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问律师】京问时评|2025年1月9日法律视角下的时事动态剖析:境内外热点中的法治脉络

北京京问律师事务所 2025-01-16 14:54:21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法律如同一张无形却坚韧的大网,紧密交织在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国内政策的推行,还是国际风云的变幻,都有着法律的深刻印记。近期一系列热点事件,涵盖养老、消费、政治、金融等多个领域,为我们洞察法治进程提供了丰富素材。

中国境内:法治护航民生与行业发展

(一)养老服务改革:法治引领养老新篇

2025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无疑是为我国养老事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从法律层面看,这一政策文件背后有着诸多深意。鼓励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盘活闲置资产开展养老服务,一方面涉及到国有资产的管理与运营法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其盘活利用必须依据严格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确保资产不流失、保值增值的同时,实现公益属性的最大化发挥。这要求在资产清查、评估、租赁或合作运营等各个环节,遵循法定流程,例如规范的招投标程序、合同签订与监管,防止暗箱操作与利益输送。

对于外商投资国内养老服务产业享受国民待遇,更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在法律层面落地生根的体现。依据相关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养老服务领域向外资敞开大门,意味着外资企业在准入、运营、税收、监管等多方面与内资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这既吸引了国际先进的养老理念、管理经验与资金流入,也要求国内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对外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财务合规等方面的监督,以保障老年人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在推动旅居养老目的地建设中,土地使用、设施建设、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成为基石。各地需依据城乡规划法合理规划旅居养老用地,保障其配套基础设施如医疗、交通等按标准建设,同时旅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保障老年人在旅居过程中的游览、住宿、餐饮等各项权益,让老人安心享受 “诗与远方” 的晚年。

(二)数码产品购新补贴:规范市场与保障权益之举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针对数码产品的购新补贴通知,看似简单的经济刺激手段,实则蕴含丰富法律内涵。按产品销售价格的 15% 给予补贴,每位消费者每类产品可补贴 1 件,每件补贴不超过 500 元,这一规则设定基于公平公正与财政资金合理使用原则。从合同法角度,消费者购买产品获得补贴,与商家、政府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三方合同关系。商家有义务如实申报补贴、按要求提供产品,不得虚报价格、以次充好骗取补贴;消费者要符合补贴资格条件,如实提供信息,若提供虚假资料套取补贴则构成违法欺诈行为;政府部门负责审核、发放补贴,需严格遵循财政资金管理法规,确保补贴资金流向精准、账目清晰,接受审计监督。

这一补贴政策还关联到反不正当竞争法,防止商家利用补贴进行恶意竞争,如串通涨价再享受高额补贴,损害同行与消费者利益。同时,产品质量法保障消费者所购数码产品在补贴刺激下依然品质过硬,若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有权依据三包规定等要求退换货,维护自身合法消费权益。

(三)证券行业监管:严守合规底线

中国证券业协会要求报送从业人员情况,这是强化行业自律、行政监管协同发力的法治实践。证券公司及证券投资咨询公司需报送上一年度从业人员内部问责情况、激励约束机制执行情况、投资行为管理情况、廉洁从业制度执行情况等,是基于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赋予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职责以及证监会的行政监管权力。

从公司治理角度,证券公司内部应有完善的合规制度,依据这些法规对从业人员行为进行约束、监督与问责。从业人员若存在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违规销售等行为,不仅违反公司内部规章,更触犯法律法规,将面临行政处罚、行业禁入甚至刑事责任追究。协会收集这些信息,便于从行业层面分析风险点、制定统一规范,证监会借此精准监管,保障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保护投资者合法财产权益,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四)土地资源利用:依法收储与规范举债

多地推进闲置存量土地收回收购及土地储备专项债筹备发行工作,背后是土地管理法与财政法的紧密协同。在土地收回收购环节,依据土地管理法,政府需对闲置土地进行精准认定,遵循法定程序收回,保障原土地使用权人合法权益,如依法给予合理补偿、听证权利等。

对于土地储备专项债筹备发行,财政法规范了债券发行的主体资格、审批流程、资金用途、信息披露等关键环节。像安徽亳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筹备发行工作,拟申报项目与申请债券规模,必须严格按照财政预算、债务管理等法规操作,确保债券资金专项用于收储土地,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现土地开发与财政可持续性的良性互动。

中国境外:政治法律漩涡与国际经贸挑战

(一)特朗普 “封口费” 案:法治与政治的碰撞

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支付 “封口费” 案即将判决,宛如一场法治与政治的激烈交锋。从法律角度剖析,2016 年特朗普团队在总统选举期间向成人电影女演员支付 13 万美元 “封口费”,并涉嫌伪造商业记录掩盖款项用途,严重违反纽约州法律。伪造商业记录不仅触犯刑法关于欺诈、妨碍司法公正等条款,更侵蚀商业交易诚信根基。

陪审团裁定其 34 项刑事指控成立,彰显司法独立审判精神,即便政治人物身份特殊,法律面前亦无特权。然而,这一案件却被政治极化裹挟,美国社会分裂加剧,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一方面反映出美国选举政治金钱至上、道德滑坡的乱象,竞选资金监管法规亟需完善;另一方面暴露政治干预司法、民众对司法公正性信任危机的隐忧,法治在政治漩涡中艰难前行,国际形象亦受冲击。

(二)国际经贸动态:法律博弈暗流涌动

国际经贸领域,法律同样是没有硝烟战场的关键规则。国办印发《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严禁地方政府通过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进行出资,这是在国际经济下行压力下,我国为防范财政金融风险、遵循国际债务管理规范的有力举措。地方政府若违规举债投资,不仅国内面临预算法、金融监管法规惩处,在国际上也会引发主权信用评级波动,影响国际资本流入与合作信心。

央行开展逆回购操作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背后是货币政策法规与国际金融规则接轨。合理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汇率、利率,防范跨境资本异常流动冲击,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巴塞尔协议等国际准则,保障国内金融市场稳定开放,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

再看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考虑宣布国家经济紧急状态以便为普遍关税提供法律依据,此举一旦实施,将在国际贸易法框架下引发轩然大波。依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随意动用紧急状态加征关税涉嫌贸易保护主义,破坏多边贸易体制,引发贸易伙伴反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阻,国际贸易秩序陷入混乱,法律沦为政治操弄工具,各国经济复苏蒙上阴影。

法治之光,穿透时局迷雾

纵观国内外这些热点事件,法律既是社会秩序的稳定器,也是民生福祉的守护者;既是行业发展的导航灯,更是国际交往的度量衡。在中国境内,从养老、消费到金融、土地,一系列政策法规落地有声,保障民众权益、激发市场活力、防控风险隐患,法治轨道上的发展行稳致远。

境外风云中,美国政治法律闹剧警示权力监督、法治独立的珍贵,国际经贸法律博弈凸显全球合作、规则维护的紧迫。当下,我们应坚定法治信仰,在国内持续完善法律体系、强化执法司法效能;在国际积极参与规则制定、提升话语权,以法治之光穿透时局迷雾,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勇毅前行,让公平正义、规范有序成为时代发展的永恒底色。 这,便是法治于当下时事的磅礴伟力与深远意义。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