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近郊的南岸村有伏波庙,村民跟东汉大将马援有何关系?

微笑的向阳而生 2024-12-30 17:32:11

前去金陵镇赶集的路上路过南岸村的兰梁坡,兰壮语是家的意思,梁则是梁姓,坡并非坡而是生活聚集区,连起来就是梁姓人家居住的地方。以前发表文稿时没少提到过梁姓,很多族谱上都写来自山东白马县,是北宋时期南下平蛮的留汉人。梁姓人家在这里居住并不感到好奇,好奇的是这里为何有一座伏波庙。

伏波庙的伏波着的是东汉时期南下平交趾的伏波将军马援,梁姓是北宋年间南下的,伏波将军马援则是东汉南下的,兰梁坡修建伏波庙感到非常的疑惑。伏波将军马援生于汉成帝永始3年(前14),卒于汉光武帝建武25年(49)。建武16年(40)56岁的马援奉诏南下平定交趾,历经4年征战于建武20年(44)年班师回朝。

伏波将军马援征战交趾,平定后班师回朝,只不过是北方朝廷平定南蛮作乱的一段久远的历史故事,但东汉军队征战南蛮后所遗留下的足迹则是影响广西有两千年的时间。伏波将军马援定交趾后又帮助地方修筑城郭,将北方先进的耕种文化带到岭南,并将部分军队以及随军家属戍边,亦将岭南从原始社会带入新的文明社会。

让人敬佩的是伏波将军留下的戍边军民,有部分则是马援的近亲属,就好比如隆安县古潭乡马村的马良达。马良达是马援侍从官马良逵的弟弟,随马援征战交趾后便留在广西戍边,戍边的人物不仅要守卫南疆国土,还要帮助和改善地方落后的耕种方式,同时还要将北方先进的文明在岭南地区开枝散叶。马村之所以叫马村,就是落业始祖马良达的原因,还有就是马村大多数的村民都姓马。

马良达是不是马援的亲属无从考究,但马良达姓马,跟马援必定有着绕不开的关系。马良达是入桂最早的马姓始祖之一,南宁周边的马姓大部分都是马良达的后裔。不仅是隆安县的马良达,还有合浦、钦州一带的部分姓氏都是马援部将留下来戍边的后裔。不仅是广西沿海,还有越南的海防、同登等地都有马援部将的后裔,马援留下戍边的部将及其后裔称为“马留人”。

北方朝廷为开扩和统治岭南,历史上曾有三次大规模北方人口搬迁至岭南。秦朝时期的赵佗带领军队及其家属50万余人入岭南,最后还成立南越国,不过赵佗入岭南时期其影响力都在广信府以东一带。第二次则是马援平交趾,平乱后部分将领留守祖国边疆而成为马留人,马留人主要驻守在交趾边境,马留人影响的则是广西南部一带。

北宋时期侬智高反朝廷,朝廷奉诏大将狄青南下平乱,平定侬智高后亦跟往常一样,留下部分将士戍守边疆。狄青部将戍边的这部分称为汉留人,汉留人则是成为往后左右广西政治格局主体。汉留人最牛的是黄氏和岑氏两大家族,元明清时期广西境内的大多数羁縻州都是黄氏和岑氏统管,黄氏和岑氏还有个比较响亮的官方名称叫土司,也就是岑氏土司和黄氏土司。

开疆扩土以赵佗为先,文化影响则以马援为主,狄青将军的汉留人则是以统治地方蛮族为前提,民间讲究的是文化传承,固然马援在民间的影响力就相对较大,广西农村看到有伏波庙那就正常不过了。不过有也有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伏波庙只是在广西沿海,以及左江南部,右江下游一带常见,广西的河池、百色、柳州、桂林一带极为少见,这个原因只能说是马援将军的行军路线有关。

马援将军授命平乱交趾后领兵从灵渠入桂在苍梧郡集合,然后兵分两路入交趾,一路由刘隆领兵顺江而上入左江,至龙州后进入交趾。马援则与段志领兵走北流,经博白、陆川入合浦,沿着海岸线向交趾攻击。马援因驻守在沿海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沿海的马留人相对较多,所以这一带的伏波庙就相对较多,就拿防城港来说,其境内就有20多座伏波庙。

防城港举办过“伏波文化研讨会”,玉林亦不示弱,也举办过首届“伏波为何研讨会”,防城港还投巨资建设“伏波文化主题公园”,伏波这两个名字不仅是一种文化,有可能是广西民间寄养的精神支柱。金陵镇南岸村兰梁坡的伏波庙或许只是广西境内诸多伏波庙中不显眼的一座,但其在兰梁坡,乃至周边村民敬畏和精神寄托的主体,亦是广西民间伏波文化的一小部分。本文只是茶后文,没有多大的历史价值,专家看过就好,笔下留情,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