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突袭游击队,队中伪军开枪示警,事后派人告知:附近埋有子弹
1941年7月的一个清晨,在现今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复兴乡牛口哈达村,一场惊心动魄的围剿战即将展开。日军联合多个据点的伪军,共计数百人,准备对村内毫无防备的游击队发起突袭。就在日军即将得逞之时,一声"意外"的枪响打破了寂静。这声枪响不仅惊醒了沉睡中的游击队,更揭开了一场暗藏玄机的战事。在游击队突围过程中,令人意外的是,封堵路线上的伪军不仅放水相助,事后更是暗中送来一批珍贵的弹药。这场看似危机四伏的围剿,竟因敌军中的"内应"而演变成了一出精彩的脱围大戏。
风云激荡绥西烽火连天
1941年的绥西,战火纷飞。日军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密如蛛网的据点,妄图以此控制整个区域。
在绥西一带,日军的据点星罗棋布,遍布拐子铺、大滩、恒巨川、土城子等地。日军采取了"以点带面"的统治策略,每个据点都驻扎着一定数量的日伪军。
这些据点中,最具实力的是伪蒙军李守信部第八团,拥有四五百名武装人员。其他据点则相对较小,一般只有十几人的规模。
日军的这种布局看似严密,却也暴露出了弱点。据点分散导致力量分散,使得各个据点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作战能力。
在这片土地上,抗日武装力量以游击队的形式活跃着。他们以大青山为依托,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与敌周旋。
游击队队长宋缵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带领队伍开展抗日斗争的。他们善于利用地形优势,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面对日军的重重包围,游击队并非孤军奋战。当地百姓暗中支持他们,甚至一些伪军也在暗地里与游击队建立了联系。
这种特殊的战争环境,造就了一种独特的抗战形式。游击队通过发动群众、争取伪军,在敌后建立起了一张隐秘的情报网。
伪军中的不少人或是迫于生计,或是出于良知,暗中充当着游击队的"耳目"。他们传递情报、提供物资,成为了抗日战争中一支特殊的力量。
到了1941年夏季,日军对绥西地区的控制已经出现了松动。各个据点之间的配合越发生疏,一些伪军更是开始动摇。
在这种局势下,宋缵领导的游击队抓住时机,频繁出击,给予敌人沉重打击。他们的行动范围逐渐扩大,战果不断增加。
然而,日军并未放弃对游击队的围剿。他们频繁调动各据点的兵力,试图通过大规模的"扫荡"行动,一举消灭这支抗日力量。
就在这样的形势下,一场针对牛口哈达村游击队的围剿行动,悄然展开了。这次行动,将成为绥西抗战史上一个精彩的战例。
暗夜突袭奇枪响敌计终落空
1941年7月23日的清晨,牛口哈达村笼罩在一片寂静之中。村口的土岗上,一名游击队哨兵正执勤值守。
从深夜到黎明,这名哨兵已经站了大半夜。天色渐亮,周围依旧平静无波。
此时的灰梁腾方向,一支数百人的日伪军正悄无声息地向村子逼近。这支队伍由拐子铺、大滩、恒巨川、土城子等据点的日伪军组成。
日军此次行动计划周密,目标就是要一举歼灭驻扎在牛口哈达村的游击队。带队的日军军官下达了严令,没有命令不得开火。
这支队伍行进速度很快,游击队对此毫无察觉。整个村子仍然沉浸在睡梦中,丝毫不知危险正在逼近。
就在日军即将接近村子时,一个意外发生了。一声清脆的枪响从队伍中传出,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带队的日军军官勃然大怒,立即质问开枪者。队伍中走出一名伪军,称是枪支走火。
这名日军军官当场将那个伪军踹倒在地,随即下令全军加速前进。这声枪响无疑打乱了日军的突袭计划。
村口的哨兵被枪声惊醒,立即向村内报警。游击队队长宋缵迅速做出反应。
宋缵披衣出门,刚好遇到从村口跑来的哨兵。哨兵报告说,外面有数百名日伪军正在逼近。
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宋缵当机立断下达撤退命令。游击队迅速集合,向北面方向撤离。
他们刚离开不久,村子方向就传来了密集的枪声。日伪军发现游击队已经撤离,开始了追击。
这次突袭原本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围剿行动,却因为一声"意外"的枪响而功亏一篑。而这声枪响背后,还隐藏着更深的玄机。
那个声称"走火"的伪军,实际上是李守信部第八团的一名内应。他看到村内毫无防备,这才故意开枪示警。
这声枪响不仅挽救了整支游击队,也揭示了当时复杂的敌我关系。在表面的对立之下,暗流涌动。
日军的围剿计划虽然准备充分,却没想到自己的队伍中还藏着这样一个变数。一声枪响,打乱了敌人的部署,也为接下来更戏剧性的一幕埋下了伏笔。
封堵突围放暗水沿途枪声稀疏
游击队撤离村子后,向北面的山区转移。日伪军分成多路追击,试图将游击队包围在半路。
在游击队的预定撤退路线上,驻守着一支李守信部第八团的伪军。这支伪军负责切断游击队的退路。
从地形上看,这条路线是游击队最可能选择的撤退通道。日军指挥官对此早有预料,特意在此布置了重兵。
伪军士兵们散布在路两旁的制高点上,架起了机枪。从战术角度来看,这个位置可以形成交叉火力,足以阻挡任何试图通过的队伍。
游击队很快就接近了这个封锁线。在望远镜中,宋缵清楚地看到了伪军的部署。
按照常理,这时的游击队应该改变路线,另寻出路。但是宋缵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他带领队伍继续向前推进,似乎打算强行突破。游击队的队形随即展开,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战斗。
然而,预想中的激烈交火并没有出现。伪军的机枪虽然开火了,但都是打得很高,子弹全部从游击队头顶飞过。
游击队继续前进,伪军的火力越来越散乱。有的甚至故意瞄准远处的树梢射击。
这种明显的"放水"行为,让后面追击的日军看得直跺脚。但是由于距离较远,他们无法及时制止。
游击队抓住这个机会,加快速度通过了封锁线。整个突围过程中,竟然没有一个游击队员受伤。
伪军继续象征性地开着枪,直到游击队完全消失在山区的树林中。后方追击的日军到达时,战斗已经结束。
日军指挥官怒不可遏,立即对伪军展开质问。伪军指挥官解释说,游击队突围时使用了烟雾弹,影响了射击精度。
这个解释虽然牵强,但是在当时的混乱情况下,日军也无法证实真相。伪军的这次"失职",就这样不了了之。
实际上,这支伪军中早已有人暗中与游击队建立了联系。他们不仅在战斗中放水,还打算做更多。
在突围结束后不久,一个更令人意外的行动正在秘密进行。这些表面上的"敌人",还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这场看似惊险的突围战,实际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默契配合"。伪军的表现,让日军的围剿计划再次落空。
暗夜送弹寻密道两军演戏终圆满
围剿结束的第三天夜里,游击队驻地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这人自称是李守信部第八团的联络员。
他带来了一个重要消息:在距离牛口哈达村不远的山谷里,埋藏着一批子弹。这批子弹是伪军暗中收集的,专门留给游击队使用。
联络员详细说明了藏弹地点的位置和标记方式。他还透露,这批子弹足有三千多发,都是崭新的日制子弹。
宋缵派出了两个小分队前去取弹。为了避免打草惊蛇,他们选择在月黑风高的夜晚行动。
小分队按照联络员的指示,在一棵歪脖子老树下找到了标记。挖开地面后,果然发现了几个装满子弹的木箱。
这些子弹被装在防水的油布里,保存完好。伪军显然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连包装都考虑得很周到。
取弹的过程异常顺利,没有遇到任何巡逻的日伪军。这说明伪军早已安排好了这片区域的警戒工作。
游击队员们分三次把子弹运回了驻地。清点后发现,实际数量比联络员说的还要多出五百多发。
更让人意外的是,箱子底部还藏着一份详细的情报。上面记录了附近几个日军据点的兵力部署和换防时间。
这份情报价值连城,让游击队对敌人的部署了如指掌。宋缵立即着手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游击队利用这些情报,连续发动了多次突袭。每次行动都准确地避开了日军的巡逻时间。
这些战斗中,新到手的子弹发挥了重要作用。日制子弹的精度很高,大大提升了游击队的战斗力。
日军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游击队总能准确把握他们的薄弱环节。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情报是从"自己人"手里泄露的。
伪军继续在日军面前演着双面戏。他们白天认真执行日军的命令,晚上却暗中给游击队通风报信。
这种复杂的地下工作一直持续到当年冬天。随着战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伪军开始倒向抗日力量。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中,游击队不仅得到了急需的军需物资,更赢得了一批可靠的内应。这些"敌人"的帮助,为抗日斗争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到了年底,仅李守信部第八团就有近百人先后加入了抗日队伍。他们带着武器和情报,悄悄地投奔了游击队。
这场始于牛口哈达村的特殊战事,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成功的统战行动。它不仅改变了当地的抗日形势,也为其他地区的统战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