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八旗、汉军八旗和绿营军是满清三大武装力量,他们的画风很好辨认,因为满清君主装备自己的部下首先办的事就“不公平、不公平,还是TMD不公平”,他们要确保的就是自己的部下装备上的绝对不公平。
满洲八旗和汉军八旗的装备就很明显,如果一支八旗军队铠甲鲜明、全副武装的战士比例特别高,那它肯定就是满州八旗。因为满洲八旗的铠甲配置是按照两人一副铠甲的标准制定的,汉军八旗则按照五个人一副铠甲的标准分配铠甲,八旗军入关后,这就是固定的标准。这种标准在中国封建王朝中可谓是“简朴”,因为明军九边重镇的士兵,每十个人可以分到九副铠甲(蓟镇有士兵“七万三千五百六十二人”,盔甲可是“六万八千三百九十八副”,理论上93%的士兵都有铠甲);唐军、汉军、宋军的正规军铠甲比例也是六成以上(唐军的标准是“甲六分”,王朝末年这些军队自然不能保障,这就是盛世时期的标准)。明军部队要是转投八旗军,被编入了汉军八旗,他们首先就要面临装备降级。
汉军八旗士兵自然知道铠甲可以保命,但他们并不能自己购买铠甲,因为八旗军内部拥有多少铠甲是有规定的。顺治年间整个八旗军12万左右的旗丁,一共拥有四万多副铠甲,还不如明朝蓟镇一镇的装备多,这是明朝北京城铠甲储备的1/5。按照满清的规定,满洲八旗拥有这些铠甲中的半数,剩下的一半要交给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平分,满洲八旗又和蒙古八旗联合,对汉军八旗拥有了武力优势。随着汉军八旗人数增加,满清皇帝再次降低了汉军八旗的武装,康熙就规定“汉军每佐领下,仍四名披甲一副”,“满洲、蒙古佐领,亦不得过四十副”,生生让一个佐领的满洲、汉军八旗拥有了十倍的装备优势。
八旗军中的铠甲还有补贴的功能,一副铠甲一个月可以领到三两银子的补贴,拥有上百副铠甲的王爷甚至有几千两上万两的装备补贴。汉军八旗成员自掏腰包买铠甲,那也是办不到的。在具体的行军作战上,汉军八旗“备充前敌”、“别为一营”,“饮食坐卧”都不能和满洲八旗看齐,要给满洲八旗充当人肉预警雷达。他们穿得铠甲又少,又放在大营外围,满洲君主的心思可想而知。即便到了光绪末年,端方还是要不能让八旗汉军和满洲八旗混编。
在进攻兵器上,满洲八旗、汉军八旗和绿营军之间的差距也很明显。当年在关外作战,由于满洲八旗还不能熟练使用火器,汉军八旗一度垄断了大炮和火枪使用权;满洲八旗真就是凭借骑射打天下。入关后,满洲八旗就平分了北京城几千斤、上万斤的火炮大杀器。满洲八旗主力不但充当前锋营、护军营和骁骑营,还被派到火器营、神机营等火器部队充当主力。汉军八旗在入关后反而成了长枪营、藤牌营的主力,红衣大炮这些大杀器更是碰都不让碰。
绿营军更惨,康熙甚至把明朝末年的大路货子母炮当成是大杀器,不让山西等地的绿营军使用。绿营军攻城作战,还要等八旗军的火炮到来。火枪上清军也是泾渭分明,满洲八旗军使用的兵丁鸟枪枪托是黄色,代表他们是满清皇帝的嫡系;汉军八旗使用的火绳枪枪托就是黑色,当年他们还真就用过正黑旗的旗号;绿营军火枪的枪托是绿色。在冷兵器上,他们的差距也很大,懂行的人一眼就能认出来。
八旗军的这种安排和英军殖民地部队可谓是心有灵犀,英军统治印度时期老米字旗下的英军士兵才能掌握炮兵部队,印度炮灰则负责冲锋陷阵……
入了旗藉子子孙孙是旗人,那些除藉的旗人一百个不愿意是因为当民人身上的汉奸符号永远洗不掉
说白了,就是仆从军
更搞笑的是太平军在岳阳仓库找到了明朝的大炮,把清军打的屁滚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