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领50骑闯5万金兵大营,到底是抗金神剧,还是真实的事件?

寻根拜祖 2024-01-25 15:53:57

中国的文人向来不缺豪杰之辈,比如辛弃疾,他以五十骑勇闯五万敌营的壮举告诉后人,什么叫“中国文胆”。

辛弃疾出身陇西辛氏,这是一个充满血性的家族,西汉时期有辛武贤、辛庆忌、辛通祖孙三代为国戍边,魏晋南北朝辛氏名将辈出,甚至还出了个忠节才女辛宪英,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又涌现了辛云京、辛云杲这样的平叛功臣。

出身在这么一个优良传统的家族,辛弃疾却不能承继祖上的荣光,甚至都不能做一名汉民,因为他出生时的“国籍”叫金朝,而不是宋朝。

原来,辛弃疾的先祖自唐朝时就迁居山东历城(济南),而靖康之变后,这地方就成了金国的土地,辛氏家族因为人数太多,无法南迁,从此成了金国人。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虽然在金朝出仕,担任散朝大夫、开封知州,但不忘故国的他却心在曹营心在汉,一直暗中筹备武器装备,希望与金国人在战场上一决雌雄。

那时候辛赞经常拉着年幼的辛弃疾登上山头,他指点江山,给小孙子讲述关于江山的壮伟、故国的雄浑、先祖的忠烈,激励他不忘复国之志。

这就是家族的气质传承,辛氏家族之所以累世不衰,正是得益于忠贞、刚烈、坚毅的精神传承。

在爷爷的悉心指导下,辛弃疾念念不忘打败金人,回归故国。成年后,他在爷爷的鼓励和帮助下,两次借进京参加科举之机深入燕地考察,获得了大量金国人的一手资料。

机会来自于正隆六年(1161年),那年完颜亮挥兵六十万,发动了规模浩大的灭宋战争,却不料在采石矶之战中一败涂地。

采石矶之战的失利让金朝的内部矛盾立刻爆发,金世宗完颜雍在东京辽阳称帝,前线将士闻变射杀了完颜亮,金军溃败而逃。

这个局势点燃了中原大地的一把火,长期深受压迫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当初,完颜亮为了灭宋整整筹备了十年,十年间他对中原汉地的百姓采取极端的盘剥政策,人民被沉重的赋税徭役压得家破人亡。金军路过时,又对汉民采取毫无节制的掳掠政策,这些暴政终于迎来报应。

此时金人占据中原也不过三十余年,像辛赞这样的宋朝遗臣大有人在,于是黄河、淮河两岸义旗林立。

时年只有21岁的辛弃疾当然不能错过机会,他扔下笔杆冲出书房,散家资募兵勇,组织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举起了反金归宋的大旗。

辛弃疾很有大局观,为了统一组织,他不计个人得失,主动率部加盟了耿京。

耿京的出身很低微,但却是最早举义的一位农民军领袖,在他的率领下,短短几个月这支队伍从数百人迅速扩展到十几万人,攻克了从河北大名府到山东济南、昌邑一带的大片土地。

辛弃疾加盟后,被耿京任命为章书记(机要秘书),但却在上任不久因为一次失职,差点被耿京处死。

原来,辛弃疾有个好友,是个和尚,法号义端,此人追随辛弃疾参加了义军,并且一同并入耿京所部。

但不久,义端和尚竟然趁辛弃疾疏忽盗走了耿京的金印叛逃了,耿京因此大怒,就要杀了辛弃疾。

辛弃疾说:先不要杀我,给我三天时间,保证追回大印,到时候您再杀我也不迟。

茫茫人海,上哪里去找义端和尚呢?辛弃疾有办法,他认为义端之所以偷金印叛逃,肯定不是为了钱财,那就只有一个解释,这家伙要去金军投诚,只要顺着去金营的路追,就一定能抓住他。

辛弃疾昼夜追击,果然逮住了义端。义端跪到求饶:“我会看相,您是一位青兕神兽,力能杀人,请看在旧交情份上饶过我。”

“神兽”是不会徇私情的,和尚看错人了。辛弃疾没跟他废话,直接手提刀落砍下了他的头颅。

因为这件事,耿京对辛弃疾刮目相看,这为义军归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义军数量的膨胀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人多力量大,坏处是心不齐,容易分裂,尤其是成分复杂、仓促汇聚在一起的义军。

比如,辛弃疾这一类士族阶级出身的人,他们有政治理想,有明确的政治诉求,而低层出身的农民往往是为生活所迫,对未来根本没有清晰的规划,目光相对短视。

当金军开始反扑的时候,在巨大压力之下,这支义军的内部矛盾开始显现了,一部分人主张接受招安,靠投降换取荣华富贵,一部分人主张当土皇帝,实在不行就当山大王,活一天算一天,逍遥。

而辛弃疾则主张归宋,他对耿京苦口婆心地分析形势、深明大义,告诫他只有归宋才是最好的出路。在他的坚持下,耿京“决策南向”,并派都督提领贾瑞、掌书记辛弃疾为使,去江南拜见宋高宗赵构。

南宋小朝廷喜从天降,赵构当即大笔一挥,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天平军掌书记,义军200余人获得加官进爵。

于是辛弃疾带着喜讯往回赶,走到海州(连云港)时却得到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耿京被杀害了!原来,主张投降的将领张安国袭杀了耿京,并率部投降了金军,赵构到手的鸭子飞了。

这事要是放一般人头上,辛弃疾恐怕只有一个选择:回到江南,听从南宋朝廷的安排。

但辛弃疾不是一般战士,他自幼深受家国情怀的教育,所有的举动都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因此他不能忍受一个大好的机会就这么被张安国断送,他要复仇!

可如何才能做到呢?毕竟义军已经掌握在张安国的手里,辛弃疾两手空空能怎么办呢?

谁也想到,辛弃疾竟然想出了一个令人惊掉下巴的主意,他与海州统制王世隆率领50名勇士,决意来个虎穴擒贼。

当辛弃疾等人冲进大营时,张安国正在和几位金将喝酒,仓促之间,他还没来得及所有反应就被辛弃疾捆成了一只粽子。

然后,辛弃疾将张安国绑在马匹上扬长而去,那几位金军将领看得目瞪口袋,竟然没一个人敢阻拦。

这个情节简直就是“抗金神剧”,50人马踏5万金军大营,还不费一枪一弹就劫持走了叛徒,编剧也不敢这么写剧本啊。

事实上这也不难理解,首先,所谓的金军大营其实是张安国所部,并不是真正的金军。

此时这支队伍虽然被收编了,但本质上依然是农民军,管理很松散,辛弃疾对这支队伍了如指掌,知道哪里有漏洞。

其次,张安国永不光彩的手段杀害耿京夺了兵权,但不代表所有人都心悦诚服,辛弃疾一定得到了很多耿京旧部的支持。

据某些史料记载,辛弃疾绑架张安国之后,还带走了部分人马,这表明,在闯营之前他们做了周密部署,这是一场里应外合的行动。

其三,张安国太过麻痹大意,根本没料到会有人闯营,更没想到对方竟敢螳臂当车,因此直到被捕依然感觉很懵,没来得及做出任何反应。

那几位金将也是来做客的,随身顶多只有几位侍从,除非威胁到生命,否则他们绝不敢插手。

出了大营,一行人打马飞奔,将张安国押到临安,并斩首示众。辛弃疾的壮举震惊朝野,时任起居舍人,著名文学家洪迈作文记述:“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

多年后,辛弃疾本人回忆这段历史也不禁热血沸腾,曾写诗纪念:“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以辛弃疾的才情、谋略、胆识和忠烈,才二十出头的他应该能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前程,然而可悲的是,江南竟然成了一生蹉跎的地方。

原因大伙儿都知道了,那就是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根本无心收复失地,主战派空怀壮志却无处施展。

辛弃疾曾经无数次上书,陈述他的抗金策略,却无一例外地石沉大海。他还曾经在湖南组建飞虎军,为南宋地方军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新道路,却也因此遭到弹劾,被罢职免官。

在被闲职十余年后,辛弃疾再度被启用,出任福建提刑、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太府卿等职,这段官宦生涯同样很短暂,两年后她又遭到弹劾而归隐。

嘉泰三年(1203年),主战派的韩侂胄担任宰相,已经63岁的辛弃疾被启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虽然辛弃疾多次说金朝必乱必亡,应该抓住机遇北伐,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南宋的乱一点不比金朝好,他心心念念的北伐愿望依然不能实现,在多次弹劾之下,辛弃疾再度辞官归隐。

开禧三年(1207年)秋,宋宁宗再次起用辛弃疾,任命他为枢密都承旨,协助韩侂胄组织北伐。然而,此时辛弃疾已经病得不能起床,只能遗憾地请辞。

这年九月深秋,67岁的辛弃疾病故,临终前这位壮志未酬的老人还在连呼“杀贼,杀贼!”

7 阅读:1586
评论列表
  • 2024-02-04 17:59

    宋朝皇帝整体孱弱,能灭汉人政权,对外族政权长期处于劣势,辛弃疾岳飞等人是生不逢时[汗]

  • 2024-02-24 22:40

    你这标题南宋可是把北方宋人称为归政人是看不起的,而且第二任皇帝在位的时候,赵构还活着呢,赵构死了之后,第二位皇帝发动了北伐。失败了就怕了不敢打了。南宋文人大多主和你觉得他们会大写特写夸个归政人武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