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衢州市两会和学校开始推行作揖礼以取代握手礼,结结实实地带起了一股"传统礼仪风",网上对于这种重新推行传统礼仪的做法讨论地热火朝天。但是在我看来,要对一种现象做出评价,首先得知道它是什么?如果大家连作揖文化的兴起、具体内涵、文化意义什么的都不清楚,那何来正确的、有意义的讨论呢?
传统作揖礼
作揖礼作为我国传统的交际礼仪,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揭开他的神秘面纱吧。
甲骨文时代:我目睹了古代的占卜与祭祀,发现了作揖起源的奥秘某年某日,你正端坐在书房阅读,忽然窗外电闪雷鸣,伴随着轰隆隆的雷声,大雨倾泻而下,正当你想要关进窗子避免进水的时候,忽然眼前出现一道闪电,照得你睁不开眼。待再睁开眼时,你已不在书房,只见前方有许多着古装的人在看一人"表演",不明就里的你也凑了过去。
你身边的人说着你听不懂的话,你定睛一看,那表演者是在用火烧一块儿龟甲,嘴里还念念有词,这时你才明白,原来自己穿越到了商朝,眼前的这人正在"占卜"!他们占卜完毕后,你趁人不注意上前看了看那块骨头,碰巧在书房你在看关于甲骨文的书,能认得几个字,辨认出了上面写着"匊五牛卯五牛",你知道"卯"的意思是"剖开、杀掉",但是你还是不能理解"匊"是什么意思。
祭祀时“跪拜”的祭品
于是你看了看当前的场景:四面支起了火把,那"巫师"念念有词,祭台上摆着一些贡品,旁边还有十头牛,发现原来这是在祭祀。再看占卜后的巫师:他指挥着人们先把五头牛剖开宰杀,完整的五头牛成了碎块;然后又将五头牛宰杀,但是使其保持完整,然后使他们的头低下来,腿成弯曲状,盘旋起来,使牛的身体成了一圈,然后再将其放在祭台之上。
这时候你好像有点儿明白了,自己家里祭祀时也是这样的:每逢年节祭祀祖先之时,仍然是把一只只完整的鸡鸭,卷成弯曲的形状,放到锅里蒸熟成型,再将这些身体弯曲像是在鞠躬跪拜的的鸡鸭盛入大托盘中,然后再置于神龛前。
如此说来这个"匊"字的意思应该就是"使其弯曲,盘旋"的意思。正当这样想着,忽然天色转黑,你又坐回到书房中,窗外仍然下着大雨。你赶快去查了查这个"匊"字,发现根据古文字学家的考证,"匊"应该是一个象形字,殷代先人根据自然界中野菊花的形象而创造出的甲骨文字。
“匊”字的演化
因为菊花含苞未放之时,花瓣内裹,盘卷弯曲,古人按照其形状,再附加上人为含义而创造出鞠躬的"鞠"字。故《尔雅·释文》说: "鞠本作菊。"而菊字之所本,则起于匊。这一点从二者的古文字形也可以看出来:
《仪礼·聘礼》有言: "执圭入门鞠躬焉。"注家们说: 鞠者曲身也。纵观后来从匊的一切字,无不含菊花初苞、圆卷内曲之意,如"菊"、"鞠"、"掬"等字。
因此,从文字学上看,后来的"躬身"之礼是与早期的"匊祭"有很深的渊源的。随着后来社会的发展,原来对祭祀所用的"牺牲"所施加的弯曲躯体以示对神灵的虔诚的礼节逐渐被运用于人的身上,在祭祀的时候,为了表达对天地神灵、祖宗先人的崇敬和虔诚,人也模仿祭品,把自己缩成一团,跪在地上低下头,在现在的祭祀仪式上我们仍然实行这样的礼仪。
“鞠”字与“匊”字关系密切
再而后,随着封建制度的到来,人们的交际需求日益扩大,早期兴盛的跪拜礼太过繁琐,并不适宜那些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人。于是人们将跪拜礼改为鞠躬礼,即并膝垂手、俯首弯身来对地位或辈份高于自己的人表示敬意,这其中其实也包含着早期原始祭祀中的献祭的含义。
那么,作揖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当然,作揖首先是在磕头与鞠躬之礼的基础上简化而成的,这也是与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与交际需求的不断扩大密切相关的。但是,其中仍然包含着原始祭祀仪式的因素:
远古祭祀时,除了用动物,有时候还会用到"人牲",这些被用来祭祀的人要么是本族本部落长期蓄养使用的奴隶,要么是战争中抓到的俘虏。在驱赶他们去祭祀场所之时需要做一个简单的捆绑,即将"人牲"排成一列,每个人的手伸出来呈"作揖"状,用一根绳子将所有人的手腕绑起来,由领头人牵着走。可见,这种动作的原始含义仍然是自己模拟"牺牲",将自己献祭给对方,在后来代表了自己对对方的一种尊崇和敬仰。
古代人牲”捆绑式“作揖
看完了这些,你好像有点儿明白了,原来咱们这一套传统礼节都是从原始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正这样想着,忽地又一道惊雷,震得你双耳瞬间失聪,眼前一黑……
周公时代:《周礼》为作揖确立了严密完整的规范当你睁眼之时,只见一老人正在竹简上写着什么东西,好奇的你上前一凑,正看见卷首的两个金文大字:"周礼"。你心下一惊,这难道就是名扬天下的周公!难道自己正好碰见了他在写作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周礼》!
想着这些,自己又凑上前去,发现他正在写的内容是:"王仪南向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这难道就是在写自己刚刚了解过的"作揖"之礼嘛,可是这"土揖""时揖"又是怎么回事儿呢?难道到了周公这里作揖之礼已经有了具体的规范?于是你赶快问了问周公,连说带比划,总算是给你说明白了:
《周礼》中关于“土揖”、“时揖”、“天揖”的记载
"土揖"的动作是"推手小下也",也就是伸出抱拳的双手后稍微往下移动一下,这种动作的对象是"庶姓",也就是天子异姓族人中与天子没有亲属关系的人。"时揖"的动作是"平推手也",即伸出手后向前推手,这样的动作是给异姓做的,这异姓与庶姓不同,这一类人往往与天子有亲缘关系,如天子的妻家等等。最后一个是"天揖",其动作是"推手小举之",即双手抱拳稍微向上移动,这种动作面向的则是与天子血缘关系最近的同姓。
这下你明白了,《周礼》确立的作揖的规范是给天子用的,每种作揖的动作所代表的含义也不同,"天揖"的规格最高,行礼的对象也较为尊贵,"时揖"则次之,"土揖"的规格最低,是给最不亲近的人做的。
正当你以为你掌握了作揖礼仪的奥秘之时,周公又继续埋头奋笔疾书,只见他写得是:"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还揖,门左揖门右。"看到这里又迷惑了,这几个又是啥情况,无奈的周公只得再一次展开他的讲解。
《周礼》中关于 特揖、旅揖、旁三揖的记载
只见他语重心长地说:"特揖"是"一一揖之",即面对爵位比较高的公卿的时候,需要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是"大夫爵同者众揖之",也就是对大夫爵位做一个甄别,对爵位相同的每拨人分别作揖。最后是"旁三揖",由于士阶层有上中下三等,所以要对士阶层一次作揖三下。
很明显,这三种不同的动作也是有着不同的尊卑含义的,对公卿的作揖是最认真的,要一个一个来,对大夫作揖就比较敷衍了,分等级作揖,而对士人则是揖三下了事儿,规格最低。
听完周公的这番讲解,大地陡然开裂,你毫无准备地掉进了地缝当中,睁眼一看又回到了自己的书房。于是,你抓紧记下刚才学到的知识,顺手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除了上面说的以外,古代还有一种作揖的形式,也就是"长揖"。
《孔丛子》里面有这样一句话:"陈胜既立为王,其妻之父兄往焉,胜以众宾待之,长揖不拜,无加其礼。"可见当时的长揖是一种不那么尊敬的表现,那么,长揖的姿势具体是怎么样的呢?
《孔丛子》中关于“长揖”的记载
《汉书》中记载"郦生不败长揖曰……",下面的颜师古注释说"长揖者,手自上而极下",也就是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他人行礼,虽然是礼,但是在当时却被看作是一种不太尊敬的"礼"。
看到这里你应该已经大致了解了古代作揖礼的起源于文化内涵,那么到了现代,咱们该用怎样的姿势作揖呢?不会还要像什么"土揖"、"时揖"那么麻烦吧,当然不是,接下来咱们就去"后作揖"时代来看一看现代的作揖是啥样的吧!
"后作揖"时代:作揖的正确姿势应该是什么?由于作揖的时候对双臂的动作有所要求,需要双臂展开。后来人们的交际范围变得更广,人们也开始嫌作揖很麻烦,于是慢慢将其简化成为仅仅抱拳,既遇到朋友时双手抱拳上下挥动致意即可。
清代学者阎若璩在他对《论语》的注释中说"古之揖,今之拱手",虽然不能笼统地将作揖与拱手画上等号,但是可以将拱手看作对作揖的简化。
“正经” 作揖
那么,简化后的"拱手"就对姿势没有要求了?就可以随便拱了?当然不是,最基本的一条是两手抱拳时谁在上谁在下的问题。
严格来说,作揖拱手时抱拳的方式应该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包住或者盖住右手,这样的姿势叫做"吉拜",表达的是对人的祝福与尊敬,如果用右手包左手,则叫做"凶拜",表达的是一种哀伤之情,常常用于丧礼之中。最近我国兴起一股国学热,但是很多人作揖之时却将右手露在外面,真是不免贻笑于大方之家。
关于这种习俗的原因,一种说法是大多数人在攻击别人的时候用右手,作揖时用左手包住右手,是在传达一种友好与真诚。此外,《仪礼集说》中说"男子吉拜尚左手,丧拜尚右手,妇人反是。"这与我国崇尚的"男左女右"的观念也是相符合的。
《仪礼集说》中关于“吉拜”、“凶拜”的记载
那说到这,我们就要说一说女子的作揖之礼了。
其实,根据史料记载,古代女子在日常的交际礼仪中是不作揖的,只有在正式场合中才有"吉拜"与"丧拜"之分。
我们从唐宋时期的民间白话小说中可以看到当时女子的交际礼仪:妇女相见行礼,往往是口称"万福",如在宋朝话本小说《错斩崔宁》中,有这样的场景:
"那后生放下搭膊,向前深深作揖:'小娘子独行无伴,却是往那里去的?'小娘子还了万福道:'是奴家要往爹娘家去。因走不上,权歇在此。'"
那这万福具体是怎样的呢?所谓"万福"之礼,即两手松松抱拳重叠,右手包住左手,半握拳,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作鞠躬的姿势,同时口称万福。
古代女子“万福”之礼
结语看到这,咱们算是把我国的作揖之礼给说完了。这时你会发现,作揖之礼起源于早期的祭祀文化,早期的作揖礼包含着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后来不断简化形成了我们现代人所认识的作揖礼。并且并非所有人都行作揖礼,男女的交际礼仪是不同的。
在我看来,在现代文明社会,我们仍然可以推广作揖礼作为日常交际的基本礼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掉其中的等级观念、男女之别与繁琐的礼仪形式,融入现代的互敬互爱、无接触交流的现金观念,这便是极好的。
古之人行礼
就像前些日子衢州推行的作揖之礼。既有利于疫情防控,又非常有文化底蕴,我们正好可以借这次机会,好好地观照、回顾一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好好地建立自己的文化底蕴!