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功臣,除了郭子仪,第一位应该是他

好哥聊历史 2024-07-26 09:25:58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一场政治叛乱,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在平定这场叛乱的过程中,涌现出多位功臣,他们为唐朝的稳定和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很多人一提就是郭子仪,其实,首屈一指的功臣还真的不是他。

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契丹族,唐朝中期杰出的军事将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李光弼出身于“柳城李氏”,是契丹族的名将之后。早年经历:自幼为人严肃刚毅,擅长骑射,喜读《汉书》,治军极严,兼有谋略。少年时期即入军旅,任左卫亲府左郎将。

初期战果:天宝十五载(756年),经郭子仪推荐,李光弼被任命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他在常山、嘉山大破叛军,成功守卫太原,遏止叛军攻势。在太原之战中,李光弼以少胜多,利用地道战、石炮等战术大败叛军,斩首七万余级。此后,他又参与多次战役,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赫赫战功。

乾元二年(759年),李光弼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指挥河阳之战,挫败史思明南下的企图,保障了潼关和长安的安全。上元二年(761年),李光弼又奉命镇压浙东袁晁起义,以功进封临淮郡王。

李光弼被誉为“中兴第一”,他的战功在唐朝将领中首屈一指,平定安史之乱首功。安史之乱平定后,他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李光弼晚年为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所谗,拥兵不朝,声名受损。他内心愧疚成疾,加之无法见到在长安的母亲,内心挣扎激烈。广德二年(764年),李光弼在徐州病逝,享年五十七岁。

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7月9日),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著名的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但一直未受重用。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他才被委以重任。他出身于太原郭氏,是寿州刺史郭敬之之子。其家族在唐代有一定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

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担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等地,为平定叛乱立下汗马功劳。郭子仪不仅在军事上功勋卓著,还在政治上有着重要地位。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后,尊郭子仪为“尚父”,进位太尉兼中书令,这是对他一生功勋的极高肯定。

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病逝,享年八十五岁。他去世后获得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唐代宗庙廷,并陪葬于建陵。

郭子仪有多个儿子,其中郭暧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为妻。这段婚姻不仅加深了郭子仪与皇室的关系,也体现了唐代宗对郭子仪的信任和拉拢。郭子仪的后代中不乏杰出人才,他们继承了郭子仪的遗志和家风,在唐代及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

张巡

张巡是唐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将领,早年曾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等职,以清廉著称。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他已经在地方上积累了一定的行政和军事经验。

坚守睢阳:安史之乱爆发后,张巡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困境下,毅然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他率领将士们与叛军进行了长达数百次的激战,有效阻止了叛军南下的步伐。在坚守睢阳的过程中,张巡展现出了智勇双全的特质。他善于运用各种战术和策略,多次击败叛军的进攻。同时,他还善于鼓舞士气,使得将士们能够在困境中保持高昂的斗志。

尽管张巡坚守睢阳为唐朝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但由于孤立无援,睢阳城最终失守。在城破之际,张巡仍然英勇奋战,最终不幸被杀。他的牺牲精神为后世所铭记。

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是唐朝著名将领,在安史之乱中屡立战功。他与回纥关系良好,曾借来回纥精兵助战。

仆固怀恩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昭觉寺之战中歼灭了史朝义的主力大军,为平乱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仆固怀恩晚年因受到宦官的陷害而举兵叛唐,不久便病逝。尽管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他的结局却令人唏嘘。

颜真卿

颜真卿不仅是著名的书法家,还是一位忠诚的唐朝官员。在安史之乱初期,他独树一帜地拥护唐朝,为稳定河北局势做出了重要贡献。

颜真卿在平原郡坚持抵抗叛军,使得河北大部分郡重新归顺朝廷。他的忠诚和勇气为唐朝在初期的稳定局势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颜真卿晚年因刚正不阿而得罪宰相被降职。在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时,他遭奸臣陷害孤身入敌营劝降不屈被害。

除了以上几位主要功臣外,还有许多其他将领和官员也为平定安史之乱做出了贡献。他们共同的努力使得唐朝得以度过这场危机并重新走向稳定。这些功臣的事迹和贡献不仅被历史所铭记,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敬仰的楷模。

0 阅读: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