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成立了16个兵团,加上3个国军起义兵团,共有19个兵团。
建国以后,解放军兵团的使命逐渐完成,19个兵团最后都撤销,转为其他机构。
第1兵团
王震任兵团司令兼政治委员。
隶属于第一野战军,下辖第1军、第2军、第7军,共8.3万余人。
兵团去向:1950年5月,兵团部转为新疆军区机关。
第2兵团
许光达任兵团司令员,王世泰任政治委员。
隶属于第一野战军,下辖第3军、第4军、第6军,共7.4万人。
兵团去向:1950年9月,兵团部组建为解放军摩托装甲兵领导机关。
第3兵团
陈锡联任兵团司令,谢富治任政治委员。
隶属于第二野战军,下辖第10、第11、第12军,共6.7万余人。
朝鲜战争爆发后,组建志愿军第3兵团入朝参战。
兵团去向:1959年,兵团部改为旅大警备区。
第4兵团
陈赓任兵团司令兼政治委员。
隶属于第二野战军,下辖第13军、第14军、第15军,共8万余人。
兵团去向:1950年5月,兵团部转为云南军区,所属各军直属第二野战军暨西南军区。
第5兵团
杨勇任兵团司令,苏振华任政治委员。
隶属于第二野战军,下辖第16军、第17军、第18军,共8万余人。
兵团去向:1950年5月,兵团部转为贵州军区,所属各军直属第二野战军暨西南军区。
第7兵团
王建安任兵团司令,谭启龙任政治委员。
隶属于第三野战军,下辖第21军、第22军、第23军、第35军,共13.3万余人。
兵团去向:1950年5月,兵团部转为浙江军区机关,所属各军归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直接指挥。
第8兵团
陈士榘任兵团司令,袁仲贤任政治委员。
隶属于第三野战军,下辖第24军、第25军、第26军、第34军,共12.7万余人。
兵团去向:1949年7月,兵团部组建华东军事政治大学。
第9兵团
宋时轮任兵团司令,郭化若任政治委员。
隶属于第三野战军,下辖第20军、第27军、第30军、第33军,共13.8万余人。
朝鲜战争爆发后,改称志愿军第9兵团入朝参战。
兵团去向:1955年4月,兵团部编入防空军机关。
第10兵团
叶飞任兵团司令,韦国清任政治委员。
隶属于第三野战军,下辖第28军、第29军、第31军,共10.8万余人。
兵团去向:1950年,兵团部转为福建军区。
第12兵团
肖劲光任兵团司令兼政治委员。
隶属于第四野战军,下辖第40军、第45军、第46军,共15万余人。
兵团去向:1950年4月,兵团部1900余人赴北京,组建解放军海军司令部。
第13兵团
程子华任兵团司令,黄克诚任政治委员。
隶属于第四野战军,兵团下辖第38军、第47军、第49军,共15万人。
朝鲜战争爆发后,改称志愿军第13兵团入朝参战。
兵团去向:1958年,兵团机关并入武汉军区。
第14兵团
刘亚楼任兵团司令,莫文骅任政治委员。
隶属于第四野战军,兵团下辖第39军、第41军、第42军,共16万人。
兵团去向:1949年8月,兵团部组建空军机关。
第15兵团
邓华任兵团司令,赖传珠任政治委员。
隶属于第四野战军,下辖第43军、第44军、第48军,共16万人。
兵团去向:1951年4月,兵团部为基础组建中南军区。
第18兵团
徐向前任兵团司令兼政治委员,
隶属于华北军区,下辖第60军、第61军、第62军,共9万人。
兵团去向:1950年4月,所辖各军分别组成川西、川北、西康军区,兵团番号撤销。
第19兵团
杨得志任兵团司令,罗瑞卿任政治委员。
隶属于华北军区,下辖第63军、第64军、第65军,共8万人。
1951年2月,改称志愿军第19兵团,入朝参战。
兵团去向:1958年,兵团机关组建特种工程指挥部,1962年兵团番号正式撤销。
第20兵团
杨成武任兵团司令,李井泉任政治委员。
隶属于华北军区,下辖第66军、第67军、第69军,共8万人。
兵团去向:1950年11月,兵团部组建解放军公安部队机关。
第21兵团
陈明仁任兵团司令,唐天际任政治委员。
隶属于第四野战军建制,原湖南起义部队,兵团下辖第52军、第53军,共3.6万人。
兵团去向:1952年10月,兵团缩编为第55军。
第22兵团
陶峙岳任兵团司令,王震兼政治委员。
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原新疆起义部队,兵团下辖第9军和骑兵第7师、第8师,共6.5万余人。
兵团去向:1954年10月,兵团部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第23兵团
董其武任兵团司令,高克林任政治委员。
隶属华北军区建制,原绥远起义部队,兵团下辖第36军、第37军和骑兵第4师,共4万人。
1951年9月,改称志愿军第23兵团,入朝参战,担负修建机场任务。
兵团去向:1952年12月,兵团缩编为69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