愈发深厚。
她并未因贵妇之位而改变初衷,反而恪守妇道,在帅府中持家有方,礼待佣人、关爱家族的长辈,也没有借助夫家权势去谋取利益。
丈夫带兵出征时,她甚至会亲自筹备物资,带着自己的积蓄慰问将士,始终未忘这份家族的承诺。
丈夫的身份和地位在父亲张作霖被炸身亡后发生了重大转变。张学良一跃成为了东北的最高统帅,张家从此达到了权势的巅峰。
她成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夫人,也因高贵优雅和广博的才学受到外界关注。
作为张府的当家主母,于凤至带着温雅气质和审慎的理智,成为张学良最信赖的家人。
她在生活中不分轻重,始终待人以礼,甚至在张作霖死讯传来、张府内戒备森严时,她仍按时“给张作霖送饭”,默默维持府中气氛的平稳,以此稳定外界的情绪。
张作霖死后不久,张学良开始在权力斗争中挣扎,在对日本侵略者的决策中犹豫不决。
为此,她通过银元卜(bu)算的方式来缓解丈夫的纠结之情,促成他下定决心清除内部势力,稳定东北局势。
她的柔情与智慧是张学良生活中的一部分,成就了这段年少时匆忙成婚却历久弥新的情感纽带。
二、千里追随:漫长的囚禁岁月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时,张学良扣押了蒋介石,这一举动让他在权力的游戏中险象环生。
当时,于凤至正在英国伦敦陪孩子们求学,得知消息后,她心急如焚,立即放下手中一切事务赶往南京。
她在南京与蒋家姐妹相见,表达了自己愿意前往西安探望的强烈愿望。
蒋家人面对张学良的大胆行动和于凤至的坚定态度也不知所措,而于凤至的决绝让蒋介石感到不安。
尽管她没有最终赶上丈夫的行动,但她的身影始终出现在事件的余波之中。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面临长期囚禁的命运。于凤至随即跟随他的脚步,开始了一场漫长而曲折的陪伴之旅。
丈夫被囚禁的那些年,她陪伴他度过了无数风霜雨雪,在奉化、萍乡、黄山、郴州等多个囚禁地辗转。她虽然被软禁,但却从未流露出一丝放弃的念头。
在郴州时,她被软禁在中山公园的住所,而张学良则被囚于城外的苏仙岭。
丈夫在山上,她在山下,二人虽仅相隔一山之距,却望而不得。每每独处时,她会默默在心里叮嘱自己要坚守到底。
在张学良幽闭于沅陵凤凰山的一段时间里,他曾用诗句表达对妻子的感激与依恋。张学良将妻子唤作“凤至”,在诗中写道:“卿名凤至不一般,凤至落到凤凰山。”
这些平凡的字句,成为他被囚禁生活中的一抹温暖回忆,而于凤至则视之如珍宝,心中的情感愈加深厚。
直到1940年春天,于凤至因积郁成疾被查出乳腺癌,病情日益严重。她万般不舍地告别了丈夫,前往美国接受治疗。离别时,她无法预知是否还能再见,只能叮嘱他保重身体。
临别时,她望着张学良所在的囚禁地,内心百感交集。多年陪伴中,她尝遍了世间苦涩,也体会到夫妻相伴的真情。而此次分离之后,她并未想到,竟是永别。
三、独立坚强:美洲大陆上的拼搏与成长在美国治疗期间,于凤至在残酷的化疗和手术中几乎失去了半条命,病痛并未削减她的斗志。她不仅承受着身体上的痛苦,还要面对随之而来的经济压力。
为了维持生活和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她一边进行治疗,一边涉足股票市场,开启了她在华尔街的拼搏之路。
她初次步入股票大厅时,被这里喧闹紧张的氛围震撼,但内心并未胆怯,反而凭借自己敏锐的商业嗅觉,迅速融入到这片新的天地中。
于凤至靠着自己直觉与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反应,迅速掌握了股市的运作规律,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投资之道。
她在曼哈顿郊区以极低价格购买了一块无人问津的荒地,这片地皮在几个月后被买家高价收购,她一笔获利数倍。
她不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眼光对股票和房地产市场进行研究,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还靠着自己的远见与坚韧在华尔街闯出了一条路。
她的房产中有两栋风格各异的别墅,一栋曾是好莱坞女星英格丽·褒曼的旧宅,另一栋则为伊丽莎白·泰勒的别墅。
她将其中一栋别墅装饰成昔日顺城王府的样式,甚至还特意种植了张学良喜欢的兰花。她之所以布置这些,并不是为奢华之需,而是出于对张学良的深情厚意。
她期盼着有一天丈夫能够获得自由,前来与她团聚。尽管现实依然不确定,但她心中的这份情感始终如初,从未改变。
在这段独自拼搏的日子里,于凤至的坚韧和自我价值逐渐展现,她在商场上冷静而敏锐,为自己的生活赢得了一份尊严和安全。
然而,在这段日子里,她也更加怀念张学良,寄情于书信,频繁地寄出思念。她通过书信向他寄去自己的近况,默默将自己的心事寄托在纸上,仿佛能穿越重洋抵达张学良的身边。
即便生活的重心发生了巨大改变,她的思念却从未改变,她的情感之线依旧系在遥远的那个人身上。
四、两地思念:台湾与美国的远隔与不变的执念1961年,于凤至的女儿张闾瑛带着丈夫来到台湾,试图探望已被囚禁二十多年的张学良。由于台湾方面的诸多限制,母女间的这次跨洋团聚并不容易达成。
台湾当局一开始并未批准他们探视,张闾瑛凭借旧日友人的帮助,才得以见到张学良。
这次久别重逢的见面充满了复杂情绪,张学良见到女儿带来的于凤至照片,泪眼迷离,似乎从照片中能看到她漂泊的岁月和对自己的挂念。
当时的张学良早已转信基督教,为了所谓信仰的虔诚,又或是条件交换,最终张学良写信请于凤至解除他们的婚姻关系,以便正式迎娶陪伴他的赵一荻。
收到信件后,于凤至并未抗拒,她平静地回应了这一要求,还在信中送上祝福。她明白张学良的决定,也不抱怨,不责怪,只是默默成全了他。
而这一决定却并未减少她对张学良的情感,她在心中依旧将他视作丈夫,甚至每年收到宋美龄寄来的贺卡,称她“张夫人”,让她在心中一丝安慰。
这段跨越国界和岁月的感情,一生未能放下,她的情感深藏于心。
她在洛杉矶比弗利山庄购置了一座别墅,旁边特意留下一个空墓,为张学良预留了最终安息之地。她的子女也知道她对张学良的深情,尊重并照顾她的这一意愿。
比弗利山玫瑰公墓的黑色大理石墓碑上,于凤至的名字伴随着空墓,仿佛她的一生等待到了永恒。
1990年,于凤至在洛杉矶安静离世,享年93岁。临终前,她将毕生所得大部分财富分给了子女,但她最在意的还是身边预留的空墓,始终希望张学良能有一日归来,与她同眠。
她的子女们理解母亲的深情,尊重她的心愿,在比弗利山庄玫瑰公墓为她建起黑色大理石墓,旁边留有一个空墓位,为母亲未竟的等待延续了一丝希望。
当张学良在几年后赴美探亲时,他的儿女陪他来到洛杉矶,让他踏入于凤至生前居住的别墅。
张学良看着眼前这栋装饰得如故乡般的宅邸,眼中不禁浮现出过往两人共同的岁月,心中百感交集。站在那片熟悉的景致中,他仿佛能感受到妻子的等待,忍不住落泪。
随后,他来到了比弗利山庄玫瑰公墓,于凤至的墓旁静静伫立着,凝视着她为自己留存的那片空墓地。
于凤至的生命里,跨越了国度的隔绝,漂泊异乡独自忍受病痛,在华尔街打拼出自己一番成就,却依旧在心中坚守对张学良的情感。
这片墓地既是她最后的归宿,也是她对他一生不变的守候。
于凤至的后人每年在节日里前往公墓,为她献上兰花,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她的敬意,也让他们感到她在天之灵能够看到这一切,了却自己未曾断绝的牵挂。
她的一生最终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落幕,但她留给张学良的空墓位,依旧是她情感的延续,记录了她那份执着与坚忍。
结尾:多年后,张学良和赵一荻定居夏威夷,而于凤至在比弗利山庄的墓地依旧静候着他。这一份跨越生死的等待,最终未能达成她与丈夫重逢的愿望。
张学良晚年时,曾在亲人面前多次提到于凤至,感慨她一生的守护。
儿孙们常去墓前敬献鲜花,祭奠这位曾经守候了家族大半生的女性,成为他们家族记忆中的一部分。
在她的墓旁,那片空墓位见证着她无怨无悔的忠诚与守候,伴随她一生的情感与付出最终化为一个未曾填满的空位,成为这段动人历史的最后印记。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