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鸡遭“散养鸡”风波,面对危机公关餐企如何应对?|热评

餐饮界 2024-08-07 15:20:11

在食品安全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焦点的当下,任何涉及食材真实性的质疑都足以掀起轩然大波。

近日,知名打假人王海的最新爆料,直指老乡鸡涉嫌虚假广告,利用“散养”概念贩卖消费焦虑,误导消费者长达十余年之久。他透露,通过暗访老乡鸡的合作农户养殖场,发现实际情况与宣传大相径庭。此举将老乡鸡推上了风口浪尖。关于“散养鸡”真实性的争议,不仅是对老乡鸡品牌的一次重大考验,更是对整个餐饮行业诚信体系的一次警醒。

01、散养鸡标准引争议,文字游戏难逃消费者“火眼”

“散养鸡”作为一种市场定位,本应代表着对高品质、原生态的坚守,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信任的桥梁。

然而,当这份信任被质疑为营销噱头,甚至被揭露为虚假宣传时,其后果无疑是灾难性的。

针对王海的质疑,老乡鸡客服虽迅速回应,试图 以“先集中后散养”的模式来解释,但这样的说辞显然难以平息消费者的怒火。毕竟,在大多数消费者的认知中,“散养”意味着全程自由放养,而非部分时间的“户外体验”。

▲图:网友24小时舆情状况

另外有网友算了一笔账,认为以老乡鸡当前的体量,根本不可能做到全部散养:“用脚丫子算一下,1200家店面每店每天要不要吃100只鸡?散养180天?1200*100*180=21600000只,假设每一只鸡都健健康康顺顺利利活到180天,就要两千多万库存……合肥街上全是鸡了。”

▲图:官方关于老母鸡的描述微博已被删除

曾缔造了众多业界典范,其中今年4月震撼发布的20万字详尽菜品溯源报告,无疑是老乡鸡品牌的一次辉煌创举。此举不仅彰显了作为餐饮领军者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自律精神,更深刻强化了其独树一帜的品牌形象,赢得了行业内外的高度赞誉。

然而,在借助精准营销策略迅速蹿红网络的同时,老乡鸡品牌也不免遭遇了一定的舆论反作用力,部分消费者对其产生了微妙的抵触情绪。

具体而言,价格成为热议焦点,不少顾客戏谑地指出其定价偏高,甚至有网友以半幽默半认真的口吻调侃:“美味虽佳,但非得四菜一汤才觉过瘾,否则难以满足味蕾之需。”这一现象,既是对品牌市场表现的反馈,也为后续老乡鸡策略调整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02、危机公关策略,老乡鸡该如何应对?

此“散养鸡”风波暴露出的问题,不仅仅是老乡鸡一家的个案,而是整个餐饮行业在追求品牌效应和利润最大化过程中,可能忽视的诚信缺失问题。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为了吸引顾客,往往会采用各种营销手段,但无论如何,都不应以牺牲诚信为代价。因为一旦信任崩塌,再高的品牌墙也会轰然倒塌。

笔者认为老乡鸡此刻 应做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澄清和辩解,更应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反省和整改。

首先,摆正态度,坚定立场,对打假质疑内容先向广大消费者和网友道歉,并立即对涉及的“散养鸡”供应链进行全面审查,确保所有宣传内容与实际相符,杜绝任何形式的虚假宣传,或者模棱两可的“文字游戏”。若事实与质疑内容相符,品牌方应给出积极的应对和改进措施,先让大家看到企业满满的诚意和积极应对的态度。

其次,要足够真诚足够透明:不断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通过开放日、直播养殖过程等方式,让消费者亲眼见证“散养鸡”的真实情况,重建信任。

第三,铁证如山:借力第三方机构或媒体对”散养鸡“的标准进行公开传播。老乡鸡此前是如何获得”散养鸡”认证的过程,以及第三方的标准是如何制定等等,并借力权威媒体力量对相关“铁证”进行传播。

最后,防患未然: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诚信体系,将诚信经营的理念深植于企业文化和经营日常中,确保类似问题不再发生。

在鹤九的《品牌公关力》一书中就提及 危机公关“唯快不破”,讲究在第一时间果断出手,按照制定的“危机公关预警机制“快速响应危机。从8月1日,打假人王海爆料发出质疑到笔者发稿之时,事件已经发酵3天,而老乡鸡官方并未发表应对声明,仅仅官方客服做了快速解释。显然,相较于此前老乡鸡面临的各种危机公关,此次老乡鸡的反应速度和应对节奏稍显有点迟钝。

当然, 老乡鸡短暂的“沉默”,并不代表企业没有重视或者没有行动,而是在没有精准系统科学的公关应对策略制定出来之前, “沉默是金”也是非常重要的危机公关策略之一。接下来,“品牌公关“典范老乡鸡会如何应对此次舆论危机,我们将持续关注事态发展。

03、餐饮危机公关15大禁忌

餐企在处理危机事件时,除了可借鉴鹤九老师所著《餐饮公关力:一本书扭转餐厅形象危机》中“九项修炼”以外,有“十五大禁忌”不能触碰。

1、忌站在“相关部门”及媒体的对立面

在这个时时与危机如影随形的时代,无论是用强硬的手段对抗相关部门,还是用生硬的语言对付媒体,显然都不是明智之举,否则,便会很容易出现舆论反弹。

要知道在危机面前,鲜少有餐厅能够完全确定自己的“无辜”,此时,如若一味地因为辩解而去刻意质疑相关部门的调查结果,一而再地挑战相关部门的权威性,那就要做好准备迎接相关部门的“反击”。相关部门可能会因此拿出更多的“证据”揭发餐厅的问题所在,也可能会从其他角度入手将问题再次细分化、扩大化,无论是哪一种,对于餐厅来说,都注定得不偿失。

而对于媒体来说,试想,当危机来临之时,如果餐企将目光放置在抱怨媒体的夸大其辞与无良曝光之上,媒体难道就会退缩任由事件的热度冷却?相反,媒体可能会以此来制造另一个热点,让餐厅的危机进一步发酵。

2、忌习惯性地对频发的细小危机视而不见

每一个问题都无伤大雅,却又频发不断,这种现象在一些餐品品类繁多、却又价值不高的小食领域很常见,比如蛋糕甜点、零食小铺、休闲餐厅等等。有一部分餐厅会习惯性选择对这些细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事件视而不见。

例如,过期的面包未及时清理、结账时漏算或重复计算、偶发口感偏差等等,每一件事情被独立开来时都构不成危机,然而,当每一个问题都被不了了之,当问题频发而得不到解决与改进,那么,这些频发的问题就很有可能让消费者对餐厅形成管理混乱、服务不到位等印象,而且很有可能像之前的家乐福案例一样,细小危机相关叠加而形成大危机集中爆发。

3、忌遇事就选择“鸵鸟式”逃避

我们在上面的“沉默是金”招式中特意强调过,只有当危机层级不够,危机险情已然衰退时,才适合选择“沉默”。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危机来袭时,正面迎战才是硬道理。

那么,反言之,遇事就像鸵鸟一样逃避,那就极有可能会放任舆论危机的持续扩大,而放任时间越久,事件发展越难把控,以至于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4、忌在公众关心的问题上顾左右而言他

有一些餐企,为了弱化危机中的矛盾而选择在公关行动中避重就轻,在声明中刻意避开公众关心的敏感话题,试图通过解答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来转移视线,而事实上,这种做法也是不受认可的。

一般情况下,只有当焦点问题得到解答时,各种猜测的声音才会得到有效扼制;只有当危机的根本问题被暴露于阳光之下,才能缓解公众的好奇之心。所以,在危机公关行动中,在公众关心的问题上顾左右而言他非但没能转移视线,还有可能因此激化矛盾。

5、忌公事公办,敷衍了事

如今,不管是服务设计还是场景搭建,都在寻求人性化的体现,在公关行动中亦然。面对危机事件,人们对于“模板化”的声明,公事公办的说辞早已产生了“疲劳”。

所以,餐企业若一味站在企业的角度,而忽略公众的情感诉求,套用“模板”而缺失个性化与温情的体现,这样的处事方式往往会被公众认定为是在敷衍了事,也因此不会买账。

6、忌自说自话

在危机公关行动中,有不少企业因为缺乏“有力论据”或是“自以为是”而失去话语权与主动权。在有消费者参与的危机事件中,有些餐企非常自信地以为能单方面解决危机,忽略与当事人沟通,误以为让当事人参与其中会给事件添堵!孰不知,当事人说的一句话有可能会抵过餐企说的十句话。

于是,很多餐企是在“自以为是”的无凭猜测中决策失误,自以为过两天公众的情绪就会自动缓解,自以为公众喜欢这样的论调,孰不知,没有建立在“调查基础”上的发言,就有可能失去群众基础,失去发声先机。

7、忌被舆论牵着鼻子走

公关部门行动不力,或是餐企压根就没有相应的公关部门,也没有与公关公司合作,那么,在公关经验极度欠缺,且没有公关人才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导致公关行动总是“慢半拍”。

等到舆论热度攀上峰值的时候,才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在出现新话题的时候才发现舆论已经被“有心人”一路引导,在全套的解决方案执行过后才发现事件似乎已经被舆论所“定性”……

总是被舆论牵着鼻子走,总是被动地发声辩解,不仅事件的处理效果会大打折扣,也会让公众对于品牌的管理能力失去信心。

8、忌生硬的处理手段

其实,危机公关就是有些人说餐企错了的时候,餐企或是承认错误,且承诺正在改正;或是极力辩解没有错的过程。然而,公众所希望得到的餐企信息却不是简单的一句我错了,我正在改;或是我没错,而是,餐企将拿什么来改;餐企为什么没有错。

在这样的一个公示过程当中,公众既希望餐企能够拿出有效的措施以杜绝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能够出示相关的证据证明自身的清白;同时又希望企业能够少用专业术语,少点生硬的辩解,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多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让公众“心甘情愿”地关注事件处理的过程,才能重拾公众对餐厅的信心。

9、忌只看危机表面,只懂得见招拆招

每一件或大或小的危机事件的发生,都有它的深层次成因,是管理疏忽?是烹饪水平欠佳?抑或是体制不健全?挖掘危机背后潜伏的危险因子继而铲除掉,才能有效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与此同时,只看危机表面,不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亦不能参透危机中的“机会”所在,也便很难在公关行动中转危为机。

例如,一个面包过期了却未被及时换下,引来消费者的不满。当时门店经理送了顾客两个面包以表歉意,顾客满意而归,这次事件看似圆满落幕。然而,如果只看事件的本身,而没有深度思考事件发生的背后成因,那么,事件就有可能会再度发生。

10、忌对危机事件走向全凭“猜”

每一个成功的危机公关案例的背后都需要专业、理性、科学的处理态度来支撑。比如,要想把握事件处理的先机,就必须对事件走向、舆论趋势等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与预测,以此为基础,才能策划出及时且有效的处理方案。反之,一路靠“猜猜猜”,缺乏事实依据与科学分析提供的策划方案,往往会令危机公关行动事倍功半。

11、忌无预警与危机意识

每一次总是在危机爆发之后才后知后觉,每一次处理的脚步总是跟上不上公关策划的步调,那就有可能意味餐厅的预警机制不健全,或是员工缺乏危机意识。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互联网环境中,负面信息有着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等特点,所以,在餐企无网络监测与预警机制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在发现负面危机时,负面信息已经蔓延很广,餐企已经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同时,若员工缺乏相应的危机意识,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与智慧,也有可能因延误危机的最佳处理时机而导致公关行动的失败。

12、忌虎头蛇尾

大多情况下,危机处理并不是简单地发一两条声明,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就能解决的,中间可能还需要处理一些繁琐的事宜,更有甚者,在危机风口过后,依然会有媒体持续跟进餐企。

所以,在危机处理过程中,餐企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一定要有始有终。一方面表现在公关部门的执行力度上面,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其他部门的配合上面,任何一方面不给力,或是在事件处理中途突然噤声,难免会给公众留以虎头蛇尾的印象。

13、忌变幻莫测

在九大招数中,我们特意强调过要“统一口径”。然而,在真实案例中,发表意见前后不一,处理风格变幻莫测的情况却比较常见。

比较普遍的是因内部协调不够,有危机出现之后有人认错道歉,有人坚持辩解;或是前面还在为公众描绘一幅温情人性化的画面,转眼之间又变成了公事公办的语气,如此一来,扑朔迷离的变化就会让公众加大心中的疑惑和猜测,非常不利于舆论的压制与引导。

14、忌捏造事实

在一些公关案例中,为了逃避责任,转移公众视线而刻意捏造事实的企业并不鲜见,而这么做的最终结果无疑都是为餐企“雪上加霜”。

在追求信息透明化、“朝阳大妈”遍布全国的当下,在媒体与公众的集体攻势下,一些被企业特意隐藏的信息,以及捏造出来的证据等,都已经很难再找到它们的存在空间。

一旦隐藏后被挖掘,捏造后被拆穿,将很容易引起舆论的反扑,对企业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由此而引发的信任危机也将很难再修复。

15、忌偏激发声

在扑面而来的负面危机面前,有些餐企会在第一时间丧失理智,表现在声明中往往会出现偏激、爆粗口等措辞。

例如,有的餐企面对负面的第一想法,不是自身是否真有存在问题,而是怀疑是不是有竞争对手在恶搞自己,同时将这种想法表现在声明中,就难免会给公众留下有失担当的印象。又或者,为了让声明起到更明显的效果,有些餐企会在措辞上大下文章,比如无底限卖萌套近乎、不留口德飙脏话,或做一些夸大其辞的保证等等,其实,这些都不适合出现在公开声明中。

因为在危机当头,餐企正处于信息敏感期,稳妥起见,餐企应该尽力避开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语言措辞。

对于公众而言,这场风波也是一次难得的食品安全教育课。它提醒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保持理性,学会辨别真伪,不盲目相信广告宣传。同时,也期待监管部门能够加强监管力度,对虚假宣传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为消费者营造一个更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在我看来,老乡鸡“散养鸡”风波虽已爆发,但其影响远未结束。我们期待老乡鸡能够以此为鉴,重振旗鼓,用实际行动赢得消费者的谅解和信任。同时,也呼吁整个餐饮行业以此为戒,共同守护好食品安全的底线,让诚信之舟在商海中稳健前行。

在今天看来,绝大多数危机在萌芽期并不是不可察,只是餐企没有接收或收集到准确的危机信号,错失了最佳的处理时机,才导致危机一发不可收拾。 在这个人人皆自媒体的时代,餐企更应该居安思危,因为每一个餐企在“盛世太平”的表象背后总隐藏着各式各样的危险隐患,它们随时准备着发生裂变,而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爆发于网络世界,进而对餐企造成巨大的损害,甚至将餐厅引向灭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