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毛泽东看了粟裕的电报,皱着眉头质问陈毅:这是什么意思

一更历史吖 2024-11-29 22:27:47

1948年1月7日,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陈毅穿过重重封锁,来到米脂杨家沟,与毛主席商议大事。

按照计划,陈老总定于2月1日从陕北南归,代表中央,沿途向晋绥、晋察冀,渤海等地党政军领导传达中央最新精神。

可在1月31日陈毅即将动身时,毛主席却忧心忡忡地将他留了下来。

在陈老总的回忆里,二人一见面,毛主席就皱着眉头质问道:“你来看看,粟裕发的这封电报是什么意思?”接过电报后,陈毅同样皱起了眉头……

此事还要从1947年开始说起,1947年3月13日,国民党胡宗南率20多万重兵进攻延安。3月29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制定了“转战陕北”这一伟大战略。

往后八个月时间,毛主席带领中央机关和国民党军在山沟里来回兜兜转转。直到1947年11月底,他与中央机关转移到米脂杨家沟的一所地主庄园住了下来。

刚安顿好后,毛主席就和周恩来、任弼时等人商量召开一个会议,会议重点是对我军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接下来的安排拿出一个纲领性文件。

由毛主席提议召开的这场会议,就是著名的“十二月会议”。

由于此次会议极为重要,中共中央委员、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于1947年11月8日启程,一路跋山涉水,穿过敌人封锁线,在1948年1月7日风尘仆仆地赶到杨家沟。

这时会议已经结束十天,陈老总一到这里,就被毛主席请到他的住处,商讨关于委派粟裕同志率华野三个纵队渡江南下作战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1947年6月,毛主席命令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正式开启了我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同时,陈毅、粟裕、陈赓、谢富治等领导的两支大军分别进入中原,与刘邓大军呈“品”字形直直插入国民党军的心脏腹地。

蒋介石也不甘示弱,他派由白崇禧带领的桂系第七军、四十八师,还有邱清泉的第五军,胡琏的第十一师,分别前往中原和大别山与我军展开较量。

为打破这一僵局,尽快实现全国解放,毛主席从这一时期开始盘算再来一次战略反攻,目标就是蒋介石统治的核心地区——江南。

这一想法在1947年底时变得越来越强烈。因为毛主席发现,刘邓大军被白崇禧困在大别山,人数减员情况十分严重。

毛主席认为将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抽出三个纵队的兵力,即刻渡江挺进江南,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刘邓大军所遇上的窘境。

按照计划,先由粟裕带领第一、第四、第六纵队,最迟不晚于1947年秋渡江南,第三、第十纵队在1949年3月之前继续渡江。

毛主席预估粟裕这番军事动作至少可以牵制国民党军三十个旅的兵力,大大改善中原地区我军的不利形势。

既然计划已经准备得如此充分,接下来就是看粟裕该如何临场发挥。

但令毛主席万万没想到的是,粟裕接到中央军委让他渡率部渡江南下的电令时,却提出了反对意见……

1948年1月22日,粟裕将他的战略构想还有相应的建议,分别告知了中央军委和刘伯承、邓小平,这是华东野战军历史上著名的“子养电”。(按照电报地支代月,韵目代日,1月22日就是子养)

粟裕的想法是:与其大动干戈的渡江南进,倒不如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区歼灭敌人。这样能以不变应万变,随时根据战场态势及时修整作战方案。

粟裕向中央军委、刘伯承、邓小平发出电报后,心态颇为乐观。他同样没想到,“子养电”所提及的战略构想,与毛主席分兵渡江南进的战略意图严重相悖。

收到粟裕的电报后,中央军委立即进行紧张讨论,并坚持原定的渡江南进方略,于1948年1月27日,中央军委正式给粟裕下达电报命令。

在电报中,毛主席几乎已经将话说死了,他不是与粟裕商量,而是通知对方在三个方案中挑选一个合适的渡江方案。

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粟裕一方面在保密的情况下,立即着手进行渡江南进的准备,另一方面经过三天的缜密思考,他写出一份长达2000字的电报,于1948年1月31日上报给中央军委。

在这份电报里,粟裕明确提及他对渡江南进作战的担忧,其中包括了后方保障,以及大部队该由谁来指挥的关键问题。

据另一位开国将军张震回忆:“那些天,粟裕司令员常常工作到深夜,每当我去汇报工作时,就看见他手拿中央军委的电报静静沉思,有时还在地图前来回踱步,一走就是几个小时。”

从这一细节不难发现,粟裕对渡江南进作战计划有自己的考量。他不是胆怯,红军时期粟裕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参谋长,经历过无数次的生死决斗。

结果抗日先遣队全军覆没,粟裕则带领800将士侥幸突围,长期与组织断开联系。

特殊的经历让粟裕清楚地认识到:贸然选择孤军深入会承担极大的风险,与其白白承担风险,倒不如集中兵力在中原歼灭更多的敌军有生力量,这样才能从长计议。

粟裕的想法与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战略构想相去甚远,1948年1月,毛主席在接到粟裕的电报后,立即将陈毅留了下来一起研究。

二人一见面,毛主席就皱着眉头质问陈毅:“你看,粟裕发来的这封电报是什么意思?”

陈毅接过电报后同样皱起了眉头,在长时间的工作接触中,他早就明白粟裕的真实战略想法。

筹措词句后,陈毅开口表示赞成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渡江南进方略,在最为关键的后勤保障,还有部队统一指挥等方面,陈毅的相关看法与粟裕是一致的。

既然华东野战军两位主要领导的相关看法是不谋而合,毛主席则紧急召开会议继续研讨,研究的结果仍然坚持由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渡江南进。

同时,毛主席让陈毅于1948年2月2日从陕北出发,路上不要耽搁太长时间,回到华东野战军司令部找到粟裕,向他传达毛主席与中央军委的最新指示与精神。

粟裕思来想去,觉得渡江南进不如留在中原,还是要向中央反映自己的意见。

在战争年代,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下级对上级所下达的命令,同样的内容只能允许提三次异议。

但粟裕肯定地认为:南进方案,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目的。

当他将自己的这一想法向刚返回华野驻地濮阳的司令员陈毅详细汇报时,使得本来对“稳渡长江遣粟郎”充满信心的陈毅大感意外。

陈老总还迟疑地说了一句:“中央要你过江,你不过江吗?”

粟裕坚持自己的看法,他在征求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意见后,于1948年4月18日,以个人的名义正式电告中央军委,再次申明暂不过江,集中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之主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的理由。

后来的历史进程证明了粟裕力陈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终于改变了毛泽东主席令其渡江南进的战略意图。

1948年11月,决定解放战争今后走向的淮海战役爆发……

参考资料:

[1]陈月飞. 屡次“斗胆直陈”,坚持正确意见[N]. 新华日报,2021-05-15(003).DOI:10.28872/n.cnki.nxhrb.2021.002863.

[2]贾萍.淮海战役首战目标的选择[J].军事史林,2020,47(02):33-38.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