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沿海地区,白鲳是一种备受关注的养殖鱼类。白鲳肉质鲜美,在市场上很有价值。就拿南方沿海的一些养殖户来说,过去他们用传统方式养白鲳,虽然也能有收益,但面临着不少问题。比如说,白鲳运输活水舱如果不够理想,鱼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受伤甚至死亡,这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我有个朋友在福建搞水产养殖,他跟我分享过,以前他的白鲳在运输时,那种普通的活水舱,水体循环不好。他养的白鲳大概30天左右就要运输一次,每次运输损耗都比较大。而且传统养殖场景下,不管是自家的小养殖场还是大规模的养殖场,供氧都是个大难题。白鲳生长对氧气需求高,供氧不足就会影响其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
这让我想起在北方一些地区的散养户,他们养殖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情况。虽然南方湿热、北方干冷,在养殖白鲳的地域环境上有差异,但供氧都是关键。就像有一个山东的养殖户,在养殖白鲳的时候,发现如果水体溶氧量达不到一定标准,白鲳的生长就会变得缓慢。2个月的时间里,他发现那些供氧较好的塘口,白鲳的生长速度比供氧差的塘口快了差不多30%。
在养殖中,白鲳的加工时效保障也很重要。有个网友分享过他看到的情况,在一些加工厂,如果收到的是活力不好的白鲳,后续加工出来品质就会受影响。这就又回到了运输活水舱的循环系统改造上。因为只有循环系统好了,供氧足了,白鲳在运输过程中活力才能得到保证。
我曾在一个养殖场看到,他们对白鲳的活水舱进行了改造。以前他们的活水舱就是一个简单的带有过滤装置的水箱,后来他们在水箱里种了一些水生植物。像苦草,它是比较常见的冷水性水生植物,适合在温度较低的水域生长。但是白鲳养殖多在水温较高的环境,所以单纯苦草不太合适。在这个养殖场,他们除了苦草,还种了狐尾藻。狐尾藻适应能力强,南北都能种植。它在水中能很好地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这对白鲳养殖中的供氧有很大帮助。
还有金鱼藻,它也是水生植物,生长速度比较快。在南方夏季高温的时候,一些养殖户会在白鲳养殖塘口附近种点金鱼藻,既能改善局部小环境,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供氧。另外像黑藻,它的抗逆性不错,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只要养殖环境合适都能生长。这些绿植在白鲳养殖场景中都有着不同的作用。
回到白鲳运输活水舱的循环系统改造。有个广西的养殖场老板跟我说过他的经历。他的养殖场在南方,湿度大,白鲳容易生病。他发现之前的循环系统只是简单的让水流动,没有考虑到水中的有害物质去除和氧气的补充。后来他改进了系统,在水流入活水舱的时候,增加了一个小型的曝气装置,就像咱们家里鱼缸里用的那种增氧泵的原理,只是规模更大一些。这样水在进入活水舱之前就有了充足的氧气,3年的时间,他发现白鲳的发病率降低了不少,而且在运输的时候,鱼的活力也明显变好了。
再说说北方的情况。在辽宁有一个白鲳养殖场,相对来说北方的水温比南方低一些,白鲳的生长周期会长一点。这个养殖场的老板发现,白鲳在冬天的时候生长缓慢。他就想办法改造了养殖场的循环系统,除了增加供氧设备,还在养殖场周围种了一些狐尾藻。狐尾藻在冬天也不会完全枯萎,能持续地为周边环境提供氧气。经过这样的改造,他发现白鲳在冬天的生长速度虽然没有夏天快,但比改造之前还是提高了不少,2个月的时间里能多长几两肉。
在白鲳的养殖场景中,不管是家养还是大规模的养殖场,供氧都是核心要素。有个云南的养殖户,家里有个小养殖池,他就采用了在水面上放置一些能增氧的设备,同时在水里种了些水葫芦。水葫芦虽然是一种外来入侵植物,但如果控制得好,也能对白鲳养殖有帮助。它能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净化水质,从而间接为白鲳提供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但是水葫芦繁殖能力强,如果不控制好就会泛滥成灾,所以在种植的时候要特别小心。
从运输的角度来看,白鲳的活水舱循环系统和供氧情况直接影响运输时效。有个海南的渔业公司,他们把白鲳运往全国各地。以前因为运输过程中供氧和水质循环不好,到达目的地后白鲳的品质下降得很厉害。后来他们改进了活水舱,在舱内设置了多层循环过滤装置,并且有足够的增氧喷头。这样一来,不管是30天的短途运输还是2个月的长途运输,白鲳到达目的地后都能保持较好的活力,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再看加工时效保障方面,有个江苏的加工厂负责人说,如果收到的白鲳是比较鲜活的,活力充沛的,在加工过程中就很容易处理,鱼肉的口感也很好。而如果运输过程中白鲳的活力不好,加工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比如鱼肉容易碎掉之类的。这就要求在养殖的时候就要把白鲳的供氧和水质管理做好,让白鲳在运输之前就有良好的状态。
在白鲳养殖过程中,南北地域差异还体现在病虫害防治上。南方由于湿热的环境,白鲳更容易感染一些细菌性的疾病。有个广州的养殖户就深有体会,他的白鲳经常会出现肠炎等疾病。他在改善水质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包括改造活水舱的循环系统,种植适合当地环境的水生植物,像簕菜这种在南方比较常见的野菜,在合适的水域种植也能起到一定的净化水质的作用。簕菜在水中生长能吸收一些有害物质,减少白鲳生病的几率。通过这些措施,他发现白鲳感染疾病的概率降低了不少。
北方的水质相对较硬,在白鲳养殖的时候,对水体的改良也很重要。有个河北的养殖场,他们在水中添加了一些有益的微生物菌群,来改善水质。同时,他们也在探索在水里种植一些适合当地环境的水生植物,像菹草。菹草在北方的冬季会沉到水底,成为水底生物的食物来源,对整个养殖生态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在这个养殖场,白鲳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得也比较健康。
我们还可以看看一些成功的养殖案例对比。在浙江有一个现代化的养殖场,规模比较大。他们在白鲳养殖的初期就对整个养殖环境进行了规划,包括活水舱的设计、水生植物的种植等。他们种植了菖蒲,菖蒲有很好的驱虫作用,能减少白鲳受到害虫的侵害。而且菖蒲还能为水体提供一定的遮荫效果,在南方炎热的夏季能让白鲳生活的环境更舒适一些。
再对比一个湖南的小型养殖场,规模不大,但是老板很用心。他发现当地的土壤水质适合种植一些水蕨类植物,这种比较冷门的绿植在水里生长得很好。他把水蕨种在白鲳养殖池的周边,通过植物的生长改善周边的生态,同时也为白鲳提供了一定的氧气补充。经过这样的方式,这个小养殖场的白鲳品质也很不错,虽然规模小,但是在当地的市场上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白鲳养殖中的这些要素是相互关联的。供氧影响着白鲳的生长、健康,进而影响运输时效和加工时效。水生植物的种植能改善水质,辅助供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治病虫害。南北地域差异又让我们在不同地区要采取不同的养殖策略。那么问题来了,在白鲳养殖过程中,如何根据不同的养殖规模、地域环境和市场需求,更好地整合这些要素,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