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明太祖洪武三十年,发生了一起科举重大案件,史称“南北榜案”。当年丁丑会试,放榜时北人都傻眼了。
福建陈安为状元,应天(今南京)尹昌隆为榜眼,浙江刘仕谔为探花;除了前三名,其余中榜的49人也全是南方人。
北方学子纷纷上奏,举报科举有徇私舞弊的可能,而随后明太祖朱元璋便下令调查,结果令人唏嘘。

洪武三十年的丁丑会试,主考官是刘三吾、白信蹈等人。当年的三月,明太祖朱元璋还亲自廷试策问,并无发现异常。
直到考试结果出来,朱元璋也傻了眼。这偌大南北中国,科举中榜录取的52个学子全都是南方籍贯。
这真是说不过去。
看到北方学子纷纷上书,四处闹事,朱元璋也很生气。年近70的他,已经很久没有如此大动肝火。
很快,朱元璋就安排翰林张信等12人重新复核试卷,连状元陈安的试卷都被重新仔细审阅。
张信等人一张一张的审阅,仔细对照标准,从字体、内容、格式等多方面考察,均未发现问题。派人核实考试过程中的流程,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就这样,刘三吾和张信等人一致认为原成绩无误,维持原来的录取情况。
更令北方学子受不了的是,刘三吾等考官还和朱元璋讲:“北方学子语多犯禁,文理不通。”
这话一出,可把北方学子惹毛了。众学子四处言论,称刘三吾等南人考官故意挑刺,将北方学子错漏较多的卷子送上朝廷,欺君罔上。
朱元璋听了刘三吾的话本就不悦,又听闻北方学子意难平,更是直接找几位考官当面对峙。
让这些考官复查,居然告诉我一个问题都没有?这不是打我朱元璋的脸吗?

朱元璋
就这样,朱元璋下令诛杀张信、白信韬等考官,状元陈安也被牵连至死,而刘三吾因为年过八十,便饶去死罪,流放边境。
刘三吾本德高望重,经过此事被打上了胡蓝之党的烙印无法安度晚年,实在令人唏嘘。
朱元璋处决了会试考官后,便重新开科取士,亲自参与阅卷,让北方学子参加,从北方学子的试卷中挑选优秀者,录取了任伯安等61个北方学士。
这次补考专门面向北方学子,放榜时也是北人单独竞争,中榜也全是北人。史载:“发榜以韩克忠为第一,皆北士也。”
原先遭到朱元璋批评的丁丑会试却并没有因此而作废,当时中榜的南人各自还是被授予官职,只是部分品阶稍逊,但全部都得到了录用。

科举放榜
可以说在短短两年里,明朝就组织了两次会试,一次全是南人上榜,后来朱元璋补了一次全是北人的榜。
就这样,南北分榜取士的习惯定了下来,后来一直沿用。
许多人看到这就纳闷了。
为啥这次考试有问题但还继续录用那些南方学子?为啥调查没问题,朱元璋还是给考官们治罪,还重新组织北方学子考试?
是不是朱元璋偏袒北人?还是说当时的考试确实有猫腻?
科举舞弊证据不足认为这次考试是科举舞弊案的人理由很简单:这全国性的科举考试怎么可能一个北人上榜都没有?
在丁丑会试前几年,北方学子还屡有上榜,就那一年,突然间无一人上榜,哪怕一个人都没有,实在过于巧合。而且主考官还都是南方人。
这个观点不无道理,但细细推敲,其实并未是真相。
一是在明初,经过元末战乱,北方遭到了破坏,本就较南方更为凋敝。而且早在宋代,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也随之南移,江南取士早就压过北方。

再加上几次北方大战乱人口南迁,大量北方门阀氏族没落,逃往南方,北方参加科举的学子,大多成了寒门,又经过明初的大量清洗,北方文化气运渐衰。
北人考不过南人早已成定局,在丁丑会试的前几次会试,北人虽有人上榜,但数量上也远远不及南方人。
北人上榜一度仅几人,突然有一年一人都未上榜,也不是毫无可能。只能说是必然中的偶然事件,让人难以接受罢了。

再者说主考官偏私其乡,偏袒南方的问题,更是子虚乌有。
当时主考官刘三吾是湖南茶陵人,而上榜的进士中,宋琮是江西籍、陈安是福建籍、尹昌隆是江西籍、刘仕谔是浙江籍。
显然,这些考生和主考官刘三吾根本就不是老乡,要是说刘三吾偏袒乡人,总不能整个南方各省都偏袒吧?这完全没有必要。
再说了,当时刘三吾已经八十岁了,功成名就,德高望重,皇帝朱元璋对他很是信任,曾经还问他立储君之事,到退休的时候,皇帝命他主持全国科举,如此重任,刘三吾岂可自毁?
况且刘三吾向来名声极佳,史载刘三吾“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自号坦坦翁。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夺。”这样一个人,何苦在退休之际徇私舞弊?

刘三吾
好好的发挥其大儒的身份,在耄耋之年为国选才,才是刘三吾更加重要的人物,让朱元璋看看自己的眼光,更是其价值所在,何故结党营私科举舞弊?
就算抛开主考官,当时科举考试,作弊现象已经很少见了。
自宋以来,科举考试不断完善,为维护考试公平而陆续增添的诸多防作弊制度。有宋一代,“糊名”、“誊录”已经成惯例,而明朝连科举考试的笔墨都有统一要求,也决不允许自诩家门。
因此,这场北方榜案,核心点根本不在于科举舞弊。当时朱元璋没有废除考试中榜的南方学士,正是承认科举成绩的举动。
那朱元璋为何还把这些考官杀了?还如此好心的另外增加北人的考试。
其实这里面恐怕是一种政治考量。朱元璋早就想把这些南人代表给杀了。
南北榜案实是一场政治清洗当时朱元璋身体不好,培养了多年的儿子又夭折,他只能把位置传给孙子朱允炆。可朱允炆还小,朱元璋也活不长了,便打算替孙子铺平继位道路。
当时朝中南方势力如日中天,刘三吾等一帮元老家大业大,学生众多,势力强盛。倘若不把这些人除掉,日后必会影响孙子继位。
况且,当时考试成绩出来,朱元璋要求复查,本就暗示这些南人大儒注意分寸,意在给北人一些名额以缓和矛盾。
令朱元璋没想到的是,刘三吾等人非但没有任何更改,反倒讥讽北人,更加加剧南北矛盾,导致社会有分裂的危险。
这可不是朱元璋乐意看见的。

朱元璋孙子朱允炆
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岂能被这些南方大儒给搅局?科举如此,北人及其不满,日后必生怨恨,南北分裂,于统一五益,于朱元璋的统治无益。
科举案一出,朱元璋急于安抚北人。毕竟明初起家,朱元璋得罪了太多北方氏族,也杀了许多北方文人,北方不无怨言,这时科举闹出这事,倘若不安抚,日后必生祸端。
所以,朱元璋要把这些南人主考官处置,是为了巩固统治,也为了防止分裂。而给北方单独设榜取士,确实是为了安抚人心。
但更多的是为了平衡朝廷南北势力。
自古,北方就是政治中心;宋代以降,朝廷中南人的势力越来越大,北方越来越不受重视,这对于国家统治极为不利,政治失衡,是朱元璋不愿看到的。
自打“南北榜”案件后,科举南北开始分榜取士,朝廷中南北官员相对平衡,北人对朱元璋的不满也渐渐消除,此举可谓一举两得。
因此,南北榜案,谈不上舞弊,实是朱元璋老谋深算,在年迈之际发力再次护孙子周全,也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政治手段,实在是高。
惨的是那些中榜的南人和主考官,成了南北榜案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