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美国军方突然抛出一项引人注目的指控,称一家与中国军方有联系的商业卫星公司,涉嫌向也门胡塞武装提供图像情报,协助其精准打击红海区域的美军航母与商船。这一说法不仅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频繁出现,也被美国主流媒体大肆渲染,甚至有声音将胡塞武装的一次导弹命中归功于“中国卫星的技术支持”。
这一指控在形式上虽属首次,但其背后的逻辑却极为熟悉:在地缘局势愈发复杂、美国在红海面临战略压力的背景下,又一次将矛头指向中国,似乎成了一种“默认路径”。
胡塞武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地方势力。在伊朗长期支持下,该组织自2015年起不断壮大,逐渐由游击武装向拥有导弹与无人机的准军事集团过渡。到了2023年,他们具备了远程打击和信息协同能力,尤其是将战力延伸至红海,引发广泛关注。
红海一直被视为美国第5舰队的“后花园”,如今却频现商船遇袭、美舰中招的情况。在胡塞高频出手之下,美军及其盟友的防御系统却频频失效,红海航线不再安全,国际社会对美方“掌控局势”的信心也在动摇。
此时,美方突然将注意力转向一颗中国商用遥感卫星,试图将胡塞的打击精准度归咎于外部技术的支持。这一逻辑的出现,似乎正好“缓解”了美国在战场之外面临的舆论与战略压力。
美方所指的中国企业并未被点名,也未提供卫星编号、图像样本,更没有关联具体袭击事件的证据。所谓“支持胡塞打击美舰”的说法,更多停留在猜测与推论上。
尽管证据缺乏,这类指控仍具杀伤力——它在国际舆论场中为后续的“技术制裁”创造了话语基础。从5G到无人机,从芯片到人工智能,中国高科技企业频繁成为美国制裁名单上的“常客”。如今,遥感卫星也被纳入“潜在武器化”的范畴,标志着全球科技博弈正向更深层次蔓延。
这类指控是否属实,或许并非美国最关心的焦点。他们真正看重的,是“解释权”和“规则制定权”。
红海局势的失控,实质上是美国中东影响力减弱的表现。美方在武力干预与政治调解之间反复横跳,却难以真正稳定区域局势。而胡塞武装的迅速崛起,显然打破了美军长期维持的军事优势。
此番指控中国企业向胡塞提供遥感图像,既是为自身在中东的尴尬处境“甩锅”,也是为可能的后续制裁做舆论预热。其真正目标并非某一家企业,而是中国整个商业航天产业在国际上的声誉与市场。
面对美方的不实指控,中国外交部迅速作出回应,明确表示中方未曾向胡塞武装提供任何形式的图像或情报支持。中国始终坚持不干涉中东国家内政,主张通过政治协商和平解决争端,是地区和平与稳定的积极推动者。
事实上,中国在也门问题上的角色一贯明确,多年来提供人道援助、倡导和谈,从未插手军事事务,更未在地区冲突中站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自身在也门冲突中角色复杂、立场摇摆,一边强调人道主义原则,一边支持盟友参与军事打击。
此次“卫星门”事件的背后,实则反映出美国对华技术打压的三重意图:
1. 未来可能会出现针对中国遥感数据出口、地面接收站合作等方面的新限制,这一指控正为相关行动“铺路”。
2. 一旦中国技术被贴上“协助战争”的标签,美国及其盟友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与中国“技术脱钩”的正当性也将随之加强。
3. 从遥感频谱到数据使用标准,美国有意将中立技术“军事化定义”,在国际组织层面打造排他性框架,对中国形成规则压力。
如今,从红海导弹落点到卫星轨迹,再到国际媒体的用词选择,战争早已不止于武器对抗,更上升为叙事与规则的博弈。
中国商业遥感产业正在全球南方国家加速拓展,帮助非洲、中东、拉美实现城市治理、灾害监测与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是技术出海,更是中国影响力的温和扩展。
而美国显然已感受到这种变化带来的潜在挑战。因此,其“信息战”与“规则战”的实质,是抢夺对全球技术应用的解释权、道义权和市场主导力。
胡塞武装是否获得图像情报支持,仍待证实。但可以明确的是,美国军事战略在中东遇到瓶颈,并非某颗卫星所致;将战争失利归咎于中国企业,更难掩战略上的退潮。
红海冲突只是序章,真正的竞争将是未来国际舞台上,谁能定义技术使用的边界,谁能讲好“和平发展的技术故事”。中国要赢得这场竞争,不仅要靠技术实力,更要靠全球叙事能力。
民营企业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