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系列《杜德维的相册》的拍摄者乃晚清时期任职于中国海关福州和宁波的税务司。此套相册总计包含三百多幅照片,其内容涵盖了此时期北京、福建、江浙沪、广州、澳门等地的风景人物,以及杜德维家人与其朋友的人物肖像,大致拍摄于 1876 - 1895 年间。
19 世纪末,位于广州的一位海关专员所居房屋的大厅部分。
疍民,或称为“水上吉普赛人”,是居住在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船只上的渔民。他们以船为家,擅长唱民歌,因此有时被称为“水上吉普赛人”。
舢板是一种结构简单的小型木船,最初可能由三块木板构成,因此得名“三板”或“舢板”。舢板在广州不仅是交通工具,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们被用于各种活动,从销售水果到宗教仪式,再到战争和偷窃。
舢板卖家提供各种服务,包括理发服务,为中国人和西方人服务。许多船只提供煤炭、木炭和木柴作为燃料,而其他船只专门提供船只用品。
一家名为“长龙”的商行,其主营业务为腌制生姜的销售。
广州的清朝海关专员的房子,具体是指爱德华·邦斯·德鲁及其家人的住所。爱德华·邦斯·德鲁是当时清朝海关的一位专员,他的房子位于沙面岛,这是当时广州的外国租界区域。
广州水域之畔的舢板船只。
广州珠江上的一个历史军事设施,也称为车歪炮台。
车歪炮台建于1817年,位于广州珠江南航道的龟岗岛上,大约3英里(4.8公里)南距广州。这个炮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2年)中起到了重要的防御作用,扼守珠江要道,抵御英国军舰的入侵,因此有“珠江咽喉”之称。西方人习惯将广州珠江南航道称为“澳门水道”,因此这个炮台也被称为“澳门炮台”。
这是一张在广州拍摄的照片,照片里呈现出一个通向私人入口的砖墙步道。
摄于广州的照片,展示了一个未被具体识别位置的石雕墙和楼梯。这些石雕建筑元素可能是广州某个私人住宅、庭院或园林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广州社会的富裕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品味。
这张照片展示了广州一个不知名地点的步道,可能是通往某个私人住宅或建筑的入口。
广州的中式建筑,也称为岭南建筑。岭南建筑的屋顶是直的,与南方其他地区的弯曲屋顶脊不同。屋顶的正脊上常常装饰有石湾建筑陶器,这些陶器以深色绿和蓝色最为常见,黄色和红色釉料则较少使用。
1895年位于广州珠江河畔的美国传教站。基督教沙面会堂,建于1865年,是广州外国人教堂、圣公会基督堂、沙面基督堂的前身。
广州沙面岛与珠江北岸之间的水道上,舢板和中国式双桅帆船停靠的场景。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珠江上的船只包括舢板、双桅帆船、货船、客船等,形成了繁忙的水道交通。这些船只不仅用于运输货物和人员,也是广州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一张在广州拍摄的历史照片,上面展示着两名中国女性坐在舢板上的情形,而这舢板就停靠在沙面岛和珠江北岸之间的水道上。
舢板是中国传统的小木船,在广州珠江上非常常见,用于捕鱼、运输和日常生活。 舢板的设计简单,通常由三块木板构成,因此得名“三板”。
19世纪末期香港岛北岸的一段海滨地带,这里是香港早期的商业和政治中心。
这个区域在19世纪末期经历了大规模的填海工程,改变了原有的海岸线,使得原本的海滨地带向海中扩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区域经历了多次改造和重建,许多历史建筑被现代建筑所取代。
Murray Pier是香港早期的码头之一,它经历了多次重建和扩展。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个码头是香港重要的海上交通设施,用于停靠船只和装卸货物。
香港的维多利亚港,也称为香港海港,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然海港之一,以其壮观的天际线和独特的城市景观而闻名。维多利亚港位于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以其两侧的摩天大楼和山脉背景而著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天际线之一。
维多利亚峰自19世纪以来就是香港最标志性的旅游景点之一。
在殖民时期,英国政府因其凉爽的气候和城市及海港的全景视图而认识到其潜力。19世纪,维多利亚峰成为富裕外籍人士和英国殖民官员逃避香港夏季闷热天气的热门地点。他们在这里建造了豪华别墅和避暑住所。1888年,连接中环和维多利亚峰的山顶缆车投入服务,成为亚洲第一条登山缆车,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轻松到达山顶。
广州及其周边地区呈现出优美的田园风光景致。
沙面岛是在广州西部的一个小沙洲,最初是英国和法国在19世纪获得的租界。这条小溪是沙面岛与广州本土城市之间的自然分界,也是人工运河化的结果。
从屋顶望向广州的城墙和城门。
广州的城墙最早可以追溯到南越国时期,经过多个朝代的扩建和修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城防体系。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将宋代广州三城合而为一,并向北扩展至越秀山,史称旧城。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广州城周长三千七百九十六丈、高二丈,拥有城门、城楼、敌楼、警铺等防御设施。
清初,清军攻陷广州城后,清两广总督佟养甲于顺治四年(1647年)在明南城墙的东、西两端分别修筑了一道城墙直抵珠江边,城墙形如鸡翼,因此被称为“鸡翼城”“雁翅城”。
在19世纪末,洋务派重臣张之洞就提出广州要兴建马路,以改善交通问题,而修路的最大阻碍就是城墙。“拆城筑路”直到1918年才真正开始实施,广州城内大多数城墙和城门楼被拆。
广州的街景。
广州的城墙、越秀山以及山上的镇海楼(五层楼的塔,即镇海楼)。
镇海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时所建,最初名为“望海楼”,后改名为“镇海楼”。镇海楼历史上曾五毁五建,见证了广州数百年的风雨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