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玲,一个“溜”到前线的护士,还被处分了。
你敢信?
1980年代,中越边境战火不断。
战争意味着流血,而流血就需要医护。
从医院到前线,距离不仅仅是空间上的,也是生死之间的鸿沟。
在这种情况下,刘亚玲,一个刚毕业不久的护士,却义无反顾地“跑”到了最危险的地方——战场。
问题是,她不是被派去的,而是自己“偷偷”去的,甚至因此被党内严重警告。
你说,搁谁身上能干出这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她骨子里就是个“不安分”的人。
说实话,刘亚玲从一开始就不是个“听话”的学生。
毕业时,学校给她安排了北京301医院,是不是听着挺体面?可她偏不去,硬是申请去云南前线医院。
理由也很简单:她觉得自己是学医的,必须去最需要的地方。
而云南前线,那可是离战场最近的医院。
甚至到了云南,她还嫌自己离战场太远。
于是,开始了“溜战场”的操作。
1985年、1986年,她两次用探亲假偷偷跑到前线,最后才如愿成了“猫耳洞里的南丁格尔”。
说白了,她天生就认定了:命是用来拼的,不是用来享的。
第二,她对士兵有一种近乎固执的同情。
她为啥这么“轴”?其实可以从她的经历看出来。
刘亚玲出身贫苦,小时候被送给舅父舅母抚养。
在那个年代,这种经历会让一个人对“弱者”有更深的共情。
到了医院,她看到那些前线士兵因为抢救不及时而死,心里就像扎了刀子一样。
她不是没想过危险,甚至还多次带伤工作。
但她的逻辑很简单:这些人是为国家流血的,我必须救他们。
所以她在战场72天,救了30多人,还硬生生从“生死线”跪着护送伤员,自己却因为高烧倒在地上。
你说她傻吧?但她就是这样的人。
第三,她是个“理想主义者”,但也因此付出了代价。
刘亚玲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但别忘了,她为此也吃了不少苦。
因为私自跑到战场,她被党内严重警告。
这对一个年轻党员是个不小的冲击。
但她却说“犯了错就得受罚”。
再后来,她又在战争中受伤,甚至伤口感染化脓,差点丢了命。
可即便这样,她还是选择回到前线,甚至在战争结束后,又回到家乡建医院,为村民服务到今天。
她的“理想主义”让人敬佩,但也让人叹息:这样的牺牲,值不值?
刘亚玲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她有“愣头青”的一面,也有令人敬佩的坚持。
她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她的人生选择却充满了力量。
无论你怎么看,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她的故事,值得被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