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向晖回忆写稿挨批,毛主席:没有我中国人民就没有现在的成就?

纵观历史2021 2024-09-10 00:20:49

1960年,一篇由熊向晖执笔、经毛主席亲自修改的新闻稿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

在稿子修改过程中,熊向晖对毛主席删掉“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这一表述感到不解:为何不能提及毛泽东的领导作用?对此,毛主席是如何回答的?

1919年,熊向晖出生于山东一个官宦家庭,家境富裕,并未沉迷于安逸生活,有着救国救民的志向。1936年,熊向晖成功考入清华大学,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全面爆发后,熊向晖接受一项艰巨的任务,潜伏到国民党胡宗南部。

这一潜伏,长达12年之久,凭借才华和机智,熊向晖获得胡宗南的信任,从侍从副官一路升至机要秘书。

在这期间,熊向晖巧妙送出许多关键情报,最为著名的便是“闪击延安”情报,这份情报使得党中央能够及时挫败国民党的阴谋。

1947年,熊向晖的身份险些暴露,凭借着在国民党内部深厚的根基,最终化险为夷。之后,他被派往美国留学,获得硕士学位,为日后的外交工作打下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熊向晖回到党组织的怀抱,先后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办公厅副主任等职务,在众多重要的外交场合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1960年5月,北京迎来一个特殊的五一劳动节,来自60多个国家的外宾齐聚一堂。节后,毛主席在郑州会见亚非拉几个国家的外宾,这次会见被他形象地称为“小国、弱国人民会议”。

毛主席意在借此对赫鲁晓夫奉行的大国外交政策进行“反驳”,会见后,主席萌生一个想法,写一篇通讯来传达这次会见的精神,认为熊向晖是撰写这篇通讯的合适人选。

毛主席向熊向晖说明写稿的要求,通过这次消息来纠正之前在济南与拉丁美洲、非洲14个国家的工会和妇女代表谈话时,因写人家唱“东方红”显得有些大国沙文主义的不妥之处。

在毛主席的“催稿”下,熊向晖很快写出一版,经刘宁一和杨尚昆进一步修改后,送到毛主席手里。

毛主席审阅每一个字,对稿子进行细致的修改,包括增补代表团名单、概括非洲朋友的讲话等。

当时,毛主席亲手将第二段的“中国人民伟大领袖”几个字划掉,强调要突出人民的作用,不是个人。

事实上,在修改过程中,毛主席和熊向晖对于第一段中的一句话的改法产生较大的争议。这句话的原文是“他们热情地称赞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

毛主席在修改时删掉“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这几个字,换成“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工作中”,删去“伟大成就”中的“伟大”两个字。

熊向晖对此表示疑问,认为原文是拉丁美洲朋友的原话,完全符合事实。毛主席解释说,虽然人家是那么说的,但我们自己写出来就不能是那样了,因为国家的面貌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说“伟大成就”是不符合事实的。

熊向晖进一步询问,为何不能提及毛泽东的领导作用,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毛主席解释道:“难道没有我,中国人民就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就了吗?这种想法其实是唯心史观,并不符合唯物史观的精神。

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是,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无论是过去的战争还是现在的建设,都是依靠人民自己的力量完成的,写‘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是完全没问题的。”

接着,毛主席进一步和熊向晖探讨杰出领导人的角色,主席指出,领导人其实也是人民的一部分,与人民紧密相连,无法分割。“中国人民”这四个字,既包含他自己,也包含熊向晖,这些成就是大家共同创造的。

毛主席强调,做官当老爷是要不得的,那就是脱离了群众,撰写这篇稿子的初衷就是要突出人民的作用,不是强调个人。

听完毛主席的这番话,熊向晖只觉得受益匪浅。

经过反复的讨论和修改,这篇新闻稿件最终得以完成,它刊载在1960年5月9日的《人民日报》和其他各大报纸的头版位置。

这篇稿子中,毛主席特别强调新闻要真实,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要注重突出人民的作用和地位,这体现毛主席对新闻工作的严谨态度,让我们向伟大的毛主席致敬。

1 阅读:150

纵观历史2021

简介:一个历史自媒体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并提出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