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乌克兰文化同源,语言相近,苏联时期同属一国。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随即宣告独立。
这次分家后并不安宁。
俄罗斯不希望其向西方靠近。
2014年,乌克兰局势动荡,亲西方政府执政后,俄罗斯随即占领克里米亚半岛,并支援乌克兰东部的分裂势力。
这成为了今日战争爆发的根源。
2022年2月,战争全面打响,局势迅速升级。
这场战役已延绵1096日,即将迈入第四年,双方均遭受重创,损失惨重。
俄罗斯方面,死亡人数已超过九万。
将重伤、逃兵及被俘人员计入,总损失军人数达25至30万。
乌克兰局势愈发严峻,战况更为惨烈。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初,已有超过50万军人牺牲,另有1.6万余军人被俘。
俄军坦克损失惨重,数量超过2000辆。
这个概念具体指什么?
一辆现代主战坦克造价约500万美元,由此推算,100亿美元相当于损失了约2000辆此类坦克。
双方不仅坦克受损严重,火炮、装甲车及防空系统同样遭受重大损失。
截至2024年9月,俄方控制了乌克兰约17.86%的区域。
要明确,所失去的绝非仅限于土地。
上方有工厂、农田,以及数十万居民赖以生存的家园。
当前的核心疑问是:这场战争何时能终结?
关于此事,无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打得并不轻松】
俄罗斯实力强于乌克兰,这一事实显而易见,如同大象与羚羊在体型上的显著差异。
然而,这场战斗并不轻松。
为何如此?
我们先依据数据进行分析。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俄军在库尔斯克战线已确认消灭乌军士兵逾45980人。
理论上应如推土机般迅速推进,然而实际情况是,两队在该区域长时间陷入了僵局。
存在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具备地形优势。
乌克兰于关键区域建立了多层防御体系,以确保安全。
此情境犹如为羚羊设下悬崖险境,大象虽拥有巨力,却也因顾忌小物而不敢妄动,谨慎行事。
防御工事结合精确制导武器,削弱了数量优势的作用,使其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作战决心。它关乎军队在战斗中的坚定性和毅力,是确保战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体现着指战员对胜利目标的执着追求。
俄军在车臣、格鲁吉亚、叙利亚的行动所积累的经验,实质上反映了其在应对较弱对手时的策略与实践。
乌军正进行卫国战争,如同被逼入绝境的老虎,其爆发出的战斗力常超乎寻常,往往超过外界预期。
第三,关于后勤保障。需确保物资供应充足,设施运行正常,服务到位,以维持整体运营顺畅,保障各项任务顺利进行。
俄罗斯为能源大国,依赖油气出口足以支撑其军事开支。
但现代战争不仅比拼经济实力,更关键的是产业链的竞争。产业链的完善与否,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俄罗斯遭制裁致高科技零部件匮乏,众多先进武器生产受阻,无法持续制造。
这如同拥有财富却无货可购,再多的卢布也无法解决芯片供应中断的困境。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战略定位:如何准确确定发展方向与目标,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俄罗斯意图通过快速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力求战斗高效且决定性强。
战事拖延之下,原本的优势逐渐消逝。
乌克兰意图进行持久战,以期在过程中获得西方援助。
但人员损耗严重,导致支出超出收入,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实力强者未占优势,弱者损失惨重,支持方同样得不偿失,既失人力又折资源。
【“温水煮青蛙”式援助】
美国提供的援助资金账目不清,具体金额模糊不明。
国会批准了1770亿美元援助,乌克兰实际接收约760亿美元,差额近1000亿美元。
那么,这些资金的流向何处?
美国援助的武器装备多为库存旧货,却以最新市价计算,存在以旧充新的情况。
以“海马斯”火箭炮系统为例,其具备高精度与远程打击能力,是战场上重要的火力支援装备,能有效覆盖广泛区域,实现战术目标的有效摧毁。
2014年价格为350万美元,至2022年,援助价格增长至430万美元。
防空系统仅部署完成一半。
装甲车仅三分之一到位。
交付的武器主要包括短程防空系统、备用车辆及火炮,这些装备不足以支持乌军进行大规模反攻,仅能用于维持现有防御。
为何如此?原因有数点:
西方国家历经多年和平发展,导致军工产能显著下降。
重启生产线需投入时间与资金,且受原材料与零部件供应链限制。
为避免激化俄方导致冲突升级,存在对先进武器落入他国掌控的忧虑。
旨在维持乌克兰的战斗力,同时确保其不会过于强大。
通过延长战斗时长,同时确保局势不失控,为双方谈判保留空间与可能性。
此类渐进式援助方式,实则延缓了战争结束,导致总体伤亡上升。
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策略可视为“一鱼三吃”:既提供军事支持,又强化盟友关系,还借此制衡俄罗斯,实现多重战略目标。
削弱俄罗斯力量,强化自身霸权地位,并谋取经济利益。
泽连斯基讽刺道:“美国所谓的援助资金,或许仅仅停留在财务记录中,并未真正落实。”
质疑美国通过抬高老旧武器价格并折算为新价,及将资金回流至洛克希德·马丁、雷神等本国军工企业,从而实现利益输送。
这仿佛一个循环过程:
国会分配资金用于采购军火,军工企业因此获益,随后这些企业游说国会,以求持续获得资金支持。
【说是援助,其实是压榨】
审视特朗普提出的“援助前提”,其核心在于附加的条件。这些条件需清晰理解,以确保逻辑严谨且用词准确,从而全面把握其援助要求的实质。
名为援助,实则近乎压榨。
要求以稀土资源作为偿付方式,旨在掌控至少50%的矿产资源份额。
稀土为现代工业之“维生素”,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及武器制导系统。
掌控稀土者,将主导未来工业的核心。稀土资源成为掌控未来工业发展关键所在。
以“援助”为名,实则行利益瓜分之实。表面上是帮助,暗地里却在争夺和分配各种利益。
其根本意图是将乌克兰转变为一个经济上的殖民地,通过控制其经济命脉来实现对该国的深远影响。
这令人回想起一段段沉重的历史。
1842年,英国借鸦片战争之胜,迫使清政府缔结《南京条约》。
1919年,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需支付巨额赔款,此举致使德国经济陷入崩溃境地。
1989年,IMF针对拉美国家实施的“结构调整计划”,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控制措施。
白宫批评泽连斯基“缺乏远见”,意指其未能认识到援助的价值,犹如言其未察觉所赠面包之美味。
但泽连斯基所观察到的是:
今日授予矿产,明日或需转交港口,后日或又将给予工业园区。
最终演变为经济上的从属状态,受外部势力控制。
对乌克兰而言,面临一个棘手抉择:
接纳既定条件,导致经济主权丧失,最终转变为经济殖民地。
若拒绝条件,或将失去援助,导致战争局势更为艰难。
【新的靠山——中国】
乌克兰最高拉达议员亚历山大·杜宾斯基称:
泽连斯基在西方盟友对乌兴趣减退之际,正寻求新的支持力量,即中国。
在国际环境中,不应将所有期望寄托于单一途径上。
泽连斯基向中国的转向,实为形势所迫。
俄乌谈判亟需中立且具担当、威信的大国进行斡旋,以促进双方和解。
中国是最合适的选择,其条件与需求高度契合,逻辑清晰且优势明显,无需更多赘述,即可明确其作为首选的地位。
中国乃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与俄罗斯关系特殊。
经济实力雄厚,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基础与潜力,体系稳固且具备持续增长的动能。
乌克兰寻求一个既具备实力,又与对方熟知的合作伙伴。
查阅历史可知,成功的国际调解者均具备一个共通之处:
保持中立,公正无私,不偏向任何一方,确保判断与行为均基于客观事实与公正原则。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他立场中立,既未支持英法,也未完全倾向埃及,导致了复杂的局势。
1978年,美国卡特总统能促成“戴维营协议”化解埃以矛盾,原因在于美国当时对双方均维持了适度距离的中立态度。
审视俄乌冲突,西方国家自战争伊始便立场鲜明,明确选择支持某一方。
2022年,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了46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
一边高呼倡导“和平谈判”,
向前线运送武器,犹如言称勿战之人,暗中却向一方递送砖石,此等调解之举,又有谁会信服?
相比之下,中国未向俄罗斯提供武器,也未向乌克兰运送弹药,始终倡导通过停火谈判解决争端。
保持中立态度,不偏向任一方,方能赢得双方信任,愿意倾听你的意见。
中国在国际调解领域具备实力,展现真功夫。
前几年,中国促成沙特与伊朗这对数十年对立的国家实现关系缓和,成功推动双方重建外交关系。
展望未来,中国在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上曾发挥过关键的调解作用。
2003年,“六方会谈”启动,中国担任主持人角色。
尽管未能彻底解决问题,但确实为地区赢得了宝贵的稳定时间。
中国若能成功调解俄乌冲突,将展现其外交智慧与能力,促进双方和解,稳定地区局势,确保国际安全与和平。
这是从“地区大国”地位向“全球性领导力量”角色转变的重要跨越。
若欧盟采纳中国调解,或促成中欧安全事务深度合作,从而打破北约主导地位。
未考虑整体局势者,难以妥善规划局部区域。
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需在全球治理中担当领导角色。这要求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积极作为,引领全球发展方向,确保民族复兴进程顺利推进。
成功斡旋俄乌冲突,标志着中国从地区大国向全球领导地位迈出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