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说人们要有较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这意味着人们应当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处理各种事务。丰富的阅历对于成就大事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资本,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书本上的知识,也要关注生活中的实践经验。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了读书学习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通过实践获得真知同样不可或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拥有了追求成功的第一要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打破了往日对知识的理解。人们已认识到:知识与能力并不完全是相等的,知识并不等于能力。21世纪对能力的新要求,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但不管时代怎样发展,你都应使头脑保持清醒,你必须清晰明了地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后,又明确地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
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与之相应的能力,运用与知识之间还有一个转化过程,即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国有句谚语:“学了知识不运用,如同耕地不播种。”如果你有很多的知识但却不知如何应用,那么你拥有的知识就只是死的知识。死的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你在学习知识时,不但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仓库,还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熔炉,把所学知识在熔炉中消化吸收。
所以,每个人不仅应该苦读与爱好、兴趣、职业有关的“有字之书”,同时还应该领悟生活中的“无字之书”。通过阅读“有字之书”,你可以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前人学以致用的经验,并从中加以借鉴,避免走岔道、走弯路;通过读“无字之书”,你可以了解现实,认识世界,并从“创造历史”的人那里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如果你想尽快、更好地读透“有字之书”,必须结合读“无字之书”,才能记忆深刻、牢固。
鲁迅少年时代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农村度过,而且也乐于与农村少年为友,喜欢到农村看社戏。他从农村少年、农村社戏中了解了很多农村生活,也因此增长了不少见识,他后来创作的《故乡》《社戏》等短篇小说里的生活素材都是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