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进入关中后,在全国范围内分封了十八个诸侯。
同时,项羽尊怀王为义帝,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让其到郴州就国;至于他本人,则自称西楚霸王,为诸侯之长。
十八路诸侯,加上义帝和项羽本人,天下实际上一共分了20国。
好好的天下,一下分成20国,项羽这是要干什么呢?
项羽分封前因秦既灭,接下来就是论功行赏、利益分配了。
按照流程,这个利益分配的权力,不在项羽手中。
尽管项羽此时声威震天,是反秦联军的统帅,但是,论名分,他不过也就是楚国的将军而已。楚怀王才是老大!
所以,论功行赏、利益分配的大权,其实在楚怀王手中。
但是,当初,楚怀王早已经与诸将有约:先入关中者王之。
如果依此约,那么,先入关中的刘邦,当获封关中,继承当年秦国的精华。
诚如此,刘邦将是得到利益最大者,这显然是不符合项羽利益的。
所以,项羽入关中后,派人请示楚怀王,想要怀王肯定自己的特殊功绩,从而否定原来“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
但是,楚怀王根本不给面子,没有肯定项羽的特殊功绩,反而强调“如约”。
如此,项羽当然只有一条路:解除楚怀王的分配权,把分配权抓到自己手中来!
要做到这一点,也不难。
因为:此时,各国主力,皆跟随在项羽的联军之中。各诸侯的将领,也就是各诸侯的实际军权控制者。
只要把有实力参与分蛋糕的人拉到一起,项羽自己就可以开始分了!
于是,项羽召集诸将:这个楚怀王是个什么东西?不过是我家所立的而已!他又没有什么功绩,有什么资格做主?当年,为了反秦,我们暂且立六国后人为王,但是,浴血奋战,推翻暴秦,是我与诸位的功绩呀!
于是,众将无不赞成由于项羽来进行分配!
项羽遂按照自己的企图,开始分封诸侯。
了解了分封前发生的事情,咱们就可以知道项羽为何要分封诸侯啦。
分封诸侯,是肯定要分封的不管是项羽做主还是楚怀王做主,分封诸侯肯定是要分封的,分歧仅仅在于:谁来分?怎么分?
豪杰一同伐秦,于公是为天下诛暴秦,于私则是渴望裂土封王。
项羽让陈余劝降章邯时就提到:与诸侯订立和约,一同灭暴秦,然后“各自为王,南面称孤”。
显然,取得反秦胜利后,“各自为王,南面称孤”,是群雄们的约定。
所以,不要问项羽为什么要分封了。
分封诸侯,既是反秦时的约定,也是当时反秦群雄的共同诉求。
项羽没有反对分封的理由,他唯一能做的,是掌握分配权,并且让分配更加符合自己的利益。
夺取利益分配权显然,此时的项羽,是要凭借其功劳和实力,夺取反秦胜利果实的分配权。
所以,项羽需要摆脱楚怀王的约束,拉拢来自各国的众将。
当时,旧六国已经陆续恢复,这些将领,在原国已经拥有了很高的地位,并是实际掌权人。
因此,要拉拢这些将领,只有给他们裂土封王这一个方法。
项羽要摆脱楚怀王的束缚,这些掌握军权的将领也要摆脱各自国君的束缚。
所以,基于共同诉求,项羽不但否定了楚怀王的实权,同时否定了旧六国诸侯王的实权,强调自己与诸将的功绩,如此,项羽与众将在共同利益和诉求的基础上,达成一致,承认项羽的利益分配权。
这个过程中,项羽等人不但否定了楚怀王的贡献和实权,而且,也否定了旧六国诸侯王的贡献和实权。同时,强调自己与诸将的功绩。
所以,项羽分封诸侯,本质上是项羽与反秦功臣,一起通过重新分封的方式,将对旧六国诸侯之后的夺权合法化!
通过分封诸侯,将自己的大功转化为绝对优势在反秦斗争中,项羽功劳毫无疑问是第一位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项羽凭借其功劳获得了各诸侯军队的联合指挥权,其实力也是第一位的。
但是,项羽的实力,是没有根基的。
项羽不过是楚国的将军,没有与自己功劳、实力相匹配的地盘、人口。
至于军队,虽然他此时是诸侯联军的统帅,但是,反秦既然已经胜利,项羽也不可能继续以反秦诸侯联军统帅的身份继续将诸军集中支配。
对项羽来说,他最急需的,是将自己此时的功劳、实力优势,换一个方式合法化的巩固下来。
所以,有了利益分配权,项羽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利益来分封诸侯,从而确保自己的优势,并削弱刘邦等主要竞争对手的威胁。
在此基础上,项羽做出的分配,确实看起来巩固了自己的优势。
1、项羽的实力冠绝天下。
项羽自己,分有梁、楚之地九郡,国土远远大于其他诸侯,而且,土地肥沃,经济基础也很好。
除此之外,项羽还实际控制了韩王成的韩国,而九江王、临江王、衡山王三位楚国将领也是其完全信任的属下。
因此,项羽直接、间接掌握的地盘,占据了大秦帝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
2、项羽获得了政治优势的合法名分。
项羽这个西楚霸王,不是“王”,而是“霸王”,也就是诸侯之长的意思。
所以,项羽实际上就是义帝与诸侯之间的存在,在名分上仅在义帝之下!
因此,项羽也就合法化的拥有了确立、维护天下秩序,协调、干涉,甚至支配诸侯的权力。
3、最大限度打击了潜在竞争对手。
项羽的主要对手,就是刘邦。
就功绩而言,刘邦是“先入关中者”,功劳仅在项羽之下;就实力而言,刘邦军的实力也仅次于项羽。
楚怀王当初执意要“如约”,就有以刘邦来制衡项羽的意思。
因此,最大限度削弱刘邦,对项羽确保自己的优势是至关重要的任务。
项羽、范增以“巴蜀亦关中地”的借口,让刘邦分封到了西南巴蜀地区。
同时,在关陇地区,分封了章邯等三个王,企图把刘邦牢牢压在汉中出不来。
当时,刘邦不服,一度有付诸一战的打算,只是被张良等人所劝阻。
后来,刘邦到了汉中,又不断有人逃走。
可见:此次分封,对刘邦的打击确实是比较大的。
此外,田荣掌权的齐国,也是项羽的另一个潜在对手。
项羽通过分封手段,将齐一分为三,没有以田荣为王,这事实上就是以分封手段,挑动田荣与其余旧贵族的矛盾,进一步削弱齐的威胁。
总之,通过分封,项羽确实是看起来巩固了自己在天下的优势,并确实打击了对手。
当然,项羽在实际分封过程中,犯的错误不少,做出的分配并不最符合自己的利益,但这是另外一回事。毕竟,拿到分配权是一回事,分配得好不好又是另一回事了。
是不是“开历史倒车”有许多著作都质疑:大秦在天下推行了郡县制,已经加强了集权,你项羽把天下分得比战国还分裂,这是开历史倒车呀!
个人有不同看法。
大秦,是在天下搞了单一的郡县制。
但是,结果如何呢?
几个戍卒一声吼,函谷关以东的郡县转瞬间全部丢失!
显然,当时的天下人,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大秦不搞分封,只搞单一郡县是成功的,是“代表了历史的正确方向”。
而事实上,从后来的历史进程看,郡国并举,仍然维持了很长时间。
天下反秦,纷纷推举六国之后,六国迅速复立,这是当时的人心。
“各自称王,南面称孤”,则是豪杰的共同诉求。
韩信在评价项羽“妇人之仁”时,就说项羽舍不得把土地分封给有功之人,没有格局。
刘邦更曾表示要把荥阳以动“捐之以此三人(韩信、彭越、英布)”。
所以,封王,在当时是激励功臣、团结力量的手段,并不是什么“开历史倒车”。
项羽封诸侯,就是“开历史倒车”。
刘邦封王,就是大格局,就是雄才大略,就是善于用人。
说历史,也不必如此双标嘛。
项羽分封诸侯,不过是灭秦后的利益分配而已。
利益分配,自然是以现实为基础。
现实是:分封诸侯,既是灭秦时的约定,也是当时群雄的共同诉求,势在必行。
项羽不可能不选择分封,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分封,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实力。
当然,从后来的结果看,项羽的分封没有搞好,很多漏洞,这是他后来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