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当心灵归于宁静,我们方能触及远大的彼岸,静心之境,才能超脱尘世。正如有智者言:“灵魂的平静,是我们与自我最为亲近之时。”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渴求一片清净之地,在这纷扰喧嚣的世界中,我们的内心经常感到疲惫和厌倦。于这样的时刻,我们最需做的便是为己营造一方宁静之地,让思绪自由飞翔,行动随心所欲,亦或只是简单地——不思、无为。
曾有一人,对纷扰的尘世生活感到万分烦恼。一日,他手持斧头,踏入幽深的森林,亲手建起一座朴素的小屋,开始了自给自足的隐逸生活。他的日常是垂钓、耕种、观赏湖光山色,倾听鸟语,沉思和书写,这些构成了他的全部生活。他常言,当心灵平静下来,眼中的世界变得清晰明朗,生活中隐匿的美好之处也愈发显现。对此,深感赞同。生命中众多美好之事,源自内心的宁静,源于不被尘世纷扰所动摇,而是坚守自我简朴与丰盈之心。白落梅曾言:在这喧嚣的人世间,我们每个人都需寻得一处属于自己的安宁之所,以安放自己的灵魂。或是一所静谧的庭院,一本字迹未显的古籍,亦或一条蜿蜒小径。只要心灵向往之处,皆为心的驿站,使未来的旅程不再迷茫。心静,非思维之停滞,而是心境如水般的至臻平和。
心之养育,在于静寂,静寂能磨砺身心。《大学》有云:“先静而后安,得安而后能思,得思而后能获。”仅当心境归于平静,方能达到“风雨晴明,均归于宁”的释然;仅当心静如水,方能达到“无物妨心,尘埃不扰”的境地;仅当心灵安宁,方能达到“晚年爱静,世事皆忘”的超然;仅当心神安定,方能达到“静坐闲庭,香炉一炷,忘却红尘”的悟道。当心灵沉静下来,我们方能脱离世俗的嘈杂,在花间徜徉,在云端漫步,静倾听花的绽放与凋零,淡然观看云的聚散变幻。心若安静,则心灵和谐;心若和谐,则生活祥和。周国平曾经说过:“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体验,都依赖于一颗清澈透明的心灵,只有内心深处丰盈充实,我们才能从容应对这个世界的所有不安和急躁。”
浮躁,心静之大敌也。偿闻一故事云:有学僧问禅师曰:“师父,吾以此资质,何时得悟?”禅师曰:“十年矣。”学僧复问曰:“若吾加倍修行,如何?”禅师曰:“则二十年。”学僧疑惑,又问曰:“若吾昼夜苦修,不休不眠,如何?”禅师曰:“则终不得悟也。”学僧惊曰:“何也?”禅师曰:“汝但见果,不静心,则永无悟之日矣。”在这个步伐匆匆的现代社会,许多人如同前述故事中的学僧般,急于求成,甚至不择手段;更有人心怀浮躁,不依靠勤劳与奋斗,而寻求捷径以达成目标。常言道:“急于求成者,往往事与愿违。”唯有内心宁静、精神专注,方能培养出清净的心灵。面对是非纷扰,不被干扰、不受诱惑,专心一意,方能达到心灵的洁净。
静,乃至高之人生境界。心一旦静下,世间万象皆释然。人之成熟,往往源于久寻不得的淡泊心态。心若静如止水,可淡然处世,不惊于荣辱,静观云卷云舒,不问离合,只看庭前花开花谢;心若平静,方能自在从容,昔日琐碎不再纠缠,今日思绪自由无垠。朝见露水明珠,暮听蛰虫声响,瞧小桥流水,叮咚成韵;走过石径小屋,寂静化诗,纵使置身喧嚣如战场,亦能保持心如静水,平和安详,宛如池中鱼儿,亦或细雨后的新荷。在这纷扰的人间,若能独自行走,不为外物所动,不因情绪起伏,无惧荣辱变迁,岂非一种令人敬仰的境界?人生一世,修行在心;一世之人,心修终生。惟有心静,方能通达遥远;惟有宁心,方能超脱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