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平权,比亚迪把大家拉到新的起跑线竞争
今年,汽车产业各种狂飙,长安、比亚迪、吉利,相继下放智能驾驶功能,这个事情可大可小,影响又深又远。
当长安、比亚迪、吉利把智能驾驶功能下放到10万级别车型的时候,原本被用来当作高端车才配享受的特权,它们的优越感一下子就消失了。车企用智能驾驶功能区分高端车型的标准,基本就失效了。
2024年,长安、比亚迪、吉利新能源车型的销量占国内新能源销量的近50%。新的一年一开始,这三家车企就一门心思下放智驾,凭借它们的规模化和市场占比,智能驾驶必然会像“必需品”一样成为今年所有新能能源车型的标配。
没有智驾,意味着被淘汰,高端车才配智驾,同样会被淘汰。这就是规模车企的话语权,是硬实力。
新势力车企,是压力最大的一批。理想、小鹏以及蔚来等,靠着高阶智驾溢价的策略肯定会受到冲击,如果拿不出足够的长项和差异化,24年好不容易出现的销量增长趋势有可能就被按下暂停键了。
理想的增程式、大空间体验的优越感已经在降低。小鹏智驾更强一些,但面对别家的全系覆盖和高中低搭配,竞争力自然会削弱。蔚来一直花钱做换电,这是别人没跑的赛道,加上乐道和萤火虫,似乎有差异化,奈何投入大、风险大,销量却又不理想。
最能扛的应该是华为和小米,华为有技术和品牌,小米有雷军。
智驾平权,平的不仅仅是智能驾驶技术,而是用智驾平权,将车企拉回同一个竞争起跑线。
车,说到底是奔跑在路上的,将我们从一个地方安全送达另一个地方的交通工具,纵然可以附加更多的体验价值和情绪驾驶,但工具的本质并没有变。
安全才是底线,是根本。
所以,当比亚迪们用智驾平权将大家拉回同一起跑线之后,比亚迪的易四方、云辇-C、云辇-A、云辇-P、云辇-X才能更有价值。那些装载数百万辆车上的芯片、传感器捕捉到的数据,才能依靠规模,发挥真正的价值,解决真正的需求、建立真正的优势。
作为消费者,应该是有点纠结了。
智驾平权了,但对比一下参数,好像差距还挺大。以前买手机看参数,现在买车还看参数。
虽然都是智驾,可能用、好用、敢用毕竟是有区别的。
用还是不用,好像最终还是要靠购车预算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