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节,这些孩子值得一个热搜!

年糕妈妈 2023-06-01 13:40:21

今年是“绘本微光”计划成立的第五年,截至目前我们在全国建立了 77 个绘本点,共捐赠绘本 42005 本,累计惠及 11000 多名农村宝宝。

我们曾在四川甘孜九龙县捐建了 15 个绘本点,团队小伙伴历时 4 天跟拍记录了西南山区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

一年之后,九龙县三垭乡幼儿班的尼小凤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她和孩子们的故事。

前 言

在尼小凤的记忆里,家乡四川甘孜九龙县三垭乡有条特别宽的河,太阳升起,河面波光灿灿,小伙伴们在河边嬉戏。父母都外出打工了,没有人提醒他们河道凶险。刚刚懂事的孩子,个子刚刚及过小麦,怀里抱着弟弟妹妹在河边牧马。调皮大胆的男孩子会越过河堤,往水里摸索,有时响起一片欢呼,那是谁摸到了黄澄澄的金砂。

史洛拉达的名字也因此而来,彝语中意为“出金子的地方”。

2019 年,尼小凤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母校,成为一名幼教,看着 30 多个脸蛋红扑扑的孩子,她总会想起曾经的自己和那些幼年翻越山岭来上学的同学们。

山里的孩子都很懂事,默默承受物质的匮乏和教育条件的简陋。尼小凤这样的年轻人长辈会坚持让子女念书,但她的许多同学,也常在读完小学不久就早早地出去打工然后成家、生娃带娃打工不方便,孩子们大多留在家乡的长辈身边。

十年后,那些作为留守儿童长大的同伴,他们的孩子再次成为留守儿童。有一次上课让孩子们画妈妈,结果一半孩子怯生生地说:“老师,我不记得妈妈的样子了”。

尼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

回到家乡当一名老师,做一份贡献,是尼小凤一直以来的愿望。

回到大山里

高考填报志愿时,因为无人指导,尼小凤填错了专业。

她一直向往当一名小学老师,回到家乡的三垭乡小学任教,像从前她的语文老师一样,却阴差阳错地填了“学前教育”专业。从师哥师姐的口中得知,学前教育毕业后做的是“幼师”,就是给别人带孩子,就像保姆一样。

得知这一结果,尼小凤当时很崩溃。

入学后不久,尼小凤想过转专业,但转专业的手续太麻烦了,也是这时她发现,班上的同学都是少数民族,是学校专门设置的民族班,这让远离家乡的尼小凤心中生出一种亲切感。想到家乡里的那些孩子,他们就跟小时候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需要幼师来给他们引导,尼小凤决定,可以试试看。

尼小凤出生于 1996 年,直到 9 岁那年,她才开始上学。

同龄的孩子上学都比较晚,差不多都是在 9 岁这个年纪,年纪太小的孩子,上学路上太危险了,要翻越高山。三垭乡小学是寄宿制的,班上有一半的同学因为家里离学校太远,吃住都是在学校里。

如今的家乡,和坐落在群山围绕里的学校

寄宿的同学回家少,课后常会聊起家里的猪草割了没有,爷爷奶奶农忙时能不能顾得上家里的弟弟妹妹,有时她们也会想爸妈。大部分人的爸妈都外出打工了,那时小灵通刚刚普及,话费小贵,通一个电话也是奢侈,对爸妈的思念只能埋在心里等着过年。

尼小凤的家离学校比较近,比这些同学要幸运一些,作为家里的长姐,放学后,她可以回去照顾家里的弟弟妹妹。她也很少见到父亲。为了让孩子们都能念书,爸爸需要出去挣钱,有时同村里人上山挖虫草,一去就是几个月。

父母那一辈人,读过书的不多。

爸爸妈妈对尼小凤和弟弟妹妹的希冀就是,好好读书,将来成为一名医生或是警察或是老师。在父母的认知里,这些职业可以保证一辈子有饭吃。

眼下,自己还不确定能否胜任幼师这一职业,也不知道是否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但在大学期间,她被学校派遣到峨眉山一所幼儿园实习,第一次接触到“学生”,给孩子们上绘画课、音乐课,渐渐地,尼小凤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2015 年,四川省在大小凉山彝区启动“一村一幼”计划,主要推动双语学前教育,尼小凤当年读的三垭乡小学也增设了幼儿班,3 至 6 周岁的幼儿可免费就近接受学前教育。尼小凤大学毕业后,也借此契机,回到了故乡工作。

到三垭乡小学入职那天,尼小凤有些恍惚,十多年过去,踏入昔日熟悉的校园,从前只有一栋两层的破旧教学楼如今已经翻新,还新增了几栋教学楼,学校那块小小的操场,以前总是长满杂草,如今也铺了水泥地,建了篮球场。

原来小时候跟同学们课余一起玩闹的地方,竟然那么小。

每天上午九点,幼儿园的孩子们陆续来上学

学校给新职工举行迎新会,尼小凤看到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们站在对面笑着欢迎她,十多年过去,老师们脸上的皱纹比以前多了一些,头发也比之前白了不少。不知怎的,她竟有些热泪盈眶。

然而,当她给班上的孩子们上第一节课,她才知道自己小看了这份工作。

因为孩子们听不懂她上的课。

在教室里跑步

那天,尼小凤准备好了教案,走进教室的讲台前,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接着,她让学生们举手站起来做自我介绍,班上 30 个孩子,像看着山里的牛羊一样瞪着她,他们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因为尼小凤说的是普通话。

三垭乡的老人讲彝语为多。学生们的家长大多外出打工,家里剩下爷爷奶奶,那一辈人根本不会讲普通话。尼小凤自己念小学时,老师也都是用彝语教学,直到后来上初中,她才能勉强将普通话说得流利一些。

三垭乡幼儿园门口的双语招牌

想起当初自己刚上学时,因为对课本上的文字示意不理解,尼小凤总学不好语文。所幸当时的语文老师是个特别有耐心的人,会格外关注双语教学。尼小凤走上教师这条路,也受到了那位老师的感染。

孩子们听不懂她讲课,尼小凤只好用方言向同学们再介绍一遍。

在老师的鼓励下,有些胆大的孩子站起来,但也说得磕磕绊绊。他们中很多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全名,因为在家里,爷爷奶奶也都是喊他们小名。

这节课最终以孩子们的沉默结束。

汉语成了尼小凤教学最大的难题,即使是双语教学,先将一个物品的汉语名称说一遍,再将这个物品彝语名称说一遍,孩子们也依然不理解。尼小凤需要一个词一个词地教,比如在一节课上,教孩子们说“凳子”,她先用双语解释一遍,然后拿起教室里的凳子指给孩子们看,如此反复加深记忆,直到她直接拿起凳子时,不说方言,让孩子们知道“这是凳子”。

孩子们跟着老师的动作学词语

尼小凤拟了一个幼儿园日常礼仪 200 条用语,计划每天教 1-2 条。名词有具体可指,桌子、牛羊、碗、筷子、石头,这些都日常可见,比较容易记住。

但是有一节课上,尼小凤给孩子们讲“刨”和“跑”的意思,孩子们就又听不懂了,尼小凤只好组一个词“刨光”,然后做出在地上刨的动作;再讲到跑步,尼小凤就在狭小的教室里跑了起来。孩子们看着老师手舞足蹈的,哈哈大笑。慢慢的,孩子们也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尼小凤也找到了教学的方法。

等到某一次,尼小凤对孩子们说“跳”,孩子们全都跳了起来。

这样的教学时光是快乐的,只是有时下课后,尼小凤也会陷入失落的情绪当中,在这个狭小的教室中,能提供给孩子的教学设施不多。相比城里的幼儿园,三垭乡幼儿园的教学环境可以说是简陋极了。在城里,给孩子们上课甚至可以讲天文学,火星、冥王星,周末去一趟天文馆,孩子们就记住了。可是对于三垭乡的孩子们,去天文馆这种事就是天方夜谭。仅仅是语言教学的突破,对山里的孩子来说,尼小凤觉得还远远不够。

上学时,孩子们平时帮家里干活

巨大的心理落差

当孩子们渐渐能听懂老师上课后,尼小凤开始上其他课程。虽然三垭乡小学已经实现多媒体教学,但因资金有限,附属的幼儿园用的还是黑板教学。

幼儿园共两个班,近 80 个孩子,两个老师带一个班。尼小凤刚入职的第一年,学校对于幼儿园开办的经验也不足,分出从前小学的两间教室用于教学,老师们自己将教室装饰了一番,将墙壁涂成温馨的黄色,天花板的白墙也涂成了海洋一样的蓝色,一间教室里摆上六七张长桌,六个孩子共用一张书桌。

教室的后面被老师们画上简笔画,组成了黑板报。

除了这些,用于教学的教具少之又少,供孩子们玩耍的玩具基本没有。

尼老师课余时间给孩子们做的教具

学校里,小学部的教具都有限,匀不出多余给幼儿部,碰上上数学课,尼小凤只好跟同事们在课后自己动手做教具;到了手工课,尼小凤更是一筹莫展。

山里的孩子,动手能力其实很强,很小就能帮家里做饭、砍猪草,一起手动做教具倒也是件有趣的事。

学校购置的玩具、教具虽然简陋,但对这里的孩子们来说却常常是惊喜。

在一次手工课上,尼小凤带着橡皮泥进入教室,孩子们看到后一阵欢呼,这种泥巴他们从没见过,每个人捏下一点攥在手里,生怕掉在地上弄脏了,接着捏出毛毛虫、小猪、小鸟的形状,然后一脸骄傲地展示给老师看。尼小凤很高兴也有些心疼:城里的孩子随手可得的东西,山里的孩子视如珍宝。

孩子们捏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小动物

这种落差也让尼小凤陷入迷茫,她不是没有想过像其他大学同学一样毕业后工作上碰到阻碍后选择去考研,回到城里去。可是她又有许多舍不得。

孩子们也在治愈她。山里物质匮乏,孩子们有吃的都不太舍得分享。但凡有点零嘴自己马上就吃了。尼小凤记得最清楚的一次,那天她上课,一个小女孩给了她一颗糖说,“老师昨天是我的生日,这是我的生日糖留给你的。”那时候尼小凤很感动,除了把她当作老师,孩子们有时会把她当作妈妈。

好在这些年,国家对乡村教育扶持力度很大。2020 年,尼小凤任教的第二年,校长给幼儿部安装了电视,也购置了一批玩具。结合电视画面的教学,尼小凤感觉得到,孩子们比之前更愿意听课了。

亲爱的小孩

在一次绘画课上,尼小凤让孩子们画“我的妈妈”。

课堂开始没多久,尼小凤就感觉到班上沉重的气氛,就连平时一向活泼的几个小孩都低下头来。那些妈妈在家的孩子,会高声喊,“我的妈妈是长头发”、“我的妈妈眼睛特别大”、“我的妈妈脸上这里有一颗痣”,在欢闹声中,有一半的小朋友都不说话,眼神也变得怯怯的,像做错事了一样。

“尼老师,我不知道我妈妈长什么样子。”

人群中,有孩子声如游蚊地说。

“老师,我妈妈很久没回来了。”

另一个声音响起。

“老师,我画不出来。”

这样的场面,让尼小凤很难绷住情绪,“那我们就按照画板上的人样,将心中的妈妈画出来吧。”孩子们最后交上来的画,有很多都是空白的。

孩子们在学校还好,有老师们的陪伴,偶尔会找老师倾诉,小声哭着说,想爸爸妈妈了,但回到家里面对爷爷奶奶,孩子们往往是沉默的。

班上有个叫秦幽璇的小朋友,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跟着奶奶一起生活,父母会给家里寄些时新的衣服,奶奶就总是给她打扮得干干净净的,在小朋友中,秦幽璇是性格开朗的一个,喜欢笑,看起来是个乐天的女孩。秦幽璇最快乐的一天,是她的小姨来看她。小姨会给她买零食,带她去剪头发。

秦幽璇和奶奶在家吃饭 秦幽璇和奶奶在家吃饭

那天小姨来看她,秦幽璇早早地起床,梳洗打扮,让奶奶给自己编头发,还戴上了她最喜欢的粉色发卡,还让朋友们给她挑选好看的裙子,等小姨来了,她们在村子里闲逛,因为高兴,秦幽璇把小姨买的零食全都分给了其他人。只是到了傍晚,小姨也要离开了,那天小姨跟她说,她明天也要出去打工了,让秦幽璇在家听奶奶的话。得知小姨以后也不能来看她了,那天她哭得特别伤心。

还有一个叫李佳新的男孩,尼小凤总是在他身上看到小时候的自己。李佳新是家里的老大,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身上有他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成熟。他平时不爱说话,但很懂事,背起猪粪来毫不示弱。

李佳新帮妈妈背猪粪

老师说什么话,他都认真听着,还会给老师帮忙。平时放学在家,会帮家里干农活,父亲常年不在家,李佳新就像一个小大人一样,可以独立地做饭,照顾年纪还小的弟弟妹妹。

汤为什么会生气

秦幽璇、李佳新这样的小朋友,班上有很多。尼老师看着他们一点点进步,孩子们可以顺畅地说普通话,说到自己将来的梦想,孩子们说以后当要老师,有的说要当医生,还有的说想当警察。这一幕尼小风似曾相识,就像她小时候的理想一样。

但在人群中,有个小朋友说,“我以后要当奥特曼。”

接着有孩子说,以后要当超人,可以拯救地球。

这些都是孩子们看电影后想到的。

2021 年,三垭乡幼儿园收到了年糕妈妈捐赠的 800 本绘本和一批玩具。尼小凤每周增加了两节绘本阅读课。

教室后面创建的绘本点

在尼小凤讲过的绘本故事中,孩子们最喜欢的是一个叫《母鸡萝丝散步》的故事:母鸡萝丝走出鸡舍去散步,一只狐狸从后面悄悄跟了上来;萝丝穿过农家院子,狐狸扑了上来,可它一脚踩到了钉耙;萝丝绕过池塘,狐狸扑了上来,可它栽到了池塘里;萝丝经过干草垛,狐狸扑了上来,可它一头扎了进去;萝丝回到鸡舍,正好赶上吃晚饭。孩子们每次听到,都笑得七仰八叉。

也有孩子们一开始不太明白的故事,比如《生气汤》。大家问老师,“什么是生气汤啊,汤为什么会生气呢?”尼小凤讲完后告诉孩子们,如果自己不开心了,就要说出来。孩子们懵懂地点头。尼小凤想,他们会慢慢明白的。

绘本里的世界,让孩子们充满新奇,看到不认识的动物,他们就会问老师,这个动物是什么,生活在哪里,尼小凤会一一解答;碰到孩子们没见过的水果,他们会问这个水果哪里有,好不好吃,尼小凤自己也没吃过,就会上网查资料,告诉孩子们,这些水果是什么味道。这时也有一些小馋鬼吞口水。

李佳新和弟弟在放牛的山坡上看绘本

孩子们会畅想外面的世界,看到电视上或绘本上的游乐场,有的小朋友就说,等长大了,就要去电视上的这些地方玩。尼小凤听到后会鼓励他们。

告诉孩子们,有梦想的话,只要努力,就能实现。

2022 年 6 月,尼小凤带的第二届学生毕业,那个跟自己经历相似的李佳新进入小学一年级后,性格依然腼腆,但学习成绩各方面都一直不错。

到了今年四月,山上的花都开了,高山上的紫外线格外强,这里的花也开得更鲜艳一些。尼小凤和同是老师的爱人结婚后,生了一个宝宝,她希望有一天可以将故乡“史洛拉达”的由来告诉自己的孩子,这里是“出金子的地方”。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