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豆瓣8.8的高分韩剧,不建议共情能力太强的人看

影艺独舌 2023-11-10 22:18:24

中国精神卫生最新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相当于平均每14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抑郁症。

这是一个可怕的概率,大多数人对抑郁症的认识仍是“太矫情”,而非一种疾病,更遑论对抑郁症患者的处境感同身受。

那么,抑郁症发作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自我封闭在阴暗幽冷的房间里,倦怠、麻木,生不出一丝力气。鼓起勇气向外界求助,刚踏出一步,就陷进地板幻化的沼泽里,焦虑、恐惧、绞痛、窒息的感觉扑面而来,越陷越深,却无人接收到她的求救信号,直至孤独地被这种痛苦完全吞噬……

这是韩剧《精神病房也会迎来清晨》(下文简称《精神病房》)女主抑郁症发作的一幕,也是全剧最有冲击力的镜头之一。共情能力稍强的人看到这个场面,恐怕已经倍感不适了。

隐晦的精神病痛具象化,抽象的病理学描述幻化为视觉奇观,神性与人性共存的主人公游走在异化的边缘,诸多特质让《精神病房》拿到了今年海内外医疗剧在豆瓣的最高评分8.8。

11月3日,12集体量的《精神病房》全集上线Netflix,在同期一众重生复仇、偶像奇幻剧中脱颖而出。抑郁症、恐慌症、狂躁症、双向情感障碍、妄想症、假性痴呆……困于精神疾病之人的内心世界,第一次在荧屏上得到直观精细的呈现。

意外的是,这部本该令人压抑的医疗群像剧,却让我在观看过程中产生了一丝爽感,以至于通宵肝完了全集。

一部医疗群像剧,怎么拍出爽剧的感觉?它能为创作陷入瓶颈期的国产医疗剧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01

翻开《精神病房》的主创列表,编剧一栏赫然写着李南奎——他的代表作是《耀眼》(豆瓣9.0)。这是一部观照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人群体、充满人文关怀的现实主义作品。

与其将《精神病房》归为医疗剧,不如定义为人文类剧集。它巧妙地避开了医疗题材的雷区,也没有刺刀见红的派系斗争、人性难辨的伦理博弈。它的戏剧张力,源自人的异化、异化过程的奇观呈现,以及对异化之人的人文关怀。

《精神病房》的故事视角并不贪图全面客观,而是从精神科新手护士郑多恩(朴宝英 饰)的主观视角来观察病患。

这种切入视角让观众与故事保持了“近而远”的距离。一方面,护士比医生接触病人时间更多,对患者的观察更加细致入微。

另一方面,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旁观位置,能够让观众清醒地意识到“何为病”,许多被忽略的日常压力得以被宽容对待。

02

《精神病房》采取了类似单元剧的结构,故事之间相互勾连,平均一集一个病例,病症具有普遍性,每位患者的心路历程都是在反映社会问题:遭受职场霸凌、不断罪己的中年社畜大叔;平衡职场和家庭筋疲力尽,患上假性痴呆的高中生妈妈;最终选择跳楼的考公魔法师……

导演用清新的色调讲述了沉重的故事,用了大量心理写实手法来具象化精神病患发作时所感受到的世界。比如,苦于母亲控制欲过强,而患上双相情感障碍的白富美,只能通过完全赤裸的现代舞来发泄积压已久的情绪。

恐慌症发作好似溺水,是缓慢窒息的过程,即使心里知道恐慌症发作不至于死,痛苦程度却不亚于体验濒死。更可怕的是,这种病症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作: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在密集的会议室里……

考公落榜七次的青年金书完患上了妄想症,在现实世界里屡屡碰壁,只能在想象的游戏世界里获得成就感。最后他张开双臂,无声地坠入这个世界。

不得不说,这是十分聪明的做法。不敢说对每个角色都能感同身受,但确实让观众体验了心魔存在的世界。这是一部拍给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看的剧。

03

剧中还为女主增加了一个设定:讨好型人格。正因为这种敏感细心的“老好人”特质,女主总能先发现被他人忽略之处:实习护士总是请假上厕所,是隐瞒恐慌症;妄想症痊愈患者是装病住院……

女主带着这种有缺陷的性格勇闯精神科,从犯错的小白成长为最受精神科病患欢迎的护士,爽感由此而来。

然而,故事的戏剧性也生发于此——由于对一位患者的自杀过于内疚,女主患上了抑郁症。护士变成了患者,拯救者与被拯救者的次序颠倒了、相融了。

身着病号服,被没收手机关在单人病房时,女主才深切体会到自己曾经照料过患者的痛苦,原来曾经脱口而出的话术于患者而言是紧箍咒般的折磨。

通过对女主患上精神疾病、治愈疾病的全过程展现,还带出了病患家属的视角,以及精神病患康复后在社会上遭到的偏见歧视。

编剧李樯说,一个好的作者,要感慨人生,而不励志。在这部剧中,没有绝对的拯救者与被拯救者,也没有高高在上的审判与定义,更没有完全正常的正常人。正如剧中台词所讲:

“我们都曾在白昼与黑夜之间迷离游走。我们都是徘徊在正常与非正常之间的边缘人。”

前段时间播出的《问心》,活用了性格冲突和家庭伦理的技法,做的是类型杂糅的功课。而《精神病房》这种“不励志”的宽容感,或许能为国产医疗剧提供新的解法。

戏剧张力不一定要触碰灰色地带,戏剧矛盾也不一定有火星撞地球的人物纷争,得人心的主人公也不一定要完全“伟光正”。病例的产生和解决,不为体现主人公的英明神勇,而是体现真正的人文关怀。

无论是去年的现象级黑马韩剧《非常律师禹英禑》,还是今年的《精神病房》,无论是律师题材还是医疗题材,这类作品的“魂”都是人文关怀。观众看完《禹英禑》《精神病房》,最多的感受并不是立志“成为律师”“成为护士”,而是对少数边缘群体多了一分宽容和尊重。我们的医疗剧,不妨也将“枪口“调转一下。

【文/时一】

0 阅读:408

影艺独舌

简介:关于影像和艺人最恰如其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