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思宇:新质生产力的央企范式:从“四维跃迁”到全球竞争力重构

秦功彦 2025-04-28 04:33:33

本文围绕国务院国资委“发展新质生产力四新论”的战略部署,结合央企实践案例与创新突破,系统解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路径与战略意义。

核心观点如下:

1. 战略框架:四维协同驱动转型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提出的“科技创新、产业焕新、机制革新、思维更新”构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框架,通过技术突破、产业重构、制度适配、认知升级的协同联动,推动央企从传统动能向新质动能跨越。

2. 实践突破:硬科技与软实力并举

⑴技术原创性:西安慧金科技全球领先的熔盐储能技术、东风汽车L4级智能驾驶等案例,展现央企在低碳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从0到1”突破。

⑵生态重构力:中国中车轨道交通集群、中国电信量子通信生态圈等实践,凸显央企在产业链整合与跨界协同中的主导作用。

⑶机制灵活性:科创板并购、启航企业培育、差异化监管等创新模式,破解国企改革深水区难题。

3. 深化路径:开放创新与生态赋能

提出强化全球研发网络联动、设立千亿级未来产业基金、构建“四新”评价体系等建议,推动央企从“单点创新”转向“系统赋能”。

4. 战略意义:定义全球新规则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制度探索,央企需以“五个思维”为指引,成为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规则制定者。

一、“四新论”的创新之处

“四新论”的创新性体现在系统性、前瞻性、实践性。

1. 科技创新:从“源头”到“转化”的全链条升级

张玉卓强调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要通过“分类施策”(渐变型与突变型技术并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与以往单纯强调技术突破不同,更注重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例如,国资委要求央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2023年研发经费达1.1万亿元),并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等科技成果转化。

2. 产业焕新: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第二曲线”

提出通过“自主培育、并购重组、资源赋能”等多元化模式开拓新赛道,如布局量子信息、类脑智能、可控核聚变等前沿领域,目标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提升至35%。同时,通过“启航企业培育工程”打造未来“独角兽”企业,2023年央企在战新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2.1%。

3. 机制革新:以新型生产关系适配生产力发展

首次将“差异化监管”与科技型、战新产业子企业的治理结合,提出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与出资人监督体系,例如对科技企业实施更灵活的股权激励和授权放权,破除体制机制束缚。这与国资委推动的“四新”(新机制)标准一脉相承。

4. 思维更新:突破传统认知的“五个思维”

引入“系统思维、市场思维、爆品思维、流量思维、生态思维”,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协同(如“双螺旋耦合”),并倡导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爆品”和“流量”逻辑,推动央企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创造”。这是首次将互联网思维体系化融入国企改革话语,打破传统管理惯性。

二、落实“四新论”的实践路径

1. 科技创新:强化开放协同与关键攻坚

⑴加大研发投入:继续提升基础研究占比,2025年前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标志性成果。

⑵开放创新网络:深化与高校、民企及全球研发中心(如央企海外330家研发机构)的合作,融入全球创新链。

⑶技术策源地建设:聚焦“卡脖子”技术,如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推动原创性突破。

2. 产业焕新:加速战新产业布局与生态构建

⑴靶向投资:在量子通信、卫星互联网等领域组建新企业,推动产业链重组整合(如2023年落地光伏制氢、汽车芯片等项目)。

⑵集群化发展:建设战新产业“百项工程”,打造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产业集群。

⑶产融结合:通过战新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解决内生动力不足问题。

3. 机制革新:深化国企改革与差异化监管

⑴授权放权:对科技型子企业实施更灵活的考核机制,如延长研发周期容错期。

⑵人才激励: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

⑶数字化转型:利用人工智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精准识别新型人力资本需求。

4. 思维更新:重塑企业发展逻辑

⑴市场导向:以用户需求定义“爆品”,推动产品服务迭代(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结合传统加油站网络)。

⑵生态协同:搭建开放平台,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创新链(如通信运营商5G基础设施共享)。

⑶风险平衡:将强创新与稳增长结合,避免短期收益导向,摒弃“挣快钱”理念。

三、创新突破与亮点总结

1. 技术原创性突破

⑴颠覆性技术:央企在可控核聚变(中核集团)、6G通信(中国移动)、量子计算(中国电科)等前沿领域实现“从0到1”突破,2024年央企研发投入1.1万亿元,基础研究占比提升至15%。

⑵产业链自主可控:

如贵州航天电器攻克航空航天高可靠连接器技术,国产化率从30%提升至90%,支撑北斗卫星等重大工程。

2. 产业生态重构

⑴集群化发展:央企牵头建设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19个战新产业集群,例如中国中车主导的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带动上下游超2000家企业协同创新。

⑵跨界融合:东风汽车联合字节跳动、华为打造AI智算平台,支撑智能驾驶12个场景应用;中国能建将超临界CO₂发电技术应用于煤电改造,碳排放降低20%。

3. 体制机制创新

⑴差异化监管:对科技型子企业实施“研发投入视同利润”考核,允许科研团队工资总额单列,中电信量子核心团队人均激励超行业均值3倍。

⑵人才激励:振华电子通过“凤凰引才计划”引入130名博士,推行项目跟投和股权激励,专利产出效率提升40%。

4. 认知范式升级

⑴爆品思维实践:东风岚图推出“绿色引擎”混动系统,单款车型年销破10万辆,成为首个入选央视“新质生产力年度案例”的车企。

⑵流量思维转型:国家电网打造“网上国网”APP,用户超3亿,通过数据挖掘精准推送节能方案,年节电超50亿度。

四、创新案例分析:央企实践新质生产力的典型范式

1. 科技创新:西安慧金科技“高压电磁熔盐加热装置”

⑴技术突破:西安慧金科技开发的全球领先高压电磁熔盐储能加热技术,通过高电压大功率电磁感应实现熔盐高效加热,热效率达95%以上,寿命超20年,填补了我国在熔盐储能核心装备领域的空白。

⑵应用场景:已应用于中核玉门光热项目(10MW)和浙江混合储能供能示范项目(35MW),助力新能源弃电消纳和火电厂灵活性改造,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0万吨。

⑶亮点:技术入选工信部《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获评“新质生产力优秀案例”,标志着央企在低碳技术领域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

2. 产业焕新:东风汽车智能制造与智能驾驶

⑴智能制造:东风岚图工厂采用935台工业机器人、5G+数字孪生技术,实现118秒下线一台整车,支持4款车型混流生产,效率提升30%。其武汉数据中心服务100余个上云项目,研发周期缩短20%。

⑵智能驾驶突破:L4级无人驾驶巴士在雄安新区累计运营超10万公里,覆盖15省35市;港口无人集卡在厦门远海码头实现全流程自动化装卸,效率提升40%。

⑶生态协同:联合华为推出“天元架构”,打造车路云一体化平台,连接超70万网联车辆,数据反哺自动驾驶模型训练,形成“技术-应用-迭代”闭环。

3. 机制革新:科创板并购与启航企业培育

⑴并购整合:中国电信通过入主国盾量子构建量子通信产业协同,招商局集团投资凯赛生物布局生物基材料,中科星图并购7家企业补全空天信息产业链,形成“技术+资本+市场”三位一体模式。

⑵启航企业模式:国资委首批启航企业聚焦量子信息、深地深海等领域,实施“管理授权、要素集聚、激励保障”三机制,如某央企3D打印钛合金粉企业获专项政策支持,研发周期缩短50%。

4. 思维更新:贵州钢绳集团“桥梁钢缆破局”

⑴认知突破:贵州钢绳集团摒弃依赖进口路径,自主研发桥用主缆密封钢丝绳,单根钢丝承重4.5吨,主缆破断力达8.吨,打破国外垄断并应用于牂牁江大桥等超级工程。

⑵协同创新:联合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构建“产学研用”生态圈,将超临界流体技术跨界应用于石油环保设备,实现技术转化收益超2亿元。

五、政策与完善建议:深化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路径

1. 强化开放创新网络:借鉴中国铁塔联合民企攻关6G技术的经验,推动央企海外330家研发中心与全球创新节点深度联动。

2. 加速战新产业基金落地:设立千亿级未来产业基金,重点支持启航企业(如类脑智能初创公司),2025年前培育50家科技领军企业。

3. 构建“四新”评价体系:将新技术渗透率、生态主导力等纳入考核,例如要求AI技术对传统业务覆盖率超60%。

4. 推动“硬科技+资本”双循环:鼓励央企科创板上市公司通过定增、REITs等工具募集资金,2024年科创板央企研发强度达12%,超市场平均水平3倍。

六、结语

“发展新质生产力四新论”即科技创新、产业焕新、机制革新、思维更新,是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最新战略部署。这一理论体系不仅首次系统性整合了“四新”方向,还创新性地提出“五个思维”以突破传统认知限制,体现出顶层设计的战略性和实践性。

央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技术-产业-制度-认知”四维协同:既需突破量子信息等“硬科技”,亦需重构如东风“车路云生态”的产业范式,更离不开科创板差异化监管等制度创新。

我们期待未来央企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五个思维”为指引,以“四新”为抓手,在开放创新中构建现代化产业生态,从单点创新转向系统赋能,真正成为全球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和“主阵地”。

(作者金思宇系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中国智库高级研究员、北京泛亚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合作贸易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顾问)

1 阅读:26

秦功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