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一生都不入仕,就不会有稳定的工作与固定的收入,如果这样,将如何过日子,维持家庭生活呢?本文的故事主角徐枋,用他的切身经历回答了这一问题,下面就请看:
明末画家徐枋,为何决不服侍清朝,隐居后的他都干了些什么呢?
徐枋肖像画
一、遵照父亲遗愿,终身不仕清朝
徐枋,字昭法,号俟斋,生于1622年,卒于1694年。后来成为明末清初的一位杰出画家,他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如同他笔下的山水一般,深邃而富有意境。他出身名门,其父徐汧是明末的殉节官员,这样的家庭背景,无疑为他日后的人生选择埋下了伏笔。
崇祯十五年(1642年),徐枋中举,然而,随着明朝的覆灭,他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顺治二年(1645年),其父徐汧殉明,徐枋悲痛欲绝,欲随父而去,却被父亲以“守身继志,所以成孝兼作忠”为由劝阻。从此,徐枋遵父遗命,终身不仕异族,以书画诗赋为伴,隐居山林,成为了一位遗世独立的文人画家。
二、艰苦的隐居生活
徐枋的隐居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先是居住在汾湖、芦墟等地,后又在金墅镇父亲墓旁结庐十二年,名曰“居易堂”,这也是他后来诗文集《居易堂集》的由来。在这段漂泊的岁月里,徐枋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困苦。他不仅要面对生活的困顿,还要时刻提防清廷的追捕。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塑造了他坚韧不拔、高洁自守的品格。
“吴中三高士”之一徐枋
徐枋的隐居之地,最终选在了天平山麓的“涧上草堂”。这里,远离尘嚣,山清水秀,成为了他艺术创作和心灵栖息的净土。他自称孤哀子,终身不入城市,以卖画自给,例不书款。
徐枋的画作,取法董源、巨然、荆浩、关仝等古代大师,亦宗倪瓒、黄公望,风格独特,意境深远,他与杨无咎、朱用纯并称“吴中三高士”;与宣城沈寿民、嘉兴巢鸣盛并称“海内三遗民”。
三、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与艺术的追求
在涧上草堂,徐枋的生活虽然清苦,但他却乐在其中。他常常以书画自娱,与友人交流心得,偶尔也会寄情于山水之间,寻找创作的灵感。他的画作,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更蕴含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徐枋书法选
如徐枋的《落木菴图》、《溪山访友图》、《林壑幽居图》等作品,都是他在隐居期间创作的佳作,每一幅都充满了诗意和画意,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而宁静的时代。
除了艺术创作,徐枋还致力于学术研究。他一生著述颇丰,包括《通鉴纪事类聚》、《廿一史文汇》、《读史稗语》等多部著作,虽然大部分已经失传,但仅存的《读史稗语》和潘耒编校的《居易堂集》,仍然为我们了解他的思想和学术成就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的这些著作,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更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敏锐洞察。
徐枋画扇面
徐枋的隐居生活,虽然看似与世隔绝,但他却从未忘记自己的民族身份和家国情怀。他坚决不与清廷官吏交往,不收其财物,即使生活困顿,也绝不向清廷低头。他的这种气节,不仅赢得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和敬仰,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徐枋的隐居生活并非没有波折。他曾在1657年患病几乎死去,幸得友人相助才得以康复。此后,他又遭遇了“逋赋”案的牵累,四处躲藏,居无定所。但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以佣书鬻画自给,过着清贫而自由的生活。
四、结束语
徐枋的一生,是坎坷而传奇的一生。他以画笔为剑,以诗赋为盾,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的艺术成就和学术贡献,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逆境中坚守信仰和原则,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
徐枋画像
徐枋的隐居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和困苦,但他却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他的画作和著作,不仅是他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是他对人生、对自然、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文人画家的风范和担当。
在徐枋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一种超越时代的情怀。他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去追求更高尚的人生境界和更美好的精神世界。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画家和学者,让他的故事和精神在我们心中永远闪耀。
明末清初画家徐枋
本文由“如日中天54”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