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期(2021/05/30-2021/06/05)
01) 关于北斗三号在轨卫星开展升级维护操作的公告
2022年6月1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发布关于北斗三号在轨卫星开展升级维护操作的公告。
公告称,“为进一步提升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服务性能,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优质服务,计划于2022年6月至10月期间,分阶段对30颗北斗三号卫星实施在轨软件升级工作。在此过程中,将进一步加强系统运行管理和服务性能监测,确保系统连续稳定运行,服务性能稳中有升,各项指标满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公开服务性能规范》。”
来源: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02) 美第五颗GPSⅢ卫星具备初始运行能力
据美国GPS世界网2022年5月27日报道,据美国海岸警卫队导航中心(NAVCEN)报道,2021年6月17日发射的第五颗GPS III卫星(SVN-78/PRN-11)目前已设置为正常运行状态,具备初始运行能力。该颗卫星取代了D轨道SVN-61/PRN-28卫星(编号D1),预计将于7月14日左右完成位置调整。
来源:中国国防信息科技网
03) 共140个!2022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正式公布
5月30日,经过初评、终评和公示等程序,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决定命名140个单位为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有效期至2026年。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初心载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多家基地入选。
据统计,473家实际申报单位地域分布广泛,涉及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计146个城市。申报单位类型多样,包括科技馆、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工程纪念馆(遗迹)、科技类人物纪念馆和故居、科研院所、学校、科技企业等8个类别。
据了解,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入选标准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有独立的展馆,或者相对独立的展厅和展览空间;二是该展馆(展厅)的主要内容,必须是以宣传讲述科学家或创新团队、科研群体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故事和精神为主,不是科学技术普及、青少年科学培训或者科研成就和装备的展览展示;三是要有一定数量的珍贵实物,包括书信、手稿、图纸、证章、照片、历史影像等;四是要有比较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讲解团队;五是要经常性面向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开放,组织各类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活动,开发制作适于传播的宣传产品。
来源:科技日报
04) 全域型生态牧场建设进入3.0阶段
在“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的支持下,我国海洋牧场实现了由以机械化、农牧化和工程化为特征的1.0阶段,向以生态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2.0阶段的重大转变。如今,153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顺利获批建设,我国海洋生态牧场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从近浅海走向深远海并不是终点,全域型生态牧场建设的3.0阶段正在开启。 现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海洋牧场智能管控与少人化精准协同作业应用示范”正在进行中,科研人员将基于北斗精准导航与高分辨率遥感集成技术,提升海洋牧场智能管控与少人化精准协同作业水平,构建科学选址—规划布局—生境修复—资源养护—安全保障—融合发展全产业技术链条,实现海洋牧场构建原理、技术、装备、模式等自主创新,拓展牧场建设新空间,打造“北斗+海洋牧场”的全域型海洋生态牧场。
来源:光明日报
05) 宁夏陕西甘肃共同打造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一张网”
为建设框架统一、功能完备、无缝衔接、服务高效的全国北斗定位差分服务“一张网”,宁夏、陕西、甘肃先行先试,共同推进三省(区)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一张网”建设,加快卫星导航定位北斗化升级,优化卫星导航定位服务,推动北斗系统在自然资源管理、跨区域建设、导航定位中的应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按照全国北斗定位差分服务“一张网”建设要求,三省(区)将构建由240余座基准站组成的陕甘宁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一张网”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打造卫星观测数据“交换—整合—共享服务—应用—运维保障”的完整业务链,促进三省(区)业务协同。宁夏将建设数据分中心,通过数据传输专线将陕西与甘肃共享数据接入宁夏数据分中心,实现陕甘宁基准站网的实时数据、事后数据以及成果信息共享交换,推动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项目完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基于北斗的卫星导航定位服务能力,打破地域壁垒,实现三省(区)用户省际无缝漫游,提升自然资源管理实时化、精准化和数字化水平,为宁夏重点产业发展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安全高效时空数据支撑。
来源:宁夏新闻网
06) 新疆将加快“北斗三号”基准站升级改造
来源:潇湘晨报
07) SpaceX下一代星链卫星细节披露
来源:网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