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格,放在这个世界上,是相对而言情感细腻而表达内敛的。比如说搏命的时候,盎撒人要么喊着“Freedom”要么大声嚷嚷着“Let’s do it”,反正嗓门都很大,没见过哪部电影里说要玩命了却用小声嘟囔来表达情绪/态度的。
而中国人真的可以做到一边眼神坚定的磨刀,一边自言自语似的来一句:“嗨,不就是死么?内谁?最后那根烟给我留一口”。
所以当我收到宁梵RA10的那天,我去微博上翻翻这塞子有啥资料没的时候,看到老羊微博说了句“卷呗,谁不会呢?”,一股子杀气就这么透屏而出,我仿佛又看到那个写歌骂人的说唱少年的样子了,意识到这回老羊又要整点儿狠活的同时自己也很惭愧:差不多都是同龄人,看看人家做品牌做事业的,依然火大尿黄(划掉)火气十足,我则佛得像个敬老院的资深住户……
闲篇少叙,上主角:微动圈产品,宁梵RA10。
微动圈这个换能原理,日系德系这些国外品牌先玩,后来国内不少品牌也都尝试过,只是一方面它的前卫程度或者说新鲜程度不算顶,另一方面大家试完了之后有意思的产品挺多,真要说哪款历史地位特高、或者销量特牛吧却又不至于,于是乎就略微有些尴尬——真的是有些尴尬,不仅如此还容易被普罗消费者误解:你说的这个微动圈是不是振膜特小偷工减料的意思???
而实际上,咱不说厂家那边的设计难度这些,只以我一个听者的角度而论,微动圈产品大多也会存在一些不够平易近人的地方,比如普遍不那么好驱动,比如听感大多会觉得比普通动圈的自然度松弛度差一点?
不过这几年国内耳机品牌在技术掌握方面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这款RA10显然具备打破成见的实力,它有着如下几个特点:
1、以经过优化的扩散场下的HRTF(头相关传递函数)的频率响应特性为核心目标,在此基础上优化音色和听感,在特定层面更符合“还原”的定义。
上面这段听起来不是很像人话,翻译一下就是“现在很多用户特别在意曲线,虽然这个曲线跟实际听感未必有必然联系,但就是很在意,那我们也做一款曲线漂亮基础上调音的,告诉他们我们宁梵不虚这个”。
2、MCL-6直径6mm的高磁力微动圈单元,属于中等刚性的轻质单元,搭载高性能稀土钕铁硼磁铁(认为微动圈直径小就更低成本的人不明白俩东西构造都不一样,不过这个你解释也没用啦),9u高分子振膜,主菜够分量。
3、5N无氧铜镀银线,磨砂质感外皮,实际上这个线给我的观感是蛮轻巧的,它比较容易绕在一起,好在也比较容易拆散回复。
4、4对宁梵MS42高品质食物级抗菌硅胶套——这个点赞了,佩戴真的很舒服,好的硅胶套不光是音质的好辅助,还会带来更高级的产品触感观感,且会让更多人戴着舒适之余不易过敏,在这点上得批评下真无线们,现在有很多真无线明明都卖到四位数了,硅胶套用得还是大路货,实在是有些不思进取。
比这些需要解说才能获知的特点更为鲜明的,其实是RA10的设计——微动圈耳塞之前有很多都是直接一个小草棍怼你耳道的设计,这种搞法在2022年来说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了,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不够舒适的处理方式,除非你采用就是微动圈单元直接怼住耳道的设计思路,否则真的应该好好把微动圈这个“微”的特性好好利用一下,做出更适宜于大部分消费者的佩戴。
而RA10显然就是用了一个很出色的思路,采用了符合人机工学的思路,设计感十足,腔体在视觉上分成两块儿,大的部分显然是电吉他PICK的形状。其腔体投影面积之小令人激赏,大家可以看下自己的拇指——也就是你的拇指指甲盖那么长,且宽度只有指甲盖一半那么宽,这种尺寸,除非你耳廓上横着长出一个隔断,否则哪怕你是未成年的初中小孩子,佩戴也毫无压力。何况导管也足够细,本体又非常轻,这使得宁梵RA10的佩戴几乎是无门槛的全民级的!
音质方面,我们似乎有一种惯性思维:两三百的塞子嘛,你就应该做泛流行声音,然后到六七百或者千元级,咱们再来聊高大全再来聊什么曲风都能适应,再来聊贴合现场再来聊HiFi。这种思路有其历史背景,毕竟当年耳塞方面卷得不厉害,两三百的塞子,你真要它三频都顾住那是真不可能,六七百的都顾不住呢,只能有所取舍,素质和音色都要做取舍。再加上刚入门的朋友毕竟也是流行为主,这是客观事实,得让他们觉得好听才重要,于是这种惯性思维就延续至今了。
而宁梵RA10则完全没有理会上述思维,它做了个带有监听色彩,也带有“高大全”色彩的耳塞出来——括弧注意,这是两百多售价的东西,做这个,是不是很牛?或者说~很虎?
但是接上播放器一耳朵我就拜服了,他娘的,还真做到了——这是一款在低频方面给了你中等量感、足够的泛音和相当不错的结象/形体感之余,还给了你一些瞬态、分离度、和速度感的塞子——后面三个给得不算多,但相对来说这价位的塞子本来就不该聊这仨东西,因为以往来说中低端耳塞里速度感瞬态分离度如果有了的话,量感和结象基本就只能装死,反之亦然,这俩玩意儿你要么留一样,要么全体凑合,RA10在底盘稳的基础上给了这些,就算出彩,这使得它能从形体、分离度上都很好的回放大提琴、贝斯等乐器,剥离出来并展现给你一定的存在感,而这些往往是同价位塞子里不易做到的。
中频这块儿也是追求平实的风格,或者说它追求的是连贯的平实,把关于中高和中低的衔接做得堪称该价位里的趋于完美,分离度优秀,内容呈现丰富,人声位置略微靠前,结象不大不冲头,有一定的柔润度但是不多,更强调的是声音里密度和质感,所以你要拿这个听流行不觉得煽动那太正常了,甚至中高频那块儿女声的齿音偏多都是正常——这个中频不是用来毒你的,它更想要给你“回放”。
高频没有毛刺,这是我先前会担心的点,因为老羊这个人毕竟小四党出身,对于锋芒味道的高频仿佛是有偏好的,而RA10的高频则是在亮度上做了一定的合理压制,给了空间感给了细节表达,给了明敞度,这就很合理了。在表现弦乐的时候这条塞子有着不错的信息呈现度,而这些信息不会让人觉得突兀或者锋利,当然与此同时你指望这条塞子背景被衬得很透明或者说高频动态很……不对啊……这不是个两三百的塞子么?两三百的塞子我为啥要说这些?高频不暗不是就可以了么?
好吧,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对这条塞子其实是很肯定的,要不然不至于不自觉的用这些高标准来考量它。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点是“气息感”,这条塞子很有趣的就是它的低频乍一听明明不算量大,但是它给到的残响能回馈出远超逻辑的气息感,比如大提琴的一个动静,就留在空气里回荡了,可能得回荡那么小一会儿……于是你听它的中频,是端正味道的,却伴随着这个低频铺设的动静和氛围,高频也是一个道理,等于这个塞子,微动圈的道理不光是说我又小又有很不错的素质,还有一点就是它给出了一种这个价位一般给不出的低频形体感和能量发散,这直接导致它的氛围基调一下子就高级了起来,所以细细琢磨,这个低频表现力才是这条塞子的根本——我们也见过不少三频做均衡,音色不渲染的两三百元的塞子,为什么它让我觉得明显更高一级?就是因为它这个低频不是重视量大那么肤浅,它玩的是箱子味儿的低频是共鸣是残响,它把自己微动圈的能量优势放在这里了——我写到这里还担心是不是自己前端用得太好导致得出这种结论,换了俩便宜前端,换完的结果是低频的结象和微动态的确弱小了些,但是整体的劲儿还是如此,这的确是一条先把下盘功夫玩高明了,然后才是素质高的好塞子。
当然了,仅以素质、佩戴、乃至颜值而论,这条宁梵RA10就已经足够大卖了——它占着很热门的价位,它有着足够精致好看的包装和本体外观,一看就是送人自用两相宜、且特别适合送妹子的选择,就冲这个人尽皆宜的佩戴你就可以无忧送妹,完后送完你还可以很装的跟她说“这塞子的声儿才是真的高保真”,而且这句话保证你说的不脸红。
所以老羊这次的姿势,稍微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是真的。因为从我的认知来说他是有些偏执那种人,可是这个塞子身上的点,却全是亲和力,无论佩戴声音还是样子,都属于那种——我想象不到说谁完全不适合这塞子,或者说会讨厌它的声音?诚然它不是那种搞人声渲染的存在,不过在如今,这样一碗水端平的声儿岂不是更适应最大公约数消费者?
所以啊,卷,也许大家都不怕,怕的只是,你卷对了路子,卷出好产品。
啊不对,应该说作为消费者,最想看到的,就是你卷对了路子,卷出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