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 世纪,华夏大地历经数百年的分裂动荡,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的统一时代 —— 隋朝。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期,一位传奇人物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以卓越的智慧、非凡的谋略和忠诚的品格,为隋朝的建立与繁荣立下了不朽功勋。他,就是高颎。当我们翻开尘封的历史书卷,仿佛能看到高颎在朝堂之上侃侃而谈,为隋文帝杨坚出谋划策;能看到他在战场上指挥若定,率领大军南征北战。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对隋朝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走进高颎的世界,探寻他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和鲜为人知的故事 。
初露锋芒:崭露头角的少年英才高颎,字昭玄,出生于公元 541 年,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东)人 ,出身官宦世家,父亲高宾曾任西魏上柱国独孤信的僚佐,后官至刺史。良好的家庭环境,为高颎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广阔的视野,自幼聪敏过人的他,饱读诗书,对历史、军事等领域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卓越的天赋。
在北周时期,年仅 17 岁的高颎,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和才华,被齐王宇文宪赏识,招为记室,由此踏上仕途。他犹如一颗耀眼的新星,在北周的政治舞台上初绽光芒。此后,高颎跟随齐王宇文宪南征北战,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智慧。在平齐之战中,高颎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因表现出色被封为开府。这一时期的经历,不仅让高颎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也让他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政治的复杂,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平叛建功:乱世中的闪耀之星北周大象二年(580 年),北周宣帝宇文赟驾崩,年仅 8 岁的周静帝宇文阐继位 ,左丞相杨坚趁机专政,掌控了北周的军政大权,引起了一些北周旧臣的不满。相州总管尉迟迥,这位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外甥,位高权重,威望素著,他深知杨坚有篡位之心,于是在这一年的六月,以 “匡扶周室” 为名,公开起兵反对杨坚 ,一时间,尉迟迥的势力迅速壮大,响应者众多,叛军很快控制了大片地区,局势对杨坚极为不利。
面对尉迟迥的叛乱,杨坚紧急调发关中兵,任命韦孝宽为行军元帅,率军前往讨伐。然而,当官军抵达河阳时,诸路大军却因种种原因,皆不敢率先出战,军心不稳。此时,杨坚意识到需要一位心腹之人前往监军,以统一指挥,稳定军心。他先是命令崔仲方前去监军,崔仲方却以父亲在山东为由推辞;又叫刘昉、郑译去,刘昉称自己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郑译则以母亲年迈不便远行为借口推脱。
就在杨坚为监军人选愁眉不展之际,高颎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前往监军。他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与危险,但为了杨坚的大业,他毅然决然地表示:“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 这份忠诚与担当,让杨坚大为感动,当即任命高颎为监军,前往前线。
高颎受命后,来不及与母亲辞别,便匆匆踏上征程。他深知军情紧急,日夜兼程,很快抵达了前线。到了军中,高颎迅速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风范。他先是对将领们进行了一番安抚,代表杨坚对他们大加抚慰,做出各种赏赐的承诺,让将领们感受到了信任与关怀,从而稳定了军心。随后,他开始仔细观察战场形势,制定作战计划。
当时,尉迟迥已派其子尉迟惇率军 10 万进抵武德,在沁水东岸布阵 20 余里。适值沁水暴涨,两军隔水对峙。高颎深知,想要击败叛军,必须先渡过沁水。于是,他下令在沁水架桥,准备发起进攻。然而,尉迟惇军从上游放下火筏,企图焚桥,阻止官军渡河。关键时刻,高颎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应变能力,他命士卒在上游构筑水中障碍 “土狗” ,成功阻挡了火筏近桥,确保了架桥行动的顺利进行。
桥建成后,尉迟惇挥军稍退,欲待韦孝宽军半渡而击之。高颎看穿了尉迟惇的计谋,他当机立断,趁尉迟惇军后退之际,下令擂鼓齐进,全军迅速渡桥。待全军渡毕,高颎又下令焚桥,以绝士卒反顾之心。这一破釜沉舟的举动,极大地激发了官军的士气,他们个个奋勇向前,如猛虎下山般冲向叛军。在高颎的指挥下,韦孝宽军奋力猛攻,大败尉迟惇军。尉迟惇单骑逃往邺城。
高颎并没有给尉迟惇喘息的机会,他率领韦孝宽军乘胜追击,直趋邺城。尉迟迥见大势已去,便集中全部兵力 13 万,列阵城南,做最后的决战。面对尉迟迥的顽强抵抗,韦孝宽军进攻受挫,被迫撤退。此时,高颎再次展现出了他的军事谋略,他与宇文忻、李询等商议后,决定采用 “先射观者,造成混乱,然后乘势冲击” 的计策。他们先向围观的百姓射箭,造成混乱,百姓们纷纷逃避,喊声震天。宇文忻趁机传呼:“贼败矣”,韦孝宽军士气复振,乘乱进击,大败尉迟迥军。尉迟迥见败局已定,被迫自杀。
至此,尉迟迥举兵 68 天即宣告失败。这场叛乱的平定,不仅巩固了杨坚的统治地位,也为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高颎在这场战争中,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勇气和忠诚,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杨坚的心腹重臣。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风范,也得到了全军将士的一致认可和敬重。叛乱平定后,高颎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在杨坚的阵营中,地位日益重要 。
隋朝肱骨:开国元勋的多面贡献隋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法制建设更是重中之重。高颎深知,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一套完善且合理的法律体系。于是,在隋文帝的支持下,高颎奉命与郑译、杨素等大臣,对北周的旧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修订。他们参考了《北齐律》等前代律法,结合隋朝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大量的删改和补充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一部全新的法典 ——《开皇律》诞生了。
《开皇律》的制定,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简化了北周时期繁杂苛刻的刑法,废除了诸如车裂、枭首等残酷的刑罚,使得法律更加人道和公正。同时,《开皇律》还创设了 “十恶” 制度,将谋反、谋大逆、谋叛等十种严重危害国家和社会秩序的行为列为不可赦免的重罪,明确了法律的打击重点,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统治阶级的利益。此外,《开皇律》还规定了 “八议” 制度,对于皇亲国戚、贵族官僚等在法律上给予一定的特权,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
《开皇律》的颁布实施,为隋朝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它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减少了犯罪的发生,还为后世封建法典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唐朝的《唐律疏议》就是在《开皇律》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此后的宋、明、清等朝代的法典,也都深受《开皇律》的影响 。高颎在《开皇律》制定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卓越智慧和严谨态度,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也为他在隋朝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都营建:规划蓝图,开启长安新篇随着隋朝的建立和国家的逐渐稳定,旧有的长安城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其街道狭窄,宫室拥挤,百姓住宅与官员办公区交错混杂,给城市的管理和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隋文帝决定迁都,另建新城 。
高颎,这位备受隋文帝信任的大臣,被任命为营建新都的总监,负责新都的总体规划和建设工作。虽然新都的具体规划设计主要出自副监宇文恺之手,但高颎作为总负责人,在整个工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领导和协调作用。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才能,精心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新都选址于长安故城东南 21 里的龙首原南坡,这里川原秀丽,卉物滋阜,是一块风水宝地。宇文恺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地形、水源、交通、军事防御等多方面的因素,将新都分为宫城、皇城和郭城三部分。宫城位于龙首原之顶,地势高峻,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城是军政机构和宗庙的所在地,位于宫城之南,便于管理和祭祀;郭城则是百姓的居住区和商业区,位于皇城和宫城的外围,被纵横交错的街道分割成棋盘状,布局整齐,规划合理 。
新都的建设速度惊人,从开皇二年(582 年)六月开始兴建,到十二月就基本竣工,次年三月便正式迁入使用,前后仅用了九个月的时间。这一奇迹的背后,离不开高颎的精心组织和全体建设者的辛勤付出。新都建成后,命名为大兴城,它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设施完备,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和繁华的城市之一。大兴城的建立,不仅为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的城市建设树立了典范 。唐朝建立后,在大兴城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和完善,将其改名为长安城,使其成为了闻名于世的国际大都市。高颎主持营建大兴城的功绩,也因此被载入史册,为后人所铭记 。
(三)战略布局:推荐良将,助力统一大业在隋朝建立初期,南方的陈朝与北方的突厥,犹如两座大山,横亘在隋朝统一的道路上。高颎深知,要实现国家的统一,必须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方针,并选拔出优秀的将领来执行。于是,他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识人之明,为隋文帝推荐了贺若弼、韩擒虎等良将,并提出了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战略计划,为隋朝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
贺若弼出身于武将世家,其父贺若敦曾是北周的将领,以勇武著称。贺若弼自幼受到良好的军事教育,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心怀大志。高颎深知贺若弼的才能,在杨坚询问平陈人选时,他极力推荐贺若弼,称赞道:“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 杨坚对高颎的眼光深信不疑,于是不计前嫌,委任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驻守江北要冲广陵,负责为灭陈做准备 。
韩擒虎同样出身武将世家,他的胞弟韩僧寿曾在鸡头山大破突厥,而他本人的武功更是高强,作战勇猛且富有谋略。在北周时期,韩擒虎就曾立下赫赫战功,在平齐之战中,他说降齐将独孤永业,拿下了金墉城,其后又攻下了范阳城,以军功拜永州刺史。在杨坚当丞相的时候,韩擒虎迁任和州刺史,和州位于北周和南陈的交界处,是南北军事要冲,韩擒虎在这里多次击退陈朝将领的进攻,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高颎将韩擒虎推荐给杨坚后,韩擒虎被任命为庐州总管,委以平陈重任 。
除了推荐良将,高颎还向隋文帝献上了详细的取陈方略。他认为,要削弱陈朝的实力,首先要从经济上入手。在江南收获季节,调集一部分兵力,虚张声势,摆出进攻的架势,迫使陈国方面屯兵守御,从而耽误其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达到 “废其农时” 的目的;同时,派遣间谍潜入陈国境内,趁风纵火,焚毁陈朝的战略物资,使其财力物力受到极大的破坏 。此外,高颎还建议采用佯动误敌的策略,先以部分兵力佯动,诱使陈军集结,待陈军出动后便解甲收兵,如此反复多次,让陈军习以为常,丧失警惕。这样,当隋军真正大举南下时,陈军必然会措手不及 。
隋文帝对高颎的建议十分重视,一一采纳。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开皇八年(588 年),隋朝以晋王杨广为元帅,高颎任元帅长史,指挥全军,正式发起了灭陈之战。在战争中,贺若弼和韩擒虎两位将领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按照高颎制定的战略计划,相互配合,迅速突破了陈军的防线。贺若弼从广陵渡江,进攻京口,韩擒虎则从横江夜渡采石,直取姑孰。随后,两人迅速向建康推进,陈军在隋军的猛烈攻击下,节节败退。最终,隋军一举攻破建康,俘虏了陈后主,陈朝灭亡 。
隋灭陈之战的胜利,标志着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 300 年的分裂局面终于结束,中国再次实现了统一。高颎在这场战争中,不仅推荐了优秀的将领,还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在战争中担任元帅长史,指挥全军,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得到了隋文帝的高度赞赏,也赢得了全军将士和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
(四)抵御外侮:抗击突厥,捍卫边疆安宁在隋朝的北方,突厥势力一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突厥早在北魏时就兴起于阿尔泰山南麓,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了漠南漠北的强国。其版图辽阔,东自辽海,西至里海,南自蒙古戈壁,北至贝加尔湖,东西长万里,南北五六千里。突厥时常南下掠夺中原的人口和财富,给隋朝的边境地区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困扰 。
面对突厥的威胁,高颎深知,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抵御外侮,捍卫边疆的安宁。他积极参与制定隋朝的对突厥战略,主张采取 “远交近攻,离强合弱” 的策略,分化离间突厥各部,削弱其势力 。同时,高颎还亲自率军出征,与突厥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
开皇三年(583 年),隋文帝乘突厥内部矛盾加剧与灾荒严重之机,命杨爽、杨弘、豆卢勤与秦州总管窦荣定等并为行军元帅,率军兵分八路反击突厥。高颎作为其中一路的指挥官,奉命出朔州道。在白道,高颎率领的隋军与突厥沙钵略可汗的主力相遇。面对强大的突厥骑兵,高颎毫不畏惧,他冷静分析战场形势,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他先派精锐骑兵进行试探性攻击,引诱突厥军出战,然后利用突厥军轻敌冒进的心理,设下埋伏,一举击败了突厥军 。沙钵略可汗在这场战斗中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士兵死亡大半。
此后,高颎又多次率军出征,与突厥进行了多次交锋。在他的指挥下,隋军多次取得胜利,给突厥以沉重的打击。突厥各部在隋军的打击下,势力逐渐削弱,内部矛盾也日益加剧。最终,突厥分裂成东突厥和西突厥,分别在 607 年和 611 年臣服于隋朝 。
高颎抗击突厥的胜利,不仅捍卫了隋朝的边疆安宁,保护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还为隋朝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精神,成为了后世的楷模,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而奋勇拼搏 。
命运转折:从权力巅峰到黯然落幕在隋朝的宫廷中,独孤皇后以其强势的性格和对隋文帝的影响力,成为了后宫乃至朝堂上不可忽视的存在。她与隋文帝杨坚夫妻情深,两人携手走过了许多风雨,共同开创了隋朝的基业 。在独孤皇后的心中,爱情应当是纯粹而专一的,她无法容忍杨坚有任何亲近其他女子的行为。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独孤皇后渐渐年老色衰,隋文帝的目光也偶尔会被年轻貌美的女子所吸引。一次,隋文帝在仁寿宫偶然遇见了尉迟迥的孙女尉迟氏,尉迟氏的年轻美貌让隋文帝心动不已,一时难以自持,便临幸了她 。
独孤皇后得知此事后,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她无法忍受丈夫的背叛,趁隋文帝上朝之际,派人将尉迟氏残忍地杀害 。隋文帝下朝后,得知自己心爱的女子已香消玉殒,顿时怒不可遏。他既对独孤皇后的狠毒感到愤怒,又对自己无法保护尉迟氏感到愧疚和无奈。在极度的愤怒和痛苦之下,隋文帝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 他独自一人骑着马,愤而出宫,在山谷间纵马狂奔了二十多里,以此来宣泄心中的不满和痛苦 。
高颎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立刻与杨素等人快马加鞭地追赶隋文帝。追上之后,高颎紧紧地抓住隋文帝的马缰,苦苦劝谏:“陛下,您身为天子,肩负着天下苍生的重任,怎能因为一个妇人而轻易地抛弃天下呢?” 高颎的话,虽然是出于对隋文帝的忠诚和对国家的担忧,但在独孤皇后听来,却觉得高颎是在故意羞辱她,称她为 “妇人”,完全不把她放在眼里。从此,独孤皇后便对高颎怀恨在心,将这笔账暗暗地记了下来 。
(二)太子之争:立场鲜明,失宠君主在隋朝的宫廷斗争中,太子之位的争夺无疑是最为激烈和关键的一环。开皇元年(581 年),隋文帝杨坚依照惯例,立长子杨勇为太子 。杨勇性格宽厚,为人率真,起初颇受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喜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勇的一些行为逐渐引起了父母的不满。他生性喜好奢华,生活作风较为铺张,这与隋文帝提倡的节俭之风背道而驰 。此外,杨勇在感情方面也不够专一,他宠爱众多姬妾,对正妻元氏却较为冷淡,这让崇尚一夫一妻制的独孤皇后极为反感 。
与杨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次子晋王杨广则心机深沉,善于伪装。他深知父母的喜好和厌恶,于是故意在他们面前表现得节俭朴素,不近女色,对正妻萧氏更是宠爱有加,一副专情的模样 。同时,杨广还积极结交朝中大臣,拉拢各方势力,为自己争夺太子之位做准备 。在他的精心策划下,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对他的好感与日俱增,而对杨勇的不满则越来越深 。
高颎与太子杨勇有着深厚的情谊,他的女儿嫁给了杨勇做妾室,两人结为姻亲 。因此,在太子之争中,高颎坚定地站在了杨勇这一边 。当隋文帝产生废黜太子杨勇的想法,并试探性地询问高颎的意见时,高颎毫不犹豫地长跪在地,言辞恳切地说道:“长幼有序,岂可废乎?” 他认为,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杨勇作为长子,理应继承皇位,废长立幼将会引发诸多不稳定因素,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
高颎的这番话,不仅让隋文帝感到失望,也彻底激怒了独孤皇后 。独孤皇后一心想要扶持杨广登上太子之位,而高颎的态度却成为了她实现这一目标的巨大障碍 。从那以后,独孤皇后便开始处心积虑地离间隋文帝与高颎之间的关系,不断在隋文帝面前说高颎的坏话 。她先是抓住高颎拒绝隋文帝为其续弦,却又让小妾生子一事大做文章,向隋文帝哭诉高颎欺君罔上,不可信任 。接着,在高颎随汉王杨谅出征高丽战事不利时,她又趁机煽风点火,说高颎心怀不满,故意消极作战 。汉王杨谅也在一旁哭诉,称自己险些被高颎所害 。
在独孤皇后的不断挑拨下,隋文帝对高颎的信任逐渐动摇,心中的猜忌和不满也越来越深 。曾经亲密无间的君臣关系,如今已出现了深深的裂痕 。高颎在朝中的地位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的政治生涯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
(三)炀帝即位:直言获罪,惨遭诛杀仁寿四年(604 年),隋文帝杨坚驾崩,杨广顺利即位,是为隋炀帝 。隋炀帝即位之初,出于对高颎才能的认可,同时也为了稳定朝廷局势,他起用高颎为太常卿 。然而,此时的高颎早已不复当年的风光,他在朝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
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极具野心和抱负的皇帝,他即位后,便开始大力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宏大工程 。他下令开凿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三征高丽,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但也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导致民不聊生 。同时,隋炀帝本人又生活奢靡,贪图享乐,他大兴土木,修建了许多豪华的宫殿和园林,日夜与妃嫔们饮酒作乐,挥霍无度 。
高颎看着隋炀帝的种种行为,心中充满了忧虑 。他深知,隋炀帝的这些做法将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多次向隋炀帝进谏,希望他能够收敛自己的行为,减轻百姓的负担,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他曾对太常丞李懿感叹道:“周朝因好乐而灭亡,殷鉴不远,怎能又这样呢?” 他还对隋炀帝的一些政策和行为提出了批评和建议,如反对隋炀帝过度恩宠突厥启民可汗,认为这会削弱隋朝的威严和地位 。
然而,高颎的直言进谏并没有得到隋炀帝的认可和采纳,反而引起了他的反感和不满 。隋炀帝认为,高颎是在故意与他作对,是对他权威的挑战 。再加上高颎在朝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力,隋炀帝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 。于是,在大业三年(607 年),隋炀帝终于找到了一个借口,以 “诽谤朝政” 的罪名将高颎、贺若弼等人逮捕入狱 。
随后,隋炀帝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和求情,毅然下令将高颎杀害 。一代名臣高颎,就这样含冤而死,享年六十六岁 。他的诸子也受到牵连,被流放到边疆地区 。高颎的死,引起了朝野上下的震动和悲痛 。许多人都为他的遭遇感到惋惜和不平,纷纷感叹隋朝失去了一位栋梁之才 。而高颎的死,也成为了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此后,隋朝的政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最终走向了灭亡的深渊 。
千秋评说:高颎的历史回响高颎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他从一个初入仕途的少年,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逐步成长为隋朝的开国元勋、一代名相。他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制定《开皇律》,为隋朝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他主持营建大兴城,开启了长安城市建设的新篇章;他推荐良将,制定战略,助力隋朝实现了统一大业;他抗击突厥,捍卫了边疆的安宁。然而,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人物,却最终落得个被冤杀的悲惨结局,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
高颎的命运,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他身处封建王朝的权力中心,尽管拥有卓越的才能和忠诚的品格,但在皇权的威严和宫廷斗争的漩涡中,他的命运却变得如此脆弱和无奈。他的故事,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王朝的政治黑暗和残酷,也让我们对历史人物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回顾高颎的一生,我们不禁要问: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是否还有其他的选择?他的忠诚和直言,究竟是对是错?欢迎各位读者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分享你们对高颎的看法和感悟 。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与这位传奇人物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