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为何不能成为元帅?和谦虚无关,就是资历问题!

粟裕的战功显赫是公认的,但最终只被授衔大将军衔,而没能进一步成为元帅,这让很多人感到非常可惜,也有为粟裕叫屈的,甚至还有各种传说,说粟裕本来是元帅,只是因为自己的谦让,最终才退居大将。
实际我们仔细看粟裕一生的经历,从南昌起义开始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就会发现粟裕能成为第一大将,已经是件不容易的事了。
说粟裕战功显赫,是真的;说粟裕低调谦虚,也是真的,但要说他把元帅军衔让出去,则纯属谣传。
让帅这事风传已久,又有一些网文和传记文学作者推波助澜,弄得很多人都不知道是真是假。关于元帅军衔的授予,我们今天能看到很多文件,几位高级将领的让帅,也能找到历史文献,但关于粟裕的让帅,既没有要授予他元帅军衔的文件,也没有他要求让衔的记录,所以这事铁定是假的。
但这个事情是怎么疯传的呢?
粟裕的谦虚大家都知道,“两让司令”也传为美谈,既有“让”司令的历史,想必也有“让”元帅的可能,再加上军迷朋友的推崇,粟裕让帅一事就变得扑朔迷离了。
粟裕两让司令是真的。

一让司令发生在抗日战争刚刚结束,1945年10月25日,在新四军战斗区域的江苏淮安,华中军区成立,计划由粟裕担任军区司令员。不过,粟裕考虑到实际情况,觉得这个司令员由张鼎丞担任更合适。
张鼎丞在红军时期和八路军时期都做出过突出贡献,一直奋战在福建、浙江和江苏一带,在新四军时期又是粟裕的老上司。新四军刚刚成立时,粟裕是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张鼎丞就是司令员(同一时期,陈毅是第一支队司令员)。
在粟裕的建议下,最终华中军区司令员由张鼎丞担任,粟裕退居副司令员之职,同时兼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因此,华中地区的作战指挥仍以粟裕为主,张鼎丞的精力主要放在地方建设上。
二让司令发生在大决战爆发前将近半年,城南庄会议之后,中央决定陈毅由华野调新成立的中原军区,华野由粟裕主持。粟裕向毛泽东主席建言:“陈军长不能走。”在粟裕的坚持下,也包括邓小平和刘伯承的建议下,最终陈毅在调往中原的情况下,仍兼华野司令员和政委。
就这样,粟裕虽然是华野事实上的最高统帅,但只担任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粟裕统领的华野,在淮海战役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我军投入淮海战役战役的总兵力是60万(60万对敌军80万),而华野就有45万,占到了75%;
在歼敌总数量的55.5万中,有40万是华野完成的,占据73%的比例;
淮海战役共三场大战,其中碾庄和陈官庄两战是由华野单独完成的,而以中野为主的双堆集大战中,正在刘陈邓和黄维相持不下时,华野派陈士榘和陈锐霆率援军到达,特别是华野的重装集团大显神威,最终一举全歼黄维兵团12万人。
如此卓越的战功,如此逆天的表现,不少人就觉得以粟裕的军事贡献,评为元帅绰绰有余。
这个说法有问题。
我们来看一下元帅的标准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元帅。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我们看到了元帅的标准: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很明显,粟裕达不到这个标准。

先看第一条,粟裕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了吗?没有。
所谓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一般而言是指建军阶段的各大起义,最重要的就是1927年的三大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以及再后来的湘南起义、平江起义、黄麻起义、百色起义等。
在上述的起义中,粟裕只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他当时只是部队里的基层干部,南昌起义时仅是一名警卫班长,因此并不能说是创建和领导了起义。
有人会举林彪的例子反驳,说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时,林彪也是基层干部,为什么可以评为元帅?
没错,林彪在南昌起义时只是连长,但在井冈山上第一支红军队伍建立之后,林彪发挥了巨大作用,先后担任红4军军长和红1军团军团长,在建军过程中,林彪作用明显,这是他最终成为元帅的原因之一。
那么其他元帅呢?在建军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吗?
朱德元帅:南昌起义重要领导人,湘南起义最高领导,井冈山代表人物之一,第一支红军队伍红4军军长,红1军团首任军团长。
彭德怀元帅:平江起义领导人,红5军军长,红3军团军团长。
刘伯承:南昌起义重要领导人,后来的红军总参谋长。
贺龙:南昌起义总指挥,后来又领导鄂西地区起义,红2军团总指挥。
陈毅:南昌起义后期发挥重大作用,湘南起义重要领导人,井冈山代表人物之一,江西军区总指挥和西方军总指挥。
罗荣桓:参加秋收起义,是三湾改编、井冈山一直到古田会议的一系列建军重要事件的亲历者和重要见证人,也是政工元帅的开端。
徐向前:广州起义中负责赤卫队指挥,随后辗转成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
聂荣臻:南昌起义前委任命的军委书记,广州起义的重要领导人。
叶剑英:时任粤军参谋长,南昌起义发挥重要作用,广州起义副总指挥。

第二条,粟裕领导战役军团作战了吗?不能说没有,但独立带领大军团的时候并不多。
在红军时期,粟裕担任过师长、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和军区参谋长,属于准军团级将领,没有进入过军团决策机构:军政委员会。
红军长征后,粟裕担任过红军挺进师师长,但这完全是游击队的规模,不是正规军。
进入抗日战争,这个要重点说一下,因为抗日战争对很多人是分水岭,许多高级将领建功立业,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其实十大元帅已经基本定型了。
抗战初期,我军两大抗日劲旅,一个是八路军,一个是新四军。
八路军三个师,每师平均1.5万人,新四军全军一万出头。因此,新四军军长的级别和八路军师长基本一致。
这时,朱德和彭德怀是八路军正副总司令,林彪是115师师长,刘伯承是129师师长,贺龙是120师师长,陈毅是新四军1支队司令员(旅级,但陈毅还有一个职务是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罗荣桓是115师政训部主任,徐向前是129师副师长,聂荣臻是115师副师长,叶剑英是八路军参谋长。
如果在1937年就评元帅的话,估计陈毅不可能入选,罗荣桓也有点争议,但萧克应该没有问题,因为他是120师副师长,军职比陈毅都高。
到这里已经很清楚,八路军师级和新四军军级,才是元帅的标准;而八路军旅级和新四军支队级,则是大将的标准。
这个时候的粟裕是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员,只是副旅级。

到抗战胜利,可以说十大元帅位次已定。
朱德,八路军总司令。
彭德怀:八路军副总司令。
林彪:115师师长,抗战八年林彪缺席了七年半,但这个师长从来没换过人。很快林彪就被派出关,担任东北地区最高军事负责人。
刘伯承:129师师长,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贺龙:120师师长,晋级军区司令员。
陈毅:新四军代军长,马上成为新四军正式军长,以及山东军区司令员、山野司令员。
罗荣桓:山东军区司令员。
聂荣臻:115师副师长、政委,晋察冀军区司令员。
叶剑英:八路军参谋长,军委参谋长。
此时的粟裕职务为新四军师长、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和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期间是粟裕一生中仅有的以正职率大兵团作战的阶段,创造了苏中“七战七捷”的辉煌。可惜时间太短,随着两淮丢失、苏皖解放区全部沦陷,粟裕只能北上入鲁和陈毅汇合。
可见,粟裕在领导战役军团作战上,是一块短板。
后来解放战争这一短板得到了极大的弥补,不过即使是他执掌华野期间,也是以代司令员身份发号施令。
无论是从职务还是资历上看,粟裕和元帅的标准都是有差距的。

从过往的职务、经历和资历来看,粟裕就是大将的水平,甚至在有些时候,在大将中并不突出,所以说他能成为第一大将,已经算是一个奇迹了。不信我们做个对比:
徐海东:红军时期是军团级,曾任红25军军长和红15军团军团长,在陕北立下大功,可以说红军时期职务高于粟裕两级;抗日战争徐海东是115师344旅旅长,当时粟裕是副旅级,又比粟裕高。
黄克诚:黄老在红军时期和粟裕差不了太多,略高一点,粟裕最高是军团参谋长,而黄克诚是军团政治部主任,政治部主任比参谋长稍高;到了抗战时期,黄克诚是344旅政委,属旅级,也比粟裕高。只是到了后来,粟裕和黄克诚同为新四军师长,级别才拉平。
陈赓:陈赓在红军时期最高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参谋长,方面军级别高于军团;而到了抗日战争之初,陈赓是386旅旅长,高于粟裕半级。
谭政:红军时期和粟裕级别类似,到了抗战爆发后,谭政担任过总政治副主任,这应该是一个师级职务(参照之前曾任此职的邓小平,邓小平后来到129师接替张浩任政委),因此高过粟裕的副旅。
萧劲光:萧劲光在红军时期最高曾任红5军团和红7军团政委,兵团级,高于粟裕的准兵团级;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陕甘宁留守兵团司令员,这个级别应该不也低于粟裕。
张云逸:无论是职务还是资历,都高过粟裕。红军时是红军司令员副参谋长,新四军先是军参谋长,后任副军长,陈毅回延安之后,毛泽东亲自选将,新四军由张云逸执掌,任代军长。

罗瑞卿:红军时曾任红4军政委,比粟裕高半级,一度主管中央红军的保卫工作,地位肯定在粟裕之上;抗战时担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仍比粟裕高。
王树声:领导黄麻起义领导人之一,红军时最高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是徐向前的主要助手,级别非粟裕能比;抗战时担任几个二级军区的司令员,才与粟裕扯平。
许光达:许光达在红军时当过红6军军长,比粟裕地位高一些;抗战爆发后,曾担任120师独2旅旅长,这时和粟裕的级别基本一致。
通过上述比较,就会发现在十位大将中,粟裕的职务和经历并不突出,很多人都比他资深,都比他职务突出。而从战功来看,红军时期和八路军时期的粟裕并不算很突出,虽然有黄桥决战的成功,但总体而言没有十分出彩的地方,和同期的很多人差不多。
只是到了解放战争爆发后,粟裕才开始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尤为难得的是,在全国形势都十分被动的情况下还能取得七战七捷的辉煌,这毕竟是在解放战争刚刚打响时,面对的对手又是敌军中十分突出的李默庵,让敌人见识了我军的坚韧,算是初战告捷。
后来在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的配合作战中,毛泽东慧眼识珠,决定两军合并成立华东野战军,陈毅以巨大的威望坐镇,而军事指挥全权交给粟裕。前有井冈山发现林彪的军事天才,又有华东发掘粟裕的指挥造诣,堪称毛泽东的两大手笔。
而林彪和粟裕也不负主席所望,为我军立下不世战功,成为解放军双璧。
1955年授衔,粟裕成为大将之首,这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了,也是对粟裕军事生涯的客观评价和最高褒奖。毕竟,数十年之后,我们再回首看那次大授衔,总体而言是非常公平公正的,尽管有小的问题,但瑕不掩瑜。
如果粟裕真被评为元帅,岂是能让得掉的?罗荣桓、徐向前、叶剑英都曾辞让元帅军衔,让掉了吗?这么严肃的事,怎么只能粟裕让帅成功?
因此,不要再传粟裕让帅,不要再轻信各种传闻,不要过度消耗已经逝去的前辈,才是对他们的最大尊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