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中,会武功的人不少,最著名的,要数曾在少林寺学艺的许世友。
许世友为人耿直,坦率,忠诚,再加上他是毛主席的爱将,又是唯一土葬的高级领导人,所以很多人都听过他的大名,可事实上,许世友虽然有名,但他的武功却并不是最高的。
开国中将钱钧说起来与许世友还是“师兄弟”,他也曾在少林寺学艺,只不过他去少林寺的时间要比许世友晚3年,再加上当时寺内僧人比较多,所以两人之间互不相识。
直到后来红军在陕北会师,两人见面聊天,才知道他们居然是师出同门的师兄弟。
钱钧武功也不错,特别是他练的少林绝技“朱砂掌”,几十年都还很厉害,1965年,钱钧到民兵团视察时,众人请他表演“朱砂掌”,钱钧没有拂大家的兴趣,而是同意下来。
不一会儿,一位民兵拿着一块石头走了过来,钱钧一看摇摇头说:“太小,换个大点的。”民兵又捡了一块稍微大点的,将军还是摇摇头,认为有点小。
最后还是有人搬来了腌咸菜用的大卵石,钱钧这才满意的点点头,接着,将军绕着石头走了三圈,随即站定,抬起自己的手臂蓄力,突然他一举右臂,劈向石头,只见说时迟,那时快,大卵石当场四分五裂,碎渣四溅。
在场的民兵霎时就看呆了,原来钱钧的武功还真不是吹的,不过,虽然钱钧的“朱砂掌”厉害,许世友却看不上,他更加佩服的是全身都有武功的人,
恰巧开国将军中,就有这么一位,他虽然名头不大,武功却很高,让许世友都佩服不已。
这位将军,就是孙继先。
1911年,孙继先出生在山东曹县一个普通家庭,由于少年时期就爱习武,父亲便将他送到了河南商丘一个叫杨庄南馆的地方练武,在这里,孙继先学得了正宗的“杨家枪法”
练武是个力气活,孙继先尽管吃了很多苦,但从来都没有放弃,几年下来,他早已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武功,他的这身功夫可不是花拳绣腿,而是能打人,能伤人的。
可练武不能当饭吃,回家后尽管孙继先一身武艺高强,可没人看得上,反而有不少人觉得他浪费时间,孙继先对别人的话并不懊恼,他在等一个时机。
后来军阀混战,孙继先参加了军队,是国民党第26路军,1931年,26路军发起“宁都起义”,全体参加了红军,到这个时候,孙继先终于明白,发挥自己功力的机会,终于到了。
此后每逢战斗,孙继先总是冲锋在前,他的身上还背着一把大砍刀,因为方便肉搏,由于孙继先太英勇,到长征时,他已经是红一军团的一名主力营长了。
湘江战役时,面对敌人的炮火封锁,孙继先丝毫不惧,他带着全营战士们冲锋在前,大家将子弹打光了,就与敌人肉搏,这可算是孙继先的主场了。
战后,孙继先的身上,沾满了血液,这些,都是敌人的,他自己毫发无损,后来许世友得知这件事,感慨道:“老孙就是厉害,俺佩服。”
孙继先的猛,还体现在强渡大渡河一事上。
当时孙继先接到团长杨得志的命令,要他亲自挑人强渡,我军只有一只木船,所以,孙继先就将强渡大渡河的战士分为了两组,一组他带着,一组连长熊尚林带着。
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孙继先与其他勇士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胜利的强渡成功,为红军开辟了一条生路。
战后,红军《战士》报写了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我部一个猛冲和十七个红色英雄冒险渡河,即将河两岸敌人全部击溃,这篇文章,没有将孙继先视为大渡河勇士。
当时部队长征,孙继先也没在意,他本身也不是一个喜欢居功自傲的人,但开国上将,他的老首长杨得志却不这样想。
1957年,杨得志亲自写了一篇文章《大渡河畔英雄多》,文章中写道:“十八个勇士每人佩戴一把大刀,每人背一挺机关枪,一支短枪,每人带五六个手榴弹,并且带着工作器具,以二连长熊尚林同志为队长.......”
在杨得志看来,强渡大渡河的勇士,并不是17位,而是加上孙继先,是18位。
1990年,孙继先的儿子去探望在北京住院的杨得志,杨得志还激动的说:“你爸爸是我最好的战友,他是个好同志,优点很多,打仗很勇敢,会武术,能耍大刀……”
孙继先其实并不喜欢争名夺利,他对孩子们说:““我自己算不算勇士,没有必要去争论。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有些同志牺牲后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我们这些幸存者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如果再去争什么勇士,就太没有意思了,我感到很羞耻!”
孙继先武功高强,为人谦虚,怪不得上级和党组织都对他很是喜爱呢,1955年,孙继先被授予了中将军衔,翻开了自己革命人生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