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选择用铜造子弹,中国却偏偏用钢,只是我们因为太穷吗?

小雪爱王者 2022-12-19 17:49:41

2022年11月,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公布了一组数据,表明了中国这个“制铜古国”目前正处于“缺铜国家”的窘境。目前中国境内已探明的铜矿储量为3400万吨,占全球储量的4%,排名世界第6。

但与之相对的是,中国也是世界上铜矿消耗量最大的国家,铜矿对外依存度高达76%。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欧美使用铜来制造子弹时,中国只能使用钢制子弹。那么,铜制子弹和钢质子弹各自有哪些优劣之处?中国又是为什么走上了钢制子弹的道路?

欧美的铜制子弹

在欧美各国,子弹的研发进度其实曾经长期滞后于枪械,中世纪后的欧洲人一度使用球形石块、铁丸、铅丸等物体装填火药枪。

不过,这些子弹的物理性质都比较一般,要么射程很不理想,要么精度很不理想,而且子弹炸膛的风险也相当严重。直到欧洲人将铜制弹丸塞进了线膛枪的弹仓,这才引发了一场子弹革命。

黄铜是一种质地较为柔软的金属,拥有良好的延展性,加工难度很小,可以被工人轻易地加工为各种想要的形状。

而且在这种特性的基础上,黄铜也具有便于二次回收加工的特点,在多次回收后仍然不会影响其机械性能,因此黄铜制成的子弹比其他材质的子弹更加稳定。

此外,对于枪械本身来说,铜制子弹也具有一定的“保养效果”。在线膛枪的枪管内部,工程师们为了增强射击的精度,特意在内部划刻了一道道膛线。

在使用铜制子弹后,较为柔软的黄铜可以将自己对膛线的磨损降到最低,从而起到维护枪管的作用。

而且当枪械发射子弹时,铜制子弹的弹壳可以最大程度上填满整个枪膛,不仅有助于全面吸收火药动能,而且也有效避免了炸膛事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黄铜制成的子弹保存成本也更加低廉。由于铜的氧化反应比钢铁等普通金属慢了不少,因此黄铜子弹只要存放在干燥环境下,最久可以保存30年左右。

这让欧洲军火商纷纷把黄铜子弹视为“硬通货”,因此西方各国的军队也大批量地使用黄铜制成的子弹。

中国的钢质子弹

然而,黄铜子弹别的都好,唯独有一样东西存在问题,那就是成本过于高昂。实际上,铜在电气化时代的应用途径极为广泛。

不仅在军事上有大量需求,它还由于具备良好的导电性被用于各种通电线路的原材料。此外,各类电子元器件的制造行业也常常能看到铜金属的身影。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铜消费大国,自然很难同时满足大规模使用铜制子弹的需求,否则到时候中国铜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又要上涨一个数量级。

而且拿铜制成子弹的话,成本负担的确有些不容忽视。举例来说,目前中国市场的黄铜价格每吨在3~4万人民币之间,而生产1枚黄铜子弹,至少需要5~10克重量的黄铜。因此,使用铜制子弹对中国来说相当不划算。

不过,中国由于在上世纪50年代接受了苏联的工业基础援助,因此建立了一套与苏联类似的军工生产体系。

有趣的是,中国在铜制子弹上面临的问题,苏联人也曾经遇到过,而他们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钢制子弹。就这样,钢质子弹通过苏联工业模式的复刻流入了中国军工领域。

从硬度来说,钢制子弹的杀伤力是毋庸置疑的,在穿透一些物体时,钢质子弹甚至还有比黄铜子弹更加优秀的表现。不过,钢质子弹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柔软性与延展性都不足,其射击的精度远不如铜制子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专家在钢质子弹的外层包裹了一层铜,使其同时具备了钢质子弹的坚硬与铜制子弹的延展性。而这种覆铜钢芯弹的相关技术很快也流传入中国,并被全国兵工厂大加效仿。

不过后来中国在钢质子弹上也进行过符合本国国情的改进。在6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出现挫折,各大兵工厂即使连覆铜子弹最外层的那点黄铜也很难负担了。

为了进一步减少成本,中国兵工厂甚至更加激进地研究涂漆钢制子弹,试图用特制涂漆代替覆铜钢壳上的那一份铜。

为何不再改变?

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中国使用钢质子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因素:其一,师承苏联军事工业的技术规格;其二,国内铜矿储量有限,因此黄铜原料的成本令兵工厂难以承担。使用钢制子弹,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那么,在如今中国综合国力已经明显变强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仍然继续沿用钢质子弹,不去转而使用与西方接轨的铜制子弹呢?

实际上,即使是这枚小小的子弹,要想对其进行改变也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它的每一次改动都要涉及整个国防工业的体系。

举例来说,由于钢质子弹延展性不佳,因此他们的弹壳锥度很大,这就让使用钢制子弹的中国枪械普遍使用带有弯度的弹匣,例如95式突击步枪。

而若是改为铜制子弹,那么这些枪支的弹匣也就会变为类似欧美风格的直弹匣,进而导致枪械的人机工程结构需要重新设计。如果再考虑到对战士们射击手感的影响,可见改变子弹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