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利来、海澜之家这些曾经风靡的国货男装,咋就成了时代眼泪?

小颖谈时尚文化 2025-04-28 21:39:24

“牌子,班尼路!”这句《疯狂的石头》里黄渤的经典台词,曾让多少80、90后心潮澎湃?

可如今再逛商场,金利来的专柜越来越少,海澜之家的门店门可罗雀,曾经承包我们青春记忆的国货男装,怎么就成了“中产不爱、穷鬼不穿”的尴尬存在?

从“男人的世界”到退市,金利来的四十年兴衰

1968年,金利来以一条领带敲开市场,随后拓展至西装、衬衫、皮具,那句“男人的世界”的标语,几乎成了70、80后心中“体面”的代名词。

90年代,一件金利来西装、一条金利来腰带,是中产男士出席重要场合的“标配”,甚至被称作“有点小钱、有点品味”的身份符号。

但时代的浪潮从不等人。

当ZARA、Hugo Boss等国际品牌带着更时尚的设计和更灵活的供应链涌入,当七匹狼、利郎等本土品牌以更贴近年轻群体的定位崛起,金利来的“正统”反而成了束缚。

年轻人觉得它“像父辈的衣柜”,款式中规中矩;市场上泛滥的山寨货,更让其“中高端”定位遭受质疑。

最终,这个风靡四十年的品牌,不得不面对从香港退市的结局——曾经的“男人的世界”,终究没跟上新世代的审美与需求。

从“男人的衣柜”到门可罗雀,海澜之家的“中年危机”

“海澜之家,男人的衣柜”——这句魔性广告词和代言人的舞步,曾是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

巅峰时期,它的门店从一线城市铺到县城,市场份额稳居国产男装首位,排队结账的场景屡见不鲜。

可如今再走进海澜之家,除了打折区零星的顾客,大部分区域冷清得能听见脚步声。

问题出在哪儿?

首先是定位模糊。

有人调侃它的衣服“又老又年轻”:商务款不够精致,休闲款不够潮流,30岁的人嫌老气,40岁的人嫌幼稚。

其次是质量口碑下滑,变形、开线、起球等问题频出,让消费者“买一次失望一次”。

更关键的是,男装消费逻辑变了——现在的年轻人更爱网购,女性才是男装消费的“决策主力”,而海澜之家的线下模式和传统设计,显然没抓住这波“她经济”的风口。

有网友直言:“以前陪老公逛海澜之家,现在直接在直播间给他买潮牌,便宜还好看。”

从“潮人标配”到00后“查无此牌”,班尼路的“疯狂”与落寞

2006年《疯狂的石头》里,黄渤一句“牌子,班尼路!”让这个品牌火遍大江南北。

那时的班尼路,是年轻人的“面子担当”:有人省吃俭用买件T恤,王菲、刘德华曾为其代言,2012年门店数量巅峰时达到4014间,几乎覆盖每个城市的核心商圈。

但“疯狂”过后是落寞。

2012年后,班尼路每月都在闭店,6年时间关掉三千多家,如今在主流商圈难觅踪影。

民间曾传“黄渤演小偷穿班尼路,拉低了品牌形象”,但这只是调侃。

真正的原因,一是国际快时尚冲击——优衣库、HM带着“高性价比+设计感”杀进市场,班尼路的“基础款”优势不再;二是品牌定位混乱——早期宣传“意大利血统”却无权威佐证,后期又没抓住“国潮”风口,逐渐沦为“廉价休闲装”的代名词;三是管理问题频发,有消费者双11购物遇漏发、客服拖沓,直言“这品牌管理太混乱,迟早药丸”。

从“吉祥一生”到破产重整,庄吉的“商务梦”碎了

“庄重一身,吉祥一生”——这句广告词曾让庄吉成为35-55岁都市精英的“商务战袍”。

它曾是“中国服装十大影响力品牌”,休闲西装是招牌,门店多到数不清。

可如今,它的名字已逐渐模糊在年轻人的记忆里,甚至走到破产重整的境地。

庄吉的衰落,是“内外夹击”的结果。

外部,Zegna、Hugo Boss等国际品牌以“轻正装”概念抢占市场,七匹狼、利郎等竞品推出免烫面料、更年轻化的设计;内部,创始人郑元忠虽曾是“服装大王”,但后续经营策略失速,产品迭代跟不上消费者对“舒适+体面”的新需求。

2022年下半年起,庄吉因订单不足陆续停工,2023年更被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曾经的“商务神话”,终究输给了市场的“快节奏”。

国货男装的“自救”,路在何方?

这些曾经风靡的国货男装,为何集体陷入“中年危机”?

本质上,是消费需求变了——年轻人要“个性”不要“模板”,中产要“品质”不要“标签”,市场要“创新”不要“吃老本”。

但衰落不是终点,而是转型的起点。

看看同样面临困境的波司登,靠“羽绒服专家”的定位和高端化设计逆袭;再看太平鸟,用“国潮+联名”抓住Z世代。

国货男装要想“活过来”,或许需要放下“曾经的辉煌”,在设计上更贴近年轻人审美,在质量上守住“性价比”底线,在营销上学会“讲新故事”。

毕竟,时代不会淘汰所有品牌,只会淘汰那些不愿改变的品牌。

那些曾陪我们长大的国货男装,能不能从“时代眼泪”变回“青春记忆”?

或许,就看它们能不能追上这趟“新消费”的列车了。

0 阅读:25

小颖谈时尚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