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多次给毛岸青写信,却很少与儿子见面,背后是何缘故?

追梦的年 2024-04-30 22:19:04

毛主席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他的一生为国家付出众多,即便在去世前那一段日子仍在思考着国家的未来。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顾得了大家,就难以顾上小家,毛主席先后共有十个孩子,可惜晚年却没有几个能相伴左右。

这里就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当时主席的次子、也是唯一一个确定身份并还活着的儿子毛岸青,毛主席却很少与他见面。

这是为什么呢?

毛岸青1923年出生于长沙,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次子,当年正是中国革命风云激荡之时,他出生没多久就随父母奔波于上海、广州、武汉等地。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为了国家的将来,毛泽东忍痛与妻儿分别,继续革命,而杨开慧则带着三个儿子回到长沙板仓隐蔽,才4岁的毛岸青便与父亲分开了。

1930年杨开慧被湖南反动军阀何健逮捕,不久惨遭杀害,7岁的毛岸青又一次与至亲分开。眼下长沙已经不安全了,那三个孩子该如何安置呢?

当时由于毛主席的行踪不定,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弟弟毛岸龙三人便被外祖母向振熙和舅妈李崇德送到了上海毛泽民处。在叔叔毛泽民的帮助下,三兄弟进入了中共地下党主办的大同幼稚园。

结果在幼稚园还没生活一年,弟弟毛岸龙就因腹泻性紧口痢疾而病逝了(也有说失踪),从此只有毛岸英和毛岸青两兄弟相依为命。

父亲不知去向,母亲、弟弟接连去世,这样的童年是极其不幸的,可厄运没有就此停止。

由于顾顺章的叛变,上海党组织遭到了致命性打击,大同幼稚园也被迫解散,“红色牧师”董健吾在转移前将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寄养在原配黄慧光家中。

那段时间上海的白色恐怖特别严重,毛家两兄弟的湖南口音非常明显,黄慧光害怕遭到牵连,便把两兄弟整日关在家中。

开始在生活上还有组织补贴,黄慧光对两兄弟还算过得去,但后来时局愈发艰难这补贴就停了,从此毛家两兄弟的处境更加难过,有时候连饭都没得吃,还要遭到冷言冷语。

为了活下去,毛岸英带着毛岸青跑出黄慧光家,开始了流浪生活,他们两兄弟卖过报、捡过垃圾、露宿街头是常事,有时还要遭受地痞、警察的毒打。用毛岸英后来的话说就是:除了没偷人家的东西,没给有钱人当儿子,别的都跟《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一样。

可以想象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在上海过得有多惨,也是在那段时期,毛岸青落下了影响一身的病根。

有一天两兄弟接到了卖报的活,为了尽快交工就分头叫卖,毛岸青先一步卖完回到报社,结果对账时发现有几张假钱。

报社的人将毛岸青训斥了一顿,还说这些假钱就在工资里扣。当时的毛岸青才10来岁,正是要强的年纪,受到这样的屈辱心中气愤不过,他想到今天是去洋人区卖报,那给假钱的一定是洋人。

于是他就拿了一截粉笔,跑到洋人区写下了“打倒洋人”四个大字。

一个路过的印度巡捕恰好看到了这一幕,他过去就给了毛岸青一脚,然后狠狠地打了毛岸青一顿。说来也是可怜,当初洋人在中国人的领土上作威作福惯了,这殴打的过程中竟然没有一个人上前阻拦。

直把毛岸青打得眼冒金星,躺在地上有气无力,印度巡捕才罢手,随后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扬长而去。

还是毛岸英交工后听说了弟弟的事放心不下,出来寻找,这才把受伤的毛岸青带了回去。

谁也没想到,这一顿打把毛岸青给打出了病来,从此他频频头痛,严重的时候甚至认不出人来,生活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样的情况,他也不能再去干活了,两人的生计全落在了哥哥毛岸英身上。毛岸英极为有担当,虽然年纪不大,但把弟弟照顾得很好,不管做什么活都把弟弟带在身边,两兄弟就这样一直举步维艰地生活着。

直到1936年,红军到达了陕北,当即与董健吾恢复联系,恰好当时东北军将领李杜要从上海出发访问欧洲,董健吾通过张学良搭线,让毛岸英、毛岸青跟随李杜先到欧洲,后又转到莫斯科,这才让两兄弟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分别了这么长时间,其实毛主席对两个儿子的思念从未停止过。

1938年有人从苏联带回了毛岸英、毛岸青的照片,主席拿到以后目不转睛地盯着看,他早已听说过两个儿子在上海的遭遇,想到孩子受了那么多苦,主席的泪水就止不住地落下。

不久后有人要往苏联,毛主席连忙写信拖对方带过去,虽然信中没有很热烈的话语,但也能从中看到一个父亲沉重而又腼腆的爱意:

“亲爱的岸英、岸青,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欢喜。现在有便,托致此信,也希望你们写信给我,我是盼望你们来信啊!我的情形还好,以后有机会再写信给你们”。

之后父子间的书信往来就没有停止过,毛岸英、毛岸青在苏联生活了数年,德国发动侵略战争后,两兄弟都主动请缨上战场。

毛岸英被编入了苏联坦克部队,毛岸青则因为身体原因只能从事挖战壕、运伤员等支援活动,虽职责不同,但都为世界反法西斯做出了贡献。

其实光是这主动要求上战场的勇气,就已经值得敬佩了!

1946年,毛岸英先行回国,毛主席见到久别的大儿子非常高兴,同时也更思念在异国他乡的二儿子毛岸青。主席很快就提笔写了封信,并且附上了两张剪纸:

岸青吾儿:岸英回国,我很高兴,见了他就像看见了你一样。你妹妹问候你,她已五岁半了,这是她的剪纸,也寄给你两张。

所有父亲,在面对自己孩子时都会展现出柔情的一面,哪怕他是再伟大的人!只是毛主席在面对人民和亲情的抉择时,选择了把深沉的父爱藏在心底。

1947年,毛岸青也回国了,终于能够与父亲、哥哥相聚,对于自幼流浪的毛岸青来说,这样的生活就是幸福。只可惜,这幸福太短暂了一点。

1951年,毛岸青27岁生日过完没多久,就听到了哥哥牺牲的噩耗,这对他来说是天大的打击。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哥哥毛岸英在他童年、青年时都是亦兄亦父的存在, 是哥哥这些年无微不至的照顾,才让他能一直好好的生活着。

眼下这种依靠没了,毛岸青的神经受到了很大的刺激,身体情况也变得很糟糕。之后几年,毛岸青的病情一直反复,这让毛主席也非常担忧。

毛主席常在家书中宽慰儿子“岸青吾儿:听说你病好些了,我很高兴。但还是要听大夫同志的话,好好静养,千万不要性急。”可见主席对毛岸青还是很关心的。

但奇怪的是,在毛岸青养病期间,毛主席却几乎没有去看过他,这又是为何?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想问,还是主席的秘书谢静宜开了口。毛主席听她询问后长叹一口气,半晌才说:那孩子长得太像他母亲了,每次看到他,我就想到当年牺牲的一大家子人。

是啊,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了太多人,虽然他不表现出来,但怎么可能没有想过!他只是把大部分的悲伤,都交由自己一个人承受了。如果常常见到毛岸青,那情绪就很难自控了。

而且其实父子两人多年未见,相处的时间也不长,有些温情的话可以写在纸上,见面的话反而会拘谨尴尬、难以开口。

当然最关键的原因还是主席希望儿子能够远离政治,他在给毛岸青的家书中也有这么一句“你有你的前程,或好或坏,取决于你的环境”。

毛岸英和毛岸青回国没多久便被主席安排到了基层去,其实也能看出来主席并不希望儿子走自己的路,只想孩子能平安健康地生活着就够了。

正是这几个因素结合在了一起,毛主席才会在晚年很少去见这个儿子,不是不爱,只是把这份爱放在了心底!

我们能想到的毛主席是一个为国家、为人民、为革命呕心沥血一辈子的伟大人物,但谁又能体会到主席背后那颗渴望亲情的心呢?

1 阅读:15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