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外出,被一老太太辱骂忘恩负义,朱元璋:敢问您儿子是谁?

秋水清崖 2025-02-20 16:01:22

【前言】

有人讲,就算是那高高在上的帝王,也难以避开“忘恩负义”这样的指责。这话在一位老妪当街拦住明太祖朱元璋,并斥责他忘恩负义的时候,得到了验证。那这位老妪究竟是谁呢?她的儿子又是哪一个呢?为何能让朱元璋对她这般懊悔呢?

【一、指责皇帝“忘恩负义”的神秘老妪】

时光如白驹过隙,在一个平平常常的秋日里。明太祖朱元璋来到河南新安县进行巡视,主要是查看民情以及赈灾的相关工作情况。到了中午的时候,朱元璋肚子饿得咕咕叫,于是就让同行的人在县衙里暂且休息一下,而他自己则骑着马出了城,打算去找些野菜果子来当作午饭。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破破烂烂的老太太猛地跪在马前,把路给挡住了。朱元璋赶紧拉住缰绳,仔细一瞧,这老太太头发都白了,头顶也秃了,满脸都是皱纹,眼睛还看不见,两只手不停地抖着,看样子得有七十多岁了。她扯着嗓子大骂朱元璋没良心,啥话都往外说。朱元璋气得不行,让身边的人把老太太抓住,问她为啥无缘无故骂皇帝,到底啥心思。没想到这老妪一点儿都不害怕,嗓门儿更大了:“我儿子韩成,当初那可是拼了命救你的,现在你当了皇帝,功臣们都封官加爵了,就把他给忘了!你这人咋这么没情分呢,连救命的恩情都能忘!”

朱元璋一听,大为吃惊,赶忙让人把老妪扶起来,仔细询问具体情况。周围的人也都很惊讶,他们压根没听朱元璋说过有谁曾救过他的性命。这老妪究竟是什么人呢?她所说的韩成又是哪一个呢?怎么会让皇上对她这般有所顾忌呢?

一番询问过后,才晓得她竟是当年替朱元璋投江自尽的心腹大将韩成的母亲。朱元璋这下子如梦方醒,意识到自己在对群臣进行封赏时,着实把这位舍生忘死的心腹给遗漏了,当即表达了歉意,宽慰老人的心情,并承诺一定会给予她补偿。

【二、追封韩成和其母补偿失误】

朱元璋让身边的人把老妪扶上马车,自己亲自护送她回京城,一路上对她照顾得极为周到。接着,朱元璋封她作贤妃,赐予万户食邑,还给她建造了宏大的宅院让她居住。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亲自书写诏书,追封韩成为高阳侯,让其子孙能够世代承袭爵位,并且在全国为他设立祠堂进行祭祀。

朱元璋不辞辛劳,整整一个多月没日没夜地照料着那位老妪,一直到她离世。老百姓看到朱元璋对一个老人家这般用心,纷纷赞叹,说这位英明的君主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加以改正,即便老人拦路责骂皇帝,他也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着实尊重每一个生命。

那为啥这件事会牵动朱元璋的心思呢?这得从十几年前讲起。

【三、韩成舍生取义之事】

想当年,朱元璋在鄱阳湖跟陈友谅展开激战,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陈友谅那可是兵多将广啊,他的大军把朱元璋的残兵败将围困在了湖心的一个小岛上。朱元璋呢,没个帮手,心里明白这局势是没希望了,就打算和手下的人一起为国捐躯。

这时候,心腹韩成站了出来,说要代替朱元璋自杀。他打算让朱元璋换身衣服,然后自己扮成朱元璋去当众自刎。朱元璋一开始不舍得让心腹为自己送命,可韩成坚决要这么做,还说非自刎不可。

左右的大臣们再三地进行劝说,声称这是能保住朱元璋性命、改变局势的最后契机。朱元璋没办法,只好和韩成互换衣服帽子,趁着夜色偷偷穿过重重包围。韩成穿着朱元璋的衣帽出现在众人面前,然后投江自尽了。陈友谅的军队误以为朱元璋已经死了,就放松了戒备,最终让朱元璋有了重新崛起的机会。

韩成毅然决然地做出舍生取义之举,让身处危急关头的朱元璋化险为夷。正是因为有韩成这样的忠心臣子,朱元璋才能够扭转不利局面,东山再起,推翻元朝,创立大明王朝。韩成着实是为了成就朱元璋的帝王大业而舍身,其功劳甚大。

【四、功勋卓著的韩成被遗忘】

朱元璋夺得天下,对功臣进行封赏之时,竟把功绩斐然的韩成给疏忽了。也许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朱元璋对过往的记忆逐渐模糊;也许是复兴大业的过程中,过于操劳,从而有所疏漏。但这对于期盼已久的韩母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如同晴天响起的炸雷。

韩成已离世多年,韩母这白发人早早地就送走了黑发人。她心里唯一觉得欣慰的,是儿子那舍生取义的举动,想着总有一天儿子会得到贤明之主的奖赏。哪曾想朱元璋登上皇位,对群臣进行封赏时,竟然对她儿子的功绩只字未提。

韩母心里憋了一肚子气,一次又一次地向朝廷要个说法,可压根没人搭理她。这下她可忍不住了,情绪一上来,就大骂朱元璋没良心,忘了别人的恩情。她为了给儿子讨回公道,啥也不怕,竟敢拦住皇帝的路去指责他。最后,朱元璋总算被她打动了,给她儿子那迟来的忠心做了个证明。

【五、朱元璋意识过失并弥补】

“母仪之重,当以爱盈。子道之贵,莫忘旧恩。”韩母对朱元璋的一番斥责,将他内心的本真唤醒。

朱元璋这人性格挺复杂的,时而极其残忍,时而又显现出仁厚的样子。他就是个实实在在的平常人,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儿,也会为自己的过错懊悔并加以弥补。

正因这般,朱元璋方可于乱世之中凭借着自身的果敢和智慧,一步一步地由普通百姓登上了帝王之位。他对人民的困苦深有体会,也把权势的变幻无常看得透彻。故而,即便已然成为天子,他的骨子里仍旧留存着平民的特质。

当朱元璋听到韩母的指责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他没有狠心地去对抗,而是选择了温柔相待,用德行去回报怨恨。这恰恰体现出了一位君主成熟且稳重的修养。他没有被手中的权力迷了心智,依旧秉持着人性本善的本质。

“我也是人,人难免会犯错。犯了错能够改正,那是非常好的事情。”朱元璋诚心地表达歉意,把韩成追封为侯。他的这一行为彰显出一位明智君主最为可贵的品质——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哪怕他在朝廷中权势极大,却依旧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心,没有忘记自己走过的路,仍然拥有着普通人所具备的那份善良以及悔过的心思。这恰好符合了“温故而知新”的古老教诲,使得朱元璋能够在宽厚之中察觉到细微之处,在反思当中改正自己的错误。

【六、君主涵养的体现】

韩母指责朱元璋这事儿,巧妙地呈现出了人性的繁杂之处。这也告诫我们,不管处在啥样的境地,都不能忘了曾经的情谊,切不可把利益看得比啥都重要。唯有心怀良善,知晓悔改与感恩,这才是君子、君主该有的素质和修养。

朱元璋没有因为当下的一时恼怒就去惩处那位老妪,反倒是耐着性子去倾听,仔细琢磨她话中的道理。随后,他很诚恳地为自己的错误进行道歉,还加以改正。这实实在在地展现出了一位英明君主所具备的修养和胸怀。

就算是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朱元璋也从不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越。他始终坚守着老百姓那种质朴的初心,犯了错就改,有着平常人一样的善良品性。这不仅是他能够创下宏伟事业的关键因素,也使得百姓对他另眼相待,赞不绝口。

朱元璋友善地应对韩母的斥责,为其澄清事实,彰显出君主的豁达大度以及自我反思的优良品德。对于一位帝王来说,这些特质极为难得,而这也正是朱元璋能够铸就丰功伟绩的人格魅力之体现。

【结语】

韩母指责朱元璋这事儿,把人性的复杂巧妙地呈现了出来。这也告诫我们,不管处在啥样的环境里,都不能忘了曾经的恩情,绝对不能把利益看得比啥都重。只有心里怀着善良,知道悔改和感恩,这才是君子、君主该有的素质和修养。

朱元璋对这一指责所做出的宽厚回应,着实彰显出一位英明之主的涵养与道义,而这也正是他能够成就一番大业的关键所在。咱们都应该把这当作镜子,牢牢记住生命原本的善良,始终秉持谦逊和善的内心。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