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deepseek,武汉有什么?

华光评楼 2025-02-14 14:40:32

“杭州有deepseek,我们有什么?”

最近,南京的媒体朋友写过一篇同题文章。

南京、深圳等城市,都在回答deepseek问什么不诞生在自己的城市。

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抛给deepseek.

他用21秒的深度思考,给我回答。

他说,在光谷,聚集了很多高科技企业。

小米、科大讯飞等都与人工智能有关。

武大、华科等高校在人工智能方面也很强。在武汉,有专注于智能驾驶的企业-极目智能,

智慧城市、大数据分析的虹信软件,ai医疗、安防等算法领域的依图科技的分支机构,小红书的内容算法与大数据分析的武汉研发中心。

武汉的科研机构和高校,是技术创新的源头。

武汉虽然没有完全对标deepseek的企业,但在人工智能、光电子、通信与互联网等领域,构成了自己的科技产业生态。

deepseek,还不知道:

2月6日,武汉“新春第一会”提出,武汉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从国内看,目前武汉已经成为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之后,全国布局建设的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

从全球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武汉位列科技创新集群全球第13、全国第5。《自然》杂志发布的《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显示,武汉位列全球第9、全国第5。

2024年,武汉市经济总量突破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科技创新是武汉城市能级跃升的关键要素。

到2027年,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重点产业领域全球创新策源影响力持续提升,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为此,武汉制定了三年实施方案,明确了6个方面22项重点任务。

到2027年,武汉要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15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0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2%,培育1家营收过千亿元、2家过500亿元的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形成1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武汉是制造业大市,今年将聚焦制造业创新,全力打造产业、赛道、企业三大新先锋,力争钢铁产业规模全年达到1000亿元;力争电子信息制造业全年产业规模达到4400亿元;力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全年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力争高端装备全年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

今年,武汉将做好“四件事”:

一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二是,着力增强创新策源功能,加强高水平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高能级科创平台等科技力量建设,加快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东湖科学城,争创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三是,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以应用为导向,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武创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支持更多龙头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

四是,加快构建体现武汉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积极发展研发设计、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全力打造“世界光谷”“中国车谷”。

科教人才优势是武汉创新发展的最大优势,强大的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催生新技术、新成果、新产业。

如今,在半导体激光装备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支撑芯片制造全新路径的装备正在定制化开发。

高端数控系统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还在筹建阶段时,就已经开启了首批智能数控系统工程样机的联合攻关工作;新型显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试运行3个月后已产出首项成果。

春节假期,光纤光缆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的研发产线24小时运转,多项成果正应用于通信、医疗、传感等多个领域;

汽车智能驾舱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内,跨域软件平台量产交付、自研高阶自动驾驶芯片成功点亮,80多台架车机正在进行测试,最新成果即将应用于20多个车型。

2025年,武汉将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支持首批实验室继续优化升级、发展壮大,同时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谋划新的一批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

更重磅的政策是,世界500强企业在汉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可给予最高1亿元引导支持。

2024年,光谷GDP突破3200亿元,同比增长7.1%,对武汉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

小米在光谷建设第3座智能工厂——小米智能家电工厂,签约3个月即开工,开工2个月即封顶,再次刷新光谷速度;

投资30亿元,武汉敏声高端射频滤波器研发生产基地已全面封顶,将于2026年实现量产,届时产能将达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英雄的城市,科创的中心。在武汉,大国重器,靠人才托起;科创高地,凭“高人”挺起。武汉坚定不移做好“创新”大文章,未来必将复兴。

文|杨光华(地产写字人)

1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