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啸谷(微信公众号:啸谷读书会,微信:yglin04)

佛家说:众生皆苦;
道家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儒家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即使不担大任,只做个普通老百姓,也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会更强烈。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越来越显现出两种极端:
一种乐天知命,乐观豁达;
一种苦不堪言,牢骚满腹。
人生走到最后,这两种极端所带来的命运也完全不同。
苏轼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人物,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两千年来文人的巅峰。
但他一生坎坷,“乌台诗案”受牢狱之灾险些丧命。
因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夹在分别代表新旧势力的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为两者所不容。
后被少时的至交好友章惇排挤,一贬再贬,最远被贬至当时的儋州,如今的海南。
那苏轼是怎么应对呢?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被贬到一处便造福一方。
疏浚西湖留下了享誉千古的苏堤。
东坡井也在诉说着他当年把先进的农耕技术、医疗技术、教育理念带到海南的功绩。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是乐天知命的代表,成为一代文豪。
阳明先生的一生也很坎坷。
青年时得罪权奸刘瑾,被贬蛮荒,险遭刺杀。
晚年抱病以一己之力平定宸濠之乱,立下盖世功勋。
却逢昏君执政,又遭宵小构陷,未得应有之回报。
但阳明先生一生致力于改革时弊,弘扬“心学”,从不计较身外遭遇,积极达观。
还有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
自竖起共产主义的旗帜开始,面对极其险恶的外部环境,被围追堵截,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很多至亲至交也在革命中牺牲。
即使在党内,最开始的十多年中,毛泽东也一直被排挤,被边缘化。
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时,他已41岁。
但毛主席从未动摇、抱怨过,而是越挫越勇。
这正是所谓的革命乐观主义,在这种精神的作用下,共产党的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我们发现,真正伟大的人物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乐观。
而总是悲观的人早已被历史湮没。
即使偶有被世人所知的,也总被当做负面的典型。
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逢人便讲自己的悲惨遭遇,所换来的没有同情,只有冷漠和嘲笑,而她一生的悲苦更不必提。
这个世界存在着一种规律:越是乐观的人越能过好自己的一生。
乐观是一种处世态度,不抱怨是一种能力。
正能量会像磁石一般吸引着积极向上的力量,人们也都普遍喜欢和充满正能量的人交往。
在积极的态度下,即使遇到问题,所作出的应对措施也往往最接近正确。
人生虽苦,但我们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所遭遇的苦多是生活琐事。
同事间的不理解,工作上的不顺利,家庭中的柴米油盐,邻里间的鸡毛蒜皮。
与伟大人物相比,这些苦又算什么呢。
如果一味盯着不顺,我们的人生反而会越过越不顺。
所以,应在生活中刻意去修炼不抱怨的能力。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乐观处世,好运必至。
图片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