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体内有“双鬼”,为什么这么说呢?

抽动症在中医看来,和身体里的 “风邪” 与 “痰火” 这两个“鬼”密切相关。
中医常说 “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痫”,这里的 “风” 和 “痰”,在抽动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身体里的风邪内生,再加上痰火互结,就容易引发抽动症。
“风” 和 “痰”生成的主要是两个原因——饮食不规律和情志失调。

现在很多孩子偏爱油腻、辛辣、甜腻的食物,还经常暴饮暴食,这会损伤脾胃。脾胃功能受损后,就无法正常运化水谷,导致水湿内停,凝聚成痰。
同时,孩子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或者受到惊吓、情绪波动大等情志因素影响,会使肝气郁结,郁而化火。
肝火与体内的痰湿相互勾结,就像两个捣乱分子凑到一起,扰乱了身体的正常秩序。这种情况下,肝风内动,进而引发孩子频繁眨眼、挤眉、努嘴、摇头、耸肩等抽动症状。

当孩子出现抽动症时,身体会给出一些信号。
观察孩子的舌苔,会发现舌苔厚腻,这是体内痰湿重的表现;
有的孩子舌头上还会出现瘀点,这说明体内气血运行不畅,有瘀血的情况;
仔细看孩子舌头下面的静脉,会发现颜色发暗、变粗,这也是气血瘀滞的一个迹象。
除了这些,孩子可能还会出现睡眠不安稳、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之前有个 8 岁的小患者,父母发现他总是频繁地眨眼睛、努嘴,一开始没太在意,后来症状越来越严重,还开始摇头。
带到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抽动症。我给他看诊时,发现他舌苔黄腻,脉象弦滑,平时脾气也比较急躁。
根据这些症状,我判断他是由于肝郁化火,炼液为痰,痰火内扰,引动肝风导致的抽动症。

于是,为他制定了清肝泻火、化痰息风的调理方案。两个月之后,抽动慢慢减轻消失了。
不过,每个孩子的体质和病情都不一样,抽动症的严重程度也有差别,有轻度、中度和重度之分。

所以,在治疗抽动症时,一定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辩证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缓解症状,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