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唯一的黄种人共和国,其祖先曾经主动回归中国,受到热烈欢迎

碧海蒼山玉宇 2025-02-06 17:48:36

【前言】

一个民族离开了自己的故土,在他乡漂泊了好几十年,那他们还能不能牢牢记住自己的根以及最初的家园呢?要是碰巧有了能够回去的机会,他们到底会做出啥样的抉择呢?

故土乃根,乃魂,亦是归宿。在1616年,蒙古土尔扈特部无奈地告别故乡新疆塔尔巴哈台,跨越重洋,在乌拉尔河西岸的伏尔加草原重新安家立业。时间流转到两百年后的当下,我们忍不住思索,他们难道不会最终把目光投向东方,重返故乡吗?

【一、漂泊他乡,寻找世外桃源】

在公元1616年,准噶尔部迅速崛起,蒙古的各个部落也开始蠢蠢欲动。这时,土尔扈特部的首领和鄂尔勒克,引领着自己的部众,告别了塔尔巴哈台的家乡故土。他们穿越过吉尔吉斯草原,跨过乌拉尔河,最终抵达了那片荒无人烟的伏尔加河下游地带。

他们把这片伤痕累累的荒漠改造成了绿洲,打造出了一个他们称作“世外桃源”的家园。在这儿,没有战火的侵扰,人们能够愉快地生活、工作,让这些漂泊许久的人寻得了许久未有的安宁。

和鄂尔勒克有勇有谋,深受部族信赖。他把各个氏族都聚拢起来,兴修水利灌溉工程,加强军备防御建设。在他管理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土尔扈特部的牧业、农业以及手工业都有了显著进步,各族百姓生活安定,部族的实力也日益强盛。伏尔加河流域对他们来说,就如同梦想中的美好家园,让这些漂泊多年的人终于获得了渴望已久的安宁。

【二、浮光掠影,再见故国】

一晃眼,好几十年过去了,到了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清廷组织了一个团队去慰问那些在欧洲大陆上漂泊的黄种人。这些从东方来的使者,突破了沙俄严密监视的一道道关卡,总算抵达了他们早已安家的地方。

“哎呀,东方使者啊!”土尔扈特部的长老们泪如雨下,哭得不能自已。他们那思念故国的情感,就好似在跨越了无数山河之后,猛然间见到了旧友,亲切之感与惊喜之情相互交融,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流。

他们身着盛装赶来迎接,部族的阿玉奇汗激动万分,亲自到城外迎接。他高高举起酒碗,热情地招待使团团长,双方聊得特别愉快。那浓浓的思乡之情,都在这酒席之中消散了。

阿玉奇汗那激动与亲昵的情绪简直藏都藏不住。他跟使者讲,土尔扈特部对故乡那可是牵肠挂肚啊,“俄罗斯的语言太不一样了,实在不好适应。漠北草原那才是我们的老家呢,我早晚得领着族人们回到中原家乡去。”

这次团队前来慰问,所带来的既有来自故国亲人的关怀问候,又有清廷欲与其结盟共同攻打准噶尔部的契约。不过,阿玉奇汗慎重考虑后,还是委婉地拒绝了这个提议。虽说相距甚远,但故国使者的抵达,着实让土尔扈特部的众人深感激动和振奋,让他们对故乡的认同感又一次大幅提升。

【三、沙俄盘踞,难望东归】

土尔扈特部迁至伏尔加河下游以后,此地慢慢被沙俄给吞并了。从彼得大帝那会儿起,沙俄就毫无顾忌地侵略中亚地区。待到18世纪中叶,强大的沙俄帝国更是变本加厉地对这些黄种的漂泊者进行剥削和奴役。

沙皇勒令土尔扈特汗国得给俄国献上众多物资,每年要从汗国的劳苦民众里抽调好几万的劳工,逼迫他们修建堡垒、打造船只以及设立驿站。不仅如此,还往汗国的领地派兵驻扎,硬性推广俄罗斯语言以及东正教。

这些蛮不讲理、横行霸道的行径,惹得土尔扈特人极度不满。阿玉奇汗毅然对沙俄的欺压和盘剥予以反抗,带领军队投身到多次和沙俄军队的战斗之中。他这辈子都秉持着独立自主的理念,坚决守护着土尔扈特部的光荣和尊严。

阿玉奇汗离世后,他的孙子渥巴锡登上了汗位。可是,沙俄的侵扰和欺辱不断变本加厉,差不多把这些流落他乡的黄种人的尊严彻底给践踏没了。当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渥巴锡最终狠下心来,打算引领整个族群的人民发动起义,对抗沙俄,回到自己的祖国。

【四、千里迢迢,东归故里】

公元 1771 年,也就是乾隆三十五年。经过四年的筹备,渥巴锡把出发的时间定在了冬季,因为到了那个时候,伏尔加河的河面会结冰,这样部族的所有车马就能直接抵达河东了。但是呢,沙俄察觉到了这个情况,没办法,渥巴锡只好把计划提前了。

就这样,西岸的十万土尔扈特族人只得眼巴巴地看着东岸的十七万亲人迈上归乡之路。他们会留在这儿,日后被称作“卡尔梅克人”。而渥巴锡只能引领着东岸的十七万族人,展开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关乎生死的抗争。

“大汗万岁!咱要东归故乡啦!”随着号角吹响,渥巴锡带领着身披铠甲的民兵走在前面开道,而手拿长矛、弓箭、单刀的男女老少们则紧紧跟在后面。这可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大军,整整十七万人,那场面浩浩荡荡,威风凛凛。他们开启了这长达千里的归乡之路,个个英勇无畏,坚决守护民族的尊严与荣耀。

然而,这场迁徙绝非轻松之事。土尔扈特东归的行动,把沙俄统治者给激怒了。沙皇立马调遣了十几万名步骑兵,在后紧紧追赶,还多次发动突然袭击进行骚扰。土尔扈特族人顶着严酷的自然环境以及沙俄大军的双重重压,拼死战斗。他们冲破包围,在万分危急的时刻闯过了沙俄的防线。可这场战斗的牺牲实在是太惨重了,仅有四万多人从战场上活着走了出来。这是一部由鲜血和泪水谱写而成的民族英雄篇章。

“大汗万岁!咱回来啦!”1771 年 9 月,渥巴锡带着剩余的人马抵达了新疆伊犁。前来迎接的清军旗手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些被驱赶出国土两百年后终于回到家乡的人,耗尽了整个族群的力量,为了赢得民族尊严拼死抗争。他们用鲜血与生命造就的这场前所未有的伟大行动,会被历史永远铭记。

【五、不忘初心,东归有果】

渥巴锡等人来到中原后,得到了清廷的盛情款待。这些在异域漂泊了两百年后回归的百姓,凭借着顽强的斗争精神,为整个民族赢得了尊严。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永远铭刻下了这部宏伟的民族英雄篇章。

乾隆帝得知此事后极为震惊,赶忙派人去安置东归的族人。这些族人获得了清廷提供的粮饷,还分到了牧场和耕地,能够在新疆境内重新过上安稳的生活。那些来自北方草原的漂泊之人,总算回到了家乡,能够尽情享受家庭的温暖和欢乐了。

乾隆帝为了赞扬土尔扈特部的民族气节与英勇壮举,亲自撰写文章,还将其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成碑文,让其永远留存于世。

【结语】

土尔扈特部一直都记着自己的根以及始祖的家园。虽说在他乡漂泊了两百多年,连先人的墓地都不在了,但是民族的忠诚与荣耀早已深深烙印在他们的骨子里。在最为艰难困苦、危险重重的关头,他们毫不畏惧强权,宁愿以死来守护荣耀,用鲜血铸就了这篇震撼山河的壮丽篇章,最终得以重回故乡,实现了先人的心愿。

当我们探寻一个民族的历史脉络,当我们目睹他们精神的根源之地,我们是不是也该思索,什么是故乡,什么是真心,什么又是信守承诺;当我们望见他们步履不停,万里逐梦,我们是不是也该严肃对待,守护我们内心的追求?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