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湘门第开张的头三个月,陈教授算是把"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体验得淋漓尽致。凌晨三点罗湖口岸的星光,他比谁都熟悉——为了地道的攸县香干,这位物理学大咖硬是把自己练成了"人肉冷链运输车"。有次暴雨导致关口堵塞,他愣是把三十斤豆干顶在头上蹚水过关,事后还打趣道:"这可比实验室的真空运输考验人多了。"
正是这些披星戴月的日子,让陈教授窥见了中餐江湖的症结。后厨里老师傅颠勺的手艺固然惊艳,可要复制这份惊艳却难如登天。就像量子物理里的测不准原理,同一道菜在不同厨师手里总会有些许偏差。看着满头大汗的厨师们在灶台前"打仗",他忽然灵光乍现:"要是能把美拉德反应写成方程式,让炒锅变成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呢?"
2018年的那个夏天,燧氏科技的实验室飘着诡异的菜香。工程师们左手拿着示波器,右手抓着锅铲,活像群误入厨房的极客。首代机器人上岗那天,后厨上演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戏码:机器炒的青椒肉丝规整得像列队的士兵,可尝起来总差那么点意思。原来食材含水量这"捣蛋鬼"在作祟,就像精密实验里总有些难以掌控的变量。
这帮"厨房科学家"较上了劲。他们给茄子做CT扫描,给油温装红外监控,连锅铲的翻炒角度都要用三角函数计算。有次研发卡壳,陈教授带着团队去大排档宵夜,看着老师傅行云流水的动作突然茅塞顿开:"这不就是动态路径优化吗?"第二天实验室里,锅铲的运动轨迹被重新编程,竟真的复现了老师傅手腕的微妙抖动。
如今的燧氏机器人,活脱脱是个会炒菜的变形金刚。您要是溜达到他们荃湾的展示厅,准会被眼前的场景惊掉下巴——机械臂掂锅的力度堪比三十年老师傅,智能温控系统比米其林大厨还讲究火候。更绝的是那套"厨房交响乐指挥系统",订单来了自动分配任务,后厨再不会出现"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尴尬。
夜幕降临时分,燧氏实验室的灯光依然亮着。透过玻璃窗,能看见工程师们围坐在冒着热气的炒锅旁,屏幕上的代码与空气里的菜香奇妙交融。这场景让人想起《Cheers》里的温暖画面——科技与人文,原来也可以像老友般碰杯言欢。或许某天,当我们坐在机器人主理的餐馆里大快朵颐时,会突然意识到:这份熨帖肠胃的温暖,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机器创造的,而是那群固执地相信"锅气可量化"的理想主义者,为这个世界保留的最后一丝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