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兵力数倍于清军,为何没能攻下上海?关键时刻被偷家了

江舸 2024-07-24 14:23:12

1851年,中国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这场战争的起源在于民众对此前清朝统治下社会贫富不均严重、基础设施匮乏以及人民生活困苦现象的不满。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数十万农民揭竿而起,组建了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太平军。他们转战南北,意图推翻满族皇帝的统治。

在太平军的征战历程中,他们与外国列强之间的战斗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尤其是在攻占上海的战役中,太平军与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并屡次给予敌军沉重打击,取得了显著的战果。

然而,尽管太平军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但最终仍未能成功占领上海。

那么,为何太平军在与外国列强的战斗中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却又在攻占上海的战役中遭遇失败呢?

大败洋枪队

1860年,太平军在东征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占领了江苏南部的广大区域。同年7月1日,太平军成功攻克松江,兵临上海城下。

自《南京条约》签署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一座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国际都市,英法等西方列强在这里拥有着广泛的利益。因此,太平天国无法像对待苏州、无锡等城市那样对待上海,必须对其采取更为全面、深入的军事策略。

为了实现军事目的,太平天国向英法购买蒸汽船只、进而利用装备优势重新夺回长江流域的控制权、实现稳固战局的战略意图,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决定暂时停止进攻,转而与西方列强展开外交接触。

他们试图借助贸易往来和宗教信仰来建立联系,寻求与列强的合作。

然而,就在太平天国与西方列强进行外交接触的过程中,洋枪队突然发起了攻击。

由华尔率领的这支新成立仅三周的武装力量,对松江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尽管这支新军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但他们面对的是士气正盛的太平军。

最终,洋枪队遭受惨重损失,华尔本人也身负重伤逃离战场。

半个月后,清军探知太平军松江主力已离开城池,遂趁机派遣军队发动突袭,成功夺回了松江。

进攻上海

很快太平天国重整旗鼓,李秀成所率领的太平军受命攻击上海城。

然而,在行动过程中,他却错误地认为英法两国将会支持他的行动,并因此决定不再对英法联军发起攻击。

然而,事实却是残酷的,他的部队在遭受英法联军的猛烈炮火攻击后,损失惨重,他本人也不幸受伤。

那么,为何李秀成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呢?

原来,他在与上海的外国人交流时,未能区分官方代表和民间人士之间的差异。他误以为几个外国传教士的态度就是外国政府的立场,从而导致了他对局势的误判。

然而,这只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诸多乌龙事件中的一个例子。

在整个战争期间,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在外交事务上表现得极为缺乏基本知识,这使得他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常常陷入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在外交事务上犯了许多错误,但他们在军事方面的表现却相当出色。

在第一次进攻上海战役中,尽管前期遭遇了挫折,但他们依然能够迅速调整策略,重新集结力量,准备发动新的进攻。

就在此时英法列强再次抛来了停战的橄榄枝,由于双方都不想与对方发生大规模冲突,因此在经过一番协商之后,他们达成了一项协议,即列强承诺继续保持“中立”,太平军则保证在1861年之前不会再次进攻上海,这场战争也因此告一段落。

但一年之后,英国方面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索赔款项以及悬挂英国国旗的舰艇可以自由穿梭于太平天国内部水域,甚至限定太平天国不得进攻上海、吴淞周边百里范围以及九江、汉口周边百里范围等重要地区。

面对这些苛刻的要求,洪秀全并没有选择妥协或退让。他明确表示,太平天国军队不会因为顾忌西方列强的商业利益,而放弃对上海的进攻,战事一触即发。

面对西方列强和清军联军

为了夺取上海,李秀成派遣了十二万精锐部队进攻该地。

当时上海的清军守军只有四万人,此外还有英国和法国的少量军队驻扎在此。尽管太平军在人数上占据优势,但他们却面临着来自英法两国的强大压力。

英法两国虽然兵力不足,但他们的军事装备先进,掌控着长江和黄浦江的水域,使得太平军的进攻受阻。

为了打破僵局,太平军采取了新的战术策略,试图通过稳扎稳打的方式,逐步缩小对上海的包围圈。

然而,由于上海是一个沿海城市,西方列强的舰队可以自由穿梭在上海的各个港口,因此太平军想要通过传统的围攻方式来夺取上海,几乎是不可能的。

就在战事陷入胶着之时,英国驻天津的九十九团和炮兵队紧急驰援上海,使得英国在上海的兵力大幅增加。

法国方面则为清军组建了一支由法国军官指挥的炮兵队伍,并将其部署在徐家汇地区。

随着外国势力的介入使得战局变得愈发复杂,逐渐偏离了太平天国的掌控。

面对这种情况,太平军不得不调整战术,转攻为守。

他们采取了传统的防御战术,利用坚固的工事进行防守。然而,这种战术在面对英法联军的强大火力时显得力不从心,太平天国军队接连失利,青浦、嘉定等地相继落入敌手。

最终,在中外联军的猛烈攻击下,太平军被迫撤出了上海。

功败垂成

就在太平天国军队陷入困境之际,李秀成挺身而出,提出了新的战略方针。他认为,太平天国军队应该放弃单纯的防御,转为主动进攻,集中兵力,打击敌军薄弱环节。

李秀成先是集中主要力量保卫太仓要塞,兵力拥有压倒性优势的太平军,采取抄袭敌人后方路线的策略,经过激烈战斗,最终打破了外国侵略者常用的联合作战模式。

此役太平军斩杀的洋兵人数超过数百人,这一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太平军士气。

其后,李秀成再次率领着占绝对优势的部队进攻嘉定。战役进行了整整三天,双方各自造成两三千人的伤亡。兵力数量和火力上的绝对优势,为太平军赢得了此战的胜利。尽管太平军在武器装备方面仍落后于敌军,但他们在战术运用和战略部署上,却展现出了极高的智慧。

在青浦的战斗中,李秀成更是将这种战术智慧发挥到了极致。他集中了两万精锐部队,对青浦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在战斗中,敌军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阿姆斯特朗炮等武器来攻击太平军。而太平军则巧妙地利用战壕来抵御敌军炮火的狂轰滥炸。

他们挖出深深的坑洞和壕沟,覆盖上厚重的木材,然后在上面加盖几尺厚的泥土,形成了极为隐蔽且易于进攻的掩体。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防御敌军的重型炮火,还能在敌军冲锋时,用射击口进行反击。

尽管敌军拥有华尔率领的1000名常胜军,以及后来增援的200名英国士兵,但太平军的强大攻势使得敌军最终只剩下370名常胜军得以逃脱。

正当太平军在战场上接连取胜,上海战役被推到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曾国荃率领身经百战的湘军,日夜兼程向天京挺进,最后兵驻雨花台,直接威胁到了天京的安全。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李秀成却仍然坚持自己的战略,他认为应该先集中力量攻打上海,然后再回师救援天京。

不过,洪秀全对于天京城的安全问题非常重视,甚至强令李秀成回援。

李秀成也深知自己肩负着保卫天京的重任,因此决定放弃对上海的包围,返回江苏。

这一决策直接导致了太平军攻打上海的战役,最终以失败收场。

为何没能拿下上海?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太平天国的主要敌人并非上海的英法租界,而是清朝政府。

然而,在攻占上海的过程中,由于太平天国与英法的矛盾激化,使得他们陷入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之中。

这种观点得到了洪仁玕等人的支持,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然而,我个人认为,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误区。

诚然,在上海战役爆发前,英法等列强已经表示愿意出兵协助清廷镇压太平天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太平天国不应该进攻上海。

事实上,如果太平天国能够成功占领上海,不仅能获得大量的物资补给,更能打破清廷对长江流域的封锁,从而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此外,上海作为国际贸易中心,其经济地位对于太平天国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因此,从长远来看,攻占上海无疑是一项极具战略意义的决策。

其次,关于太平天国无法抵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的说法,我认为也存在一定的误解。

诚然,太平天国在军事技术、战术理念等方面相较于西方列强存在明显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法战胜对手。

事实上,在李秀成的领导下,太平天国曾经取得过一些重大胜利,甚至一度扭转了战争的局面。

然而,为何太平天国最终未能守住上海呢?

我认为,这主要源于太平天国内部的种种问题。例如,洪秀全与李秀成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洪秀全对李秀成既依赖又猜疑,使得李秀成在战场上难以发挥出全部实力。

再加上其他将领与李秀成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微妙复杂,使得整个作战计划难以有效执行。

除此之外,外部环境的恶化也是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因素。

上海战役期间,安庆两次失守,使得天京失去了上游的屏障。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天国不得不放弃对上海的包围,转而回援天京。

综上所述,太平天国之所以未能成功占领上海,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

然而,无论怎样,太平天国在面对外国列强的讹诈和无理要求时,仍然敢于挺身而出,展现出了坚定的民族气节。这一点,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值得我们深思。

1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