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界再传噩耗。2月8日凌晨,国家一级演员、京剧余派老生名家、北京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志清,因病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83岁。
于戏迷而言,这绝非仅仅是一位大师的消逝,更是一个时代的谢幕.一代宗师溘然长逝,犹如一颗巨星于舞台之上悄然陨落。他的名字,往昔在舞台上熠熠生辉,恰似璀璨星辰照亮一方天地,
如今却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缅怀的传奇印记。从年少学艺到登上京剧巅峰,陈志清的一生,就像一出跌宕起伏的京剧大戏。陈志清出生于1941年,出身梨园世家。
戏曲宛如融入他的血脉,深植于骨髓之中。他的祖父陈德霖乃青衣巨匠,有“老夫子”之誉。其姑父余叔岩,更是余派创始人,位列“四大须生”。这样的家世,注定了他的命运,
他不只是舞台上的表演者,而是承载京剧余派精髓的继承人。幼年学戏,他要经历严苛的基本功训练,跪地、翻腾、吊嗓,每一寸嗓音的雕琢,每一个身段的训练,都是血与汗的交融。
师从赵贯一、王瑞芝、雷喜福、邢威明、陈斌雨等名师,他在磨练中锤炼技艺,在舞台上雕刻人生。他师从赵贯一、王瑞芝、雷喜福、邢威明、陈斌雨等名师。
于磨练里锤炼技艺,于舞台上雕琢人生。1957年,他先是进入北京联谊京剧团,而后考入中国戏曲学校。1962年毕业之后,他便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之旅。
彼时的中国京剧界正处于时代的变革中,现代戏成为舞台的主流。他主演《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磐石湾》《蔡锷与小凤仙》等剧,从而成为现代京剧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然而他的内心深知,自己真正的归属,仍是余派的传统艺术。1980年,陈志清开始向刘曾复请教传统戏,他知道,唯有掌握余派的真谛,才能不负家学。
他精研《珠帘寨》《打侄上坟》《伐东吴》,逐渐找回余派老生的韵味。1983年,凭借《打金砖·太庙》,他于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大赛中荣膺一等奖,由此一举奠定自身在传统戏领域的地位。
1987年,他回归北京京剧院,余派的舞台终于迎来了真正的传承者。从《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群英会》《洪羊洞》《二堂舍子》到新编历史剧《北国情》《画龙点睛》,
他的表演风格醇厚隽永,字正腔圆,将余派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1997年,他荣膺北京市文化局“十大艺德标兵”称号,此乃对其艺术造诣的认可,亦是对其传承精神的肯定。
他弟子众多,可谓桃李满天下,像张建峰、凌珂、马力、蓝天、由奇、马博通等弟子,皆在京剧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佼佼者。如今,这位余派宗师已悄然谢幕,舞台之上,
再难听闻他那苍劲醇厚的唱腔。八宝山殡仪馆的这场告别,或许是无数戏迷最后一次见证他的身影。
时代更迭,艺术长存,而属于陈志清的戏腔,已然留在了京剧的史册里,成为后人无法磨灭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