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孙膑两虎相争难道仅仅是私仇?看看马陵之战之后,谁在占便宜

章若体育 2023-03-11 02:04:51

#历史启示#春秋时代产生的“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宋襄公,战国时代发展为“七雄”,分别是秦,楚,齐,燕,赵,魏,韩,在角色转变上,诸侯国间的争夺由霸主政治变为有国家意识的全民政治。

所以这一时期兼并战与消耗战也最为频繁,根据鲁史《春秋》的记载,春秋时期将近300年间军事行动就达483次左右,及至战国时期,不但战乱频仍,其规模之大、强度之高亦有所改变。

春秋时代是争霸时代,战争规模小,且战争矛盾有国家间的矛盾,也有不同国家间卿大夫之间的矛盾,甚至各国国内卿大夫之间的矛盾,都有可能诱发战争。

而且战国时代战争规模较大,主要表现为各国之间的冲突。如果说春秋争霸推动封建因素成长的话,战国时代兼并战促进封建统一战的形成,继而产生封建大帝国。

战国初期,魏国经过魏文侯变法,跃居中原霸主之位,但只传第三君,魏国就走向没落。

说起衰亡的直接因素,不能不提两场大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这场大战的主角是战国初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孙膑、庞涓。

那么,他们各自在魏国衰落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两人之间有怎样的恩怨情仇,他们是怎样把个人恩怨和魏国衰落联系起来的呢?

首先,要知道孙膑和庞涓两个人的冤仇。

庞涓、孙膑均为鬼谷子之学生,随鬼谷子研习兵法数年,二人既为同窗,亦为挚友,均盼望学成后能有所建树。

庞涓来自魏国,听说魏惠王为了争霸在招揽人才,就这样,他回魏国以自己的天赋当上了大将。

庞涓当上大将后,带兵对周围卫国、宋国作战,打过几场胜仗后,名声越来越大,也受到魏惠王的喜爱。

而庞涓此人心眼小、天赋上比孙膑稍逊一筹,因此总怕孙膑日后抢饭碗。

他想出一个毒计以巩固已有的成绩。他先是假惺惺地安排孙膑到魏国大梁上任,结果只是让他当了个小官。不久,庞涓因孙膑为齐国人而秘密造谣。

魏惠王闻讯赶来,当即要置孙膑于死地,这时庞涓再次假意替孙膑说情,终于轻生孙膑并判处“膑刑”,即挖出腿上膝盖骨。此后孙膑就成为不能行走的残疾人。

孙膑事后得知其不幸全由庞涓一手造成,气愤之余想到报复。他假装疯癫,趁监管松懈之机逃过一劫,又到齐国设在大梁上的馆驿寻求帮助。

齐国的使者看他虽然身残志坚,却谈吐不凡、见识出众,大为赞叹,因此,便帮他逃到齐国去。

孙膑返回齐国后想方设法与齐国大将田忌会面,受到田忌赞赏,被他视为府上上宾,通过大家熟悉的“田忌赛马”吸引齐威王注意。

齐威王通过对孙膑军事能力的考察,封孙膑为齐国军师,得到齐国奖赏的是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公元前453年三大国分晋后,韩赵魏三国分别积极向外扩张,魏国在政治军事改革的基础上联合韩赵三国吞并许多小诸侯国,结果魏国国势日渐强盛,而韩、赵却没有得到多少好处,于是三晋联盟逐渐走向瓦解。

楚齐秦等强国眼看魏国崛起,却又不冷静,虎视眈眈。而且魏国为了强化对东方诸侯的控制和躲避西方强国对其的威胁,在公元前361年才迁都大梁,因而与扩张中原的齐国发生尖锐矛盾。

西周以来,齐国一直是东方大国,面对魏国的东扩,齐国曾强硬出兵夺取魏地(今河南清丰南),并迫使泗上诸侯朝拜齐国,不过这个时候魏国势力依然存在,齐国很难一下就把魏国削弱了。

因此,齐国就只能主动利用赵韩诸国同魏国的矛盾和冲突而对魏国构成打压。

公元前356年赵成侯在平局陆(今山东汶上)会见齐威王和宋桓侯结盟,随后赵国在阿(今河北南阳附近)会见燕文公。

赵国这一举动意在摆脱魏国霸权控制,所以赵成侯之行引起魏国极大不满。公元前354年赵国以齐国为后盾,对附魏的卫国发动战争,夺取卫国的漆和富邱,卫国被迫臣服于赵。

这可让魏国不甘心,以维护卫国声誉为由,派遣主帅庞涓率领八万大军攻打赵都邯郸,并招募宋军协助作战。

魏国来势汹涌,赵国赶紧请求楚国的帮助,导致楚国只在表面上答应发兵,而实际上是等待赵,魏两败俱伤之后,才自行从中渔利。

赵国无计可施,只得再次请求齐国的帮助,可是齐国也没马上发兵,反而在魏赵相攻了一年多之后下手。

齐威王方面同意援赵以增强赵国抵抗魏国的意志;一边向南进攻襄陵拖住魏军使之处于两面作战之中,但事实上当时魏国并非只有两面作战。

这时楚国乘魏国之机发兵赵国,派大军攻打魏国南方睢;西面秦还出兵进攻魏安邑及其他重要地区。

但主帅庞涓并未因身处四面作战就放弃攻赵之路,决心攻破赵都,没有被战场局势改变所撼动,仍全力入主邯郸。

魏赵两国交战到一年多的时候,齐国才最终下手。这时魏、赵两国耗得相当多,齐国下手在理论上已占战争主动。

齐国派主将田忌和军师孙膑率八万大军前去营救赵军,田忌准备直捣邯郸与魏军主力作战以解除赵围,孙膑却建议围魏救赵。

孙膑对田忌这一硬碰硬战法不敢苟同,考虑到现实,魏强齐弱如果以弱敌强的话,齐国就不会占绝对优势,弄不好会惨败。

因此他建议可以乘魏都大梁国防空虚、且没有精兵之机,包围魏都大梁以逼迫魏军归降,从而使赵之窘境得以自解。

田忌接受孙膑之议,统大军很快进逼魏国大都。在魏国认清齐国战略意图之后,齐军主力部队不得不全力撤兵大梁。

庞涓恃魏武卒精兵,竟弃绝主力,率领精锐部队驰骋疆场,急奔魏国,妄图在大梁歼灭齐军。

孙膑闻讯,立即命令齐军折向北方,并把齐军布防到魏军回师必经之地——桂陵拦截魏军回家。

结果被魏军伏击击败,损失很大。然而更惨的是,秦国夺去了魏国的河西重镇少梁,旧都安邑,楚国也攻取了魏的睢水等地。

桂陵之战我们还看到孙膑出色的军事能力的确比庞涓有过之而无不及。还找到了庞涓软弱、自傲轻敌的一面,最终导致了他的惨败。

魏国虽然被削弱,但是基本力量仍然存在,在公元前352年时,魏因再次奇迹般地击败齐,宋,卫三军,逼迫秦国与之修好,甚至连赵国都对魏因表示和解。

这说明桂陵之战对于魏国的影响是存在的,但是还不足以将其击溃。于是,齐楚韩等国还是放心不下,时刻找机会再打魏国,魏国又不安分起来,又对实力弱于自己的韩国开战,于是就有了马陵之战的爆发。

公元前342年魏穷兵黩武命令庞涓发兵攻打韩国。韩国自然敌不过魏国,所以马上请求齐国援助。

齐威王聚众商议,孙膑又发表意见。他不提倡不救或早救,提出先对韩承若必发兵救援,促韩全力抗魏。那么就等韩国濒临绝境的时候,出兵援救,如此,则名利双收、一箭双雕。

齐威王一直主张借三晋间的冲突来谋取利益,因此他接受孙膑的意见,秘密答应韩派军队,等待时机再派田忌与孙膑两个老伙伴。

韩国和魏战了5次都失败了,齐威王这才命齐军起事,所以这一次出征,孙膑要怎么救韩国?或者是老方法,复制围魏救赵、围魏救韩。

齐军再次径直向魏都大梁进发,庞涓闻之,怒火中烧,每到魏国凯旋之日,齐国便纷至沓来搅局,这一次庞涓依然给齐国上了严厉的一课。

所以魏军抛弃了攻韩的念头,把兵锋指向齐军,打算灭掉齐军在大梁的势力,以免后来齐国再次作乱。

齐国看到韩国的危机已经消除,便准备还师。魏惠王等魏军撤退时,以皇太子申、庞涓为首,率众10万追击齐军。

魏军追至外黄(河南兰考附近)后,皇太子申本想退军,庞涓却邀功心切,且自诩精锐,便毫不犹豫地深入齐国本土,妄图与齐军一决高下,败北。

由于魏军始终咬住齐军不放,齐军只有迎头痛击。孙膑鉴于魏兵刚烈好战,又一向轻视齐军,难免骄傲自大轻敌,急于求成。

针对这种情况,孙膑运用魏军轻敌的心理特点示形误敌、诱敌深入,然后出其不意地进行致命打击,最终确定了以下作战方针:减灶诱敌、设伏聚歼。

所谓“减灶”方针,就是第一天挖10万人煮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为5万灶,第三天又减少为3万灶,这样给魏军造成一种假象,就是在魏军的狂追下,齐军士卒在大批地逃亡。

果然庞涓见齐军连减3天,就忍不住忘乎所以了,所以武断地以为齐军肯定是兵力大减,逃了一半。

遂再扔下主力步兵及辎重,只带上一支轻装精锐骑兵上了路去追齐军,却不料有去无回。

孙膑从魏军作战情况计算出魏军在日落时一定要到达马陵,马陵地区地势险要、林木葱郁,正是打伏的好地方。

于是孙膑事先在马陵设下伏兵,用火光作编号,弓弩手带头射箭,还在和路边的树上写了“庞涓就在这棵树下死去”。

魏军确实按孙膑所设想的那样,赶到马陵时,见到了写着文字的树,但因天黑看不清楚,庞涓只好让人点燃灯光。

孰料火光骤起,齐军箭在弦上,全线贯通。魏军立即惶惶不可终日、溃逃四散。庞涓身中箭镞,知中计,败一下,惭愧之余,便自杀身亡,亦有人称中枪,反正就是死亡。

齐军乘胜追击,接连击溃魏军,消灭敌人十万人,连太子申都被俘。

马陵之战的结局是魏军大败,从此魏惠王只得屈膝迎战齐威王,彼此相敬如宾。

经此一役,魏国国力全面衰退,由第一大国沦为二流大国,自此,魏国一统天下、独霸中原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自此战国便拉开了齐、秦争霸的序幕。

与此同时,马陵之战也让我们再一次目睹孙膑的军事才华。如果说桂陵之战是截击战的话,马陵之战则是胜利的伏击战。

在两场大战中,孙膑非常注意对眼前情况的分析,加之对对手非常了解,所以每一次上阵均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当然庞涓并非无能之辈,魏军确实强大,还曾经破赵都邯郸。但是他和魏国有个共同点,即自己失败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起码也是其中的因素。

透过以上两次战争还可以看出庞涓和孙膑二人是恩恩怨怨,但是孙膑的报复并不完全是基于对庞涓的报复,在这期间所涉及的重要人物,并不只他们两人,包括魏惠王、齐威王等重量级人物在内。

由此看来,孙膑、庞涓两虎相争并不只是私怨,而是参与了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正是战国时代消耗战的典型表现。经过这两次战争,齐国占据了最大的优势,同时孙膑和庞涓的私仇得以化解,同样是一举两得。

3 阅读:121
评论列表
  • 2023-04-04 12:44

    是了结,用化解不应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